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
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
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
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
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
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
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少年及第——元稹
元稹,字微之,唐代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是与白居易齐名的大
诗人,当世就有“元白”之称。元稹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
等官职,也曾经担任过短时间的宰相,后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有《元氏
长庆集》60 卷传世。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
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
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母亲更是他的启蒙老师,经常给他讲屈
原、李白、杜甫,讲司马迁、班固,还教他背诵美妙的古诗。小元稹的记性
可好啦,屈原的一首《离骚》,他两天就会背诵了,而且一字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 8 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
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
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逆境是人才成长的硎石。聪明颖悟的元稹深知求学不易,他学习更加刻
苦勤奋了。没有书读,他就到处去借,借来之后就不分昼夜地读,遇到精彩
的地方还要抄下来。
元稹的刻苦自砺精神,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大家又见他十多岁年纪就
能吟诗作文,其诗文又往往思路广阔,描写细腻,流露出对自然、对人的无
限热爱之情。因此,都称他叫“元才子”。
有一个秋天的晚上,天高气爽,星辰灿烂,银河皎洁,萤火虫(丹鸟)
挑着小灯笼到处照着,纺织娘(莎鸡)从野外转移到人们的温暖居室中,甚
至是在床下大声的鸣叫着。眼前的一切使感情细腻的他,心潮激荡,诗兴冲
动。他沉吟着、思考着,等酝酿成熟了,一口气跑回屋内,挥笔疾书,只见
他写道: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最后一句,语言虽少,但含义深远,有着丰富的内涵。
元稹刚刚 15 岁,就明经擢第,成了年轻的进士,后来他又参加了拔萃科
和制举考试,也都一举成功。
七岁咏鹅——骆宾王
骆宾王(约 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
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
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
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于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
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
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
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青枝绿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鹅伸
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
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
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我们读了会感
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但他一生
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
而去。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
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
宰相的过错不小!”
边塞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一说蓟门(今北京
市)人。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
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
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
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
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
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
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
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
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
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
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
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
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
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诗成泣鬼神——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西)人。被后人誉为
唐代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他上承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
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启发。也受到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其诗
想象丰富,运用神话传说,新奇瑰丽,在唐代诗坛别开生面。历史上常把他
与李白相比,有“鬼才”“鬼仙”之称。
李贺很小就有“神童”之称。相传他 7 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能
写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诗句。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湜听到这件事,就派人
要来李贺的诗作,阅后十分惊奇,竟怀疑不是出于李贺之手。韩愈说:“如
果是古人的作品,我们或许没有看到,现在诗人的作品,我们哪能看不到呢!”
于是他和皇甫湜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本来是唐皇宗室郑王的孙子,因为晋肃的“晋”与进
士的“进”同音,李贺因避父讳,不能考进士,后来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辩
讳》,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礼郎。这天李晋肃正在家闲居,听说大人来访,慌
忙出迎。韩愈和皇甫湜走进客厅,便提出要小公子李贺写首诗看一看。这时
李贺正在后院玩耍,听说有位韩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见自己,就连蹦带跳向客
厅跑去。韩愈正说话间,忽然看到一个孩子,清清瘦瘦,浓眉大眼,跑得满
头大汗。他头上的发辫歪向了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不用说,这就是
小李贺了。李晋肃向客人介绍后,李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韩愈两人说明来
意,李贺欣然从命。只见李贺从从容容拿过文房四宝,望望客厅外两位大人
的车马,长长的羊毫笔就龙飞凤舞起来。皇甫湜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贺已
经交卷了。韩愈接过一看,上写《高轩过》,两人不禁拍案大惊,连夸:“好
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
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
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
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
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
他的母亲常常看到儿子背着一书包纸片回来,又每天写到深夜,心疼地说:
“孩子啊,你要把心呕出来吗?”
由于李贺注重观察和思考,因此在艺术风格上能出奇制胜,不落前人窠
臼,惊世骇俗,耐人咀嚼。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致
酒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行行》)等都是至今传诵
的名句。
妙拟华章——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