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一生只为这一天 >

第9章

一生只为这一天-第9章

小说: 一生只为这一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写言情小说有不少新招。譬如写到男女情种生离死别情话绵绵伤心欲绝肝肠寸断之时,他会配上日月无光狂风怒号暴雨倾盆惊涛拍岸的场景,为情景交融之说别开生面。当然,现在的读者见得多了,再看到这么做作的描写会倒胃口。但是在一百年以前,中国人可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那时候有多少人为断鸿零雁疯狂。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青年生活的一大贡献是教授恋爱,当时青年恋爱读本不是胡适写的,也不是鲁迅写的,就是这位和新文化运动没什么关系的曼殊和尚写的。苏曼殊言情小说传统的第一代接棒人是鸳鸯蝴蝶派,第二代接棒人是琼瑶。

柳亚子是苏曼殊的好朋友,他说苏曼殊在中国“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为什么说他“不可有二”?因为这个和尚的生活太乱了,比现在的娱乐界还要乱。苏曼殊一生有无数女朋友,有不少还是青楼佳丽,他死后的遗物中最多的是各方女子送他的脂盒香囊,他的言情小说基本上取材于自己的恋爱经历。他的高明是他的情史乱而不脏,尽管有许多异性腻友,但曼殊和尚从未破过色戒。他是情僧,不是花和尚。茗山大师说自己在“禅堂参悟,而曼殊于妓院得道”。

苏曼殊混乱生活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他的暴食症,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甜食狂人。他三十五岁死于上海的广慈医院,就是给甜食害的。

他十七岁从日本返回广东,居法云寺,深得主持赏识。住持看他还是个孩子,常常赠他糖果糕饼。自此他养成好食糖果甜食的习惯,自称糖僧。他二十几岁时去东南亚游历,每天五六十枚甜果,结果肠胃炎发作,差点客死他乡。他自记在杭州曾“日食酥糖三十包”。他的同事周越然回忆:他最爱吃蜜枣,“有一次,他穷极了,腰无半文,他无法可想,只得把金牙齿拔下来,抵押了钱,买蜜枣吃”。他死前三四年,肠胃病已经非常严重,住在日本还是天天莲子八宝粥,病情加剧,两日一小便,五日一大便,但他仍不思调养,因怀念国内的多种甜食而决定回国。终告不治。

一个和尚,仪容出众,兼有孙甘露的清秀和沈宏非的美髯,不忌荤腥,酷爱甜食,不守清规(他曾经想当刺客,去刺杀和他意见不合的康有为),那么喜欢女人,那么会谈恋爱,那么会写小说,有那么多的女朋友,却没有一夕皮肉之欢,仅仅是因为受到佛法的感召?我有点怀疑。

希望食物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食物生理心理学家有以教我。

风的女儿

《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书名取自仓央嘉措的情诗。既然活佛里能出仓央嘉措那样的浪子,那么富豪中也会有王秋杨这样的“风女”。王秋杨说自己是“属风的”,向往风的自由,她也像风一样地吹遍世界各地。她徒步漫游欧洲、南美洲、南极、北极,她登顶哈巴雪山、四姑娘山、厄尔布鲁士峰、慕士塔格峰、乞力马扎罗峰、启孜峰、文森峰、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是首位到达地球三极(南极点、北极点、最高点)的华人女性。

她有一种风一样自然的力量。听她谈话,如清风徐来,从容、坦白、自在、不炫耀、不矫饰。但她是有力量的,没有人能改变她的原则,就像唐诗中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也可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本珠峰日记,有人建议用“独步珠峰”、“征服珠峰”一类人定胜天的虚妄大话作书名,王秋杨不为所动。她说,登山的人,绝不会有征服自然的狂妄¨wén rén shū wū¨想法。在亿万年亘古不变的大山面前,你只会感到人的卑微和渺小。现在的书名,取意仓央嘉措,把山幻化为敬爱的情人。

作为将门之后,身家亿万的富豪,王秋杨有难得的敬畏之心。现在大陆的有钱人,除了对检察院、税务局有所惧怕之外,有几位还能秉持对天地神明的真正敬畏?敬畏是神圣的情怀,保持敬畏,是大自然给王秋杨最大的恩典。王秋杨的自然之旅教育着她,也滋养着她,她的风韵中有山的端庄和风的灵动。人的经历有时候会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你,就像你在其他许多富豪的身上能看到桑拿房的雾气。

王秋杨漫游地球,每一步都要靠人民币垫着,她并不回避她很有钱的事实。这么多年的行程,花销应该上八位数了。这些钱花得很值:它造就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王秋杨。你看到她,能感觉她的个性从来没有受过斫伤,她的人格很完善,有敬畏心,有慈悲心,她的女性魅力是高贵的。这些年来,我们见过太多的美女,见过太多的富婆,但很少见到自然尊贵的优秀女性。上个世纪初,为中国文化辩护的先哲说,优秀文化的标志就是造就优秀的人,尤其是优秀的女人。王秋杨身上很多现代的品质,未必会被先哲完全认同,但她确实是这个时代自然尊贵的优秀中国女性。和其他国家自然尊贵的优秀女性相比,她不会逊色。

比尊贵更可贵的,是她毫无骄衿之气,对生活的感觉非常朴素。《珠峰日记》里记录她在拉萨看病,一位病友的陪床是大车司机,“他听说我常来西藏,问我到这种地方到底想干啥?这里太可怕了。我也不知怎么回答,就说登山。他更觉得荒唐,又问我:‘你是干啥的,单位怎么就能给你发工资?’我只好说自己做买卖,他说看我这样,估计也是每年把挣的钱全玩完了,想不通,觉得很胡闹,说你这么一年光玩也得花好几万吧,我吓得更不敢说实话了”。和大车司机分手后,王秋杨的感慨是:“想想是啊,生命多可贵,生活多可贵,又都是多么的不容易,面对为生存而拼命的他们,我能说什么呢?”

