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闻名。
有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一边吃
着馒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庭松偃盖如醉。”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
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杨咨接着说:“夏雨初凉似秋。”意思是夏日的
雨一来阴暗凄凉、乌云压顶,好像是秋天。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有客高
吟拥鼻。”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时此地,
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说这句诗有声
有色高雅含蓄,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于是又联了一
句最俏皮的话:“无人共吃馒头。”听罢三人都哈哈大笑。
苏轼稍大一点,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寿昌书院里读书。书院
的教师叫刘微之,他既精通经史又会写诗作文,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鹭鸶》诗。老师吟罢,
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然后说:“大家不能都
一味夸好,还要大胆提意见。”课堂上一片沉寂,老师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大
家,看到有一位学生开始用手指轻轻敲着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渔人忽
惊起,雪片随风斜”,从他的神态看,老师知道这位学生对诗似乎有点看法,
他就问:“苏轼,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但有一点学
生不清楚,想请教老师,这后两句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
掉落下来的羽毛?”“正是,正是。”老师连连点头。“学生前几天在江边
玩,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离地面很近,并不是随
风斜飘的。”
“诗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请你改一改吧。”老师用真诚的眼
光看着苏轼,然后又转向学生,“大家都试试看吧。”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一句话。苏轼也沉吟了一下,然后
说:“我看可以改为‘雪片落芦苇。’”
刘老师是位谦虚好学的人。他凝思片刻,称赞说:“改得好,改得好!
这‘落’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合乎事理,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
羽毛的生动情景,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
从此以后刘老师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常常告诫别的学生要好好向
苏轼学习。
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他 21 岁考中进士,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里都有巨大
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豪放派词宗;书法方面,他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树一帜。
年少志高——岳飞
岳飞(1103~1142),宇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我国著名
的民族英雄,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父亲
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他家省吃俭用,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
年。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给他;有借钱不还的,也就不要了。
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传说岳飞降生时,有一只像大雁一样
的大鸟飞鸣而过,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岳飞没满月,黄河决口,母亲
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才幸免于难。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
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
用功。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
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表明他将来
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
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
人志士的仰慕。
岳飞不仅用功读书,精心学习兵法,而且刻苦练习武艺。传说中他生就
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开 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学习箭法,能左
右开弓,箭无虚发。其实,岳飞这身武艺完全是练出来的。
岳飞生活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国难当头,匹夫有
责,岳飞决心练好武艺,保家卫国。他 12 岁那年,投到一位外号“搬不动”
的老师门下。“搬不动”并不教他武艺,却每天让他手拿镐镢、肩挑扁担,
在山下挖坑担水栽树。一连两个多月,满山遍坡全栽满了树。可“搬不动”
还不说教习武艺的事。岳飞心想,我为报效国家,前来求师学武,不能光栽
树呀。“搬不动”看出岳飞的心事,笑笑说:“功夫志中来,志在耐中磨。”
过了三个多月,树栽完了,他帮师傅干杂括,师傅还是不提学武。岳飞
挂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动”说:“要学武艺,功在苦中练;
要想卫国,须先舍小家,哪有学不到武艺,就中途退却的道理?”从此岳飞
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节将临,“搬不动”把岳飞叫来说:“你来到我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
棵树,从明天早上开始,你去把这些小树一棵棵挨个儿摇一摇,不准折断一
枝,不准漏掉一棵,太阳不出来,就得摇完。”从此,岳飞半夜就起床,打
水扫地伺候好师傅就去摇树。开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阳出来,刚刚摇完。
到第十天,离日出还有一个时辰,岳飞就摇完了,腰不酸,气不喘。正好“搬
不动”也来到了,他抚着岳飞的头说:“鹏举呀,俗话说,功夫,功夫,全
在工夫。没有工夫,哪有功夫!看来,你跟我一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明
天可以回你母亲那里去了。”岳飞很奇怪,说:“师傅,你还没教我武艺呢!”
“搬不动”摇摇头说:“武艺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点武艺之外的功夫,有
了这点根基,你学什么都不难了。”
岳飞辞别了“搬不动”,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师傅学习箭法,后来果然练
就一身绝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飞应募出征,母亲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
国”四个大字。10 年后,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他在《满江红》
一词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抒发了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精神。
巧骂“皇兴”——吴承恩
吴承恩(约 1500~1582),字汝忠,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被列
为古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长篇章回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他创作的。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原来是个小商人,幼时嗜书如命,常常站在课堂外面
的窗户底下偷听讲课,在店里时常抱书吟哦,因此有人给他取个外号叫“吴
痴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吴锐读书未成,他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
子身上,从小就教吴承恩读书、写字、画画。小承思天资聪慧,又肯用功学
习,诗词曲赋样样精通,还能写一手好字,很小就以“神童”之名誉满乡里。
与老师和父亲的愿望恰恰相反,吴承恩对“四书”“五经”远远不如对
野史稗言、故事传说兴趣大。平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他全部积攒起来到市场
上去买野史、笔记、小说之类的书籍看,还常常一个人躲到僻静地方,读得
津津有味。有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急得父母到处找他。待找到他以
后,发现又读的是不“正经”的书,免不了一阵呵责。
吴承恩读书如醉如痴,入迷着魔。把父亲那种嗜书如命的脾性全部继承
了过来,邻里乡亲看他一天从早到晚总是呆呆地读书,因他父亲吴痴子之名,
便喊他“小痴子。”吴承恩全然不理会这些,仍然到处搜集各种神奇的书看。
博览群书,使吴承恩博学多才,因此乡间百姓的结婚的喜颂、丧事的吊
文、做寿的祝词及节日的春联多是请他写,吴承恩也总是有求必应,写得又
快又好。
有一天,淮安的一个粮商叫张皇兴的慕名前来请吴承恩,要他为“皇兴
粮行”写一副祝颂的对联。这位粮商平素欺行霸市,常常缺斤少两,谁敢稍
有不满,他便横鼻竖眼,拳打脚踢,当地群众恨透了他。吴承恩也早就听说
了这个人,心里种下了不满的种子。他拿定主意用对联来骂骂这位奸商,于
是欣然应允,挥笔写道:
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扬
横联是:去四首。
张皇兴一看,喜不自胜,连连道谢,私下以为吴承恩是称赞他以慈善为
本,名扬乡里呢,于是请裱糊匠裱好,恭恭敬敬地悬在中堂。他哪里知道吴
承恩捉弄了他。原来,如果按照横批把上下联前两个字的部首去掉之后,正
成了:
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
乡亲们暗中知道了底细,无不拍手称快。
吴承恩虽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来做了
浙江长兴县的县丞,正直的性格又使他看不惯官场中的欺诈作风,后来干脆
回家专心写作,不再涉足黑暗的官场了。他的诗文辑入了《射阳山人存稿》,
许多篇目都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据说他还撰有《禹鼎志》,但已
散佚。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