聊星

“李敖”的发音是Li Ao,连读读做liao,聊天的聊。一名成谶,古稀之年他真的成为红遍海峡两岸(尤其是大陆)的电视聊星。李敖四十岁之后的文章已无足观。但他的一张利口在读书人中允称第一,指天骂地,老而弥硬。

他不算学者,也不是思想人物。他是个言论人物,娱乐时代媒体时代电视时代把他造就成言论明星。李敖自称每天读书十小时。我想他读书不是为了问学,不是为了释惑,而是为他下一次的言论表演做功课。他一是留心搜集有剧场效果的逸闻、警句、噱头,令每次表演都有爆点;再是留心搜集论敌的黑材料,用于他黑手党式的言论袭击,务必将论敌置之死地而后快。他没有实事求是之心,没有慈悲恻隐之心,没有改过向善之心。

不过,对社会而言,对政治而言,对大众而言,这样一个哗众取宠的言论明星,比书斋里的思想家学问家要有用很多,有趣很多,有益很多。他的大陆之行,虽然发表的言论中没有多少特别的真知灼见,但他半真半假装疯卖傻指桑骂槐的表演,对于大陆沉闷猥琐的言论局面还是一种积极的冲击。李敖做得到,那些书生做不到,不能为,或者不敢为。

李敖被请上天安门,主人请他坐一坐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坐过的椅子,他敬辞而退,怕被烫到。他为天安门留下题词:休戚与共。休是喜乐,戚是忧虑,李敖别解成语:喜乐因为“共”,忧虑因为“共”,一语道尽当代中国人的祸福荣辱。

言论明星和其他娱乐明星的经营大同小异,只是李敖没有经纪公司援手,全靠自己打理自己。明星要靠绯闻包装,李敖就做自己的狗仔队,自己公布历任情人的照片和消息。他还是自己的媒体公关,有机会就利用各种场合非常夸大其词地表扬自己的新旧作品。他深知自己的嚣张树敌多多,便当上自己的保镖,在台湾出门总是带上折叠刀瓦斯枪。他活得并不容易。

这辈子他真正佩服的是那些狠角色。他在台湾无人不骂,但从不得罪江湖黑道。他在电视上大放厥词,称赞拉登和恐怖分子。他知道,和那些人比,他还是个孬种。

那个爱猫的疯子

他爱猫,画猫,曾经贵为英国猫协主席(chairman of thenational cat club)。

他是个怪人,一生言谈古怪行为离奇,终于被认定得了疯病。他的晚年——人生的晚年和创作的晚年——在疯人院里度过,他在那里过得很逍遥,心安理得,并不凄凉。他身后也不寂寞,他的画作、他的病史,被人反复讨论。他留下的作品很多,直到今天仍然是欧美收藏市场的抢手货,市场上比他真迹更多的是仿冒的赝品。

他叫路易斯·韦恩(Louis Wain),生于1860年,死于1939年,去世至今已有七十年。他只是个插图画家,算不上艺术史上的大人物。但喜欢他作品的人真不少。他笔下最传神的是溜溜圆的猫眼,像我这一类有大眼心结的小眼人看到了会很喜欢。台湾女歌手王若琳今年的新专辑就用了韦恩的画。

他生在伦敦,独子兼老大,下面还有五个妹妹。他是唇腭裂患儿,俗称兔唇儿。他出生时还没有嫣然天使基金会,就是有也不知道亚鹏大叔肯不肯收治英国病人,所以当时的医生建议他十岁前不要上学,免遭同学的欺负。他上学后很孤僻,常常翘课,一个人到处乱逛。

二十岁那年,他父亲死了,他于是辞掉了美术课的教职,成为一个自由画家,准备用画笔养活他的母亲和妹妹。他五个妹妹都终身未嫁,和母亲住在一起。唯一离家的妹妹是因神经错乱而送院治疗。

二十三岁那年,他娶了他妹妹的家庭教师、大他十岁的爱米莉为妻。维多利亚时代娶大娘子并不光彩,不比现在会广受表扬。这段不被祝福的婚姻存续了三年。爱米莉婚后不久便罹患乳房癌,三年后去世。爱米莉留给他一笔终身的财富:让他成为享誉世界的猫咪画家。养病期间,他们养了一只叫Peter的猫,他画了很多Peter的素描。爱米莉建议他的创作以猫为主题,鼓励他向报纸投稿。1886年,他为《伦敦新闻》所画《小猫的圣诞晚会》大获成功,画中有150只猫,穿着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