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909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09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狐”式装甲车族是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于 60 年代末开始研制、80 年

代初投入生产的一种轮式装甲车族。“狐”式 NBC 侦察车上装有核自动探测

仪,其质谱仪能从 900 多种物质中同时鉴定出 30 种并打印出来。车上还装有

神经毒剂报警器、气象传感器、地面导航系统等。在车的后面还安装了 2 个

地面侦毒采样轮,车辆行进时,2 个采样轮交替落地。当地面有毒剂时,采

样轮沾着的有机物即传递至样头表面,最后由质谱仪分析。车上的通风系统

能过滤化学和细菌战剂及其他有害的粉尘。

    作为一种轮式装甲车,它具有相当出色的两栖机动性。“狐”式战车的

越壕涉水宽度超过 1 米,越障碍高度为 0.6 米。该车战斗全重 17 吨,空地重

量 15.3 吨,最大行程 800 千米;最大行驶速度:在公路上为 105 千米/小时,

水上为 10 千米/小时。“狐”式战车上的装甲可抵御 7.62 毫米机枪弹的攻

击。车上还配有 4 个发射架,主要用来发射烟幕弹。

    “狐”式 NBC 侦察车上的探测设备主要包括:车辆定向系统,核自动探

测装置,化学战剂探测装置,取样、标记与警报装置。当然,最能显示该车

特征的是车辆定向系统。它可提供战场污染位置的坐标,并将污染结果及时

通报。这种自动确定车辆位置的设备缩短了车辆及人员在辐射污染地区的停

留时间。

    在“狐”式 6×6 的基型底盘车上,可根据不同需要安装不同的结构的上

部装置,从而演变为多种变型车。如指挥通讯车、雷达侦察车、电子战车、

人员输送车、战斗工程车、后勤救护车等。

    从 1988 年起,美国又在引进德国侦察车的基础上改装了许多重要设备,

包括远距离化学侦察、自动取样、自动数据处理和传输性能等。 1991 年美

国最新研制的 NBC 已交付使用。看来,美国决心在未来的化学战中争取占据

主动。

       

             飞机的家族

                       

    “力量倍增器”——E—3 预警机

      

    空中预警指挥机素有“千里眼”之称。它实际上是将地面雷达搬到飞机

上,但其功能却远远超过了地面防空警戒雷达。预警机是以预警雷达为核心,

配以多种通信设备、导航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空中预警、

指挥、控制中心,能指挥、引导和协调数量众多的、不同的机种和机型共同

执行空袭、防空、制空封锁和支援等作战任务。

    现代海空战已充分证明:哪一方拥有预警机,哪一方就掌握制空权,否

则就被动挨打。1982 年马岛战争中,英军开始没有使用预警机,空战中连连

受挫;1986 年,美军空袭利比亚时,最先出动 2 架 E—3 预警指挥机,为 150

余架海空军飞机提供预警情报,完成了所谓“地毯式轰炸”任务;“沙漠盾

牌”计划出笼后,海湾地区共有 10 架 E—3 飞机(美军 5 架、沙特阿拉伯 5

架)在这里担任巡逻值勤,为多国部队飞机准确无误地空袭,立下了汗马功

劳。

     E—3 飞机是用大型运输机波音 707—302B 作为载机进行研制的。它共有

A、B、C、D4 个型号,具有预警和指挥控制双重功能,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

好、技术最复杂、价格最昂贵的一种飞机。它具有下视能力,能够搜索、监

视陆、海、空各种目标,引导己方飞机进行空战。

     E—3 预警机预警指挥设备由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数据显示、通

信、导航等 6 个分系统组成。能以脉冲和脉冲多普勒两种体制监视目标,并

有 6 种工作方式。搜索雷达可以满足下视、超地平线远距搜索、海上目标搜

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

     E—3 预警机最大平飞速度达 853 千米/小时,值班巡逻时间可达 6 小

时。在 9000 米的高空时,其探测距离可达 483~644 千米,能覆盖 30~50

万平方千米的面积。雷达天线每 10 秒钟扫描 360 度 ,为全方位扫描,一次

全方位扫描可发现和识别 600 个目标,能实时处理 300~400 个目标。1 架 E

—3A 预警机可以跟踪几百架飞机,并能识别出编队飞行中的单架机,并能显

示其机型、高度、速度、航迹等,它还能监视地面坦克、战车的调动及地面

雷达、导弹的部署情况,使指挥员获得任何可能威胁到己方的全部信息。

     1977 年,美军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使用了 E—3 预警机在高空进行引导、

指挥,其结果是,在 50 分钟的空战中,它探测到 274 架“入侵飞机”,并引

导 134 架飞机进行拦截,取得圆满的成功。难怪各国军事专家赞誉这种飞机

是“高度万能系统”。目前除美国等特别装备外,英国、法国也都装备了这

种不可缺少的“力量倍增器”。

        

     “黑蝙蝠”——B—2 隐身轰炸机

       

     1988 年 11 月 22 日,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姆

代尔机场。机库的钢铁巨门徐徐向两侧滑动,500 名应邀前来参加仪式的政

府要员和各界人士屏息凝气,目不转睛……乐曲声中,10 年来鲜为人知的 B

—2 隐身轰炸机终于揭去了神秘的面纱。

     人们看到的是一架外形十分古怪的飞机,它翼展约为 52.42 米,机身长

约 21.03 米,高约 5.2 米。活像一只巨大的黑蝙蝠,既没有平尾,也没有垂

直尾翼,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飞翼气动外形。其实,这并非什么新创,早

在 1947 年 10 月 21 日美国的诺斯罗普公司就曾将一架代号为“YB—49”的轰

炸机送上了天空。这架既无水平尾翼,又无明显机身的“飞翼”只有一对连

在一起的机翼及 4 个小垂直安定面,它可说是 B—2 轰炸机的雏型。这种“飞

翼”稳定性不好,不易操纵,很快便销声匿迹了。

     B—2 轰炸机前缘后掠角为 33°,后缘为锯齿波,没有水平尾翼和垂直尾

翼,中部略为隆起,几乎没有角反射部位。飞翼前后缘结构采用碳纤维与玻

璃纤维混杂织物。所有的武器都隐藏在机身之内,其中有旋转式发射架,这

样不仅可以减小阻力,而且可以有效地躲避雷达探测。

     B—2 轰炸机的最大特点是“隐身”,它的最新隐身外形设计和隐形材料,

使得其雷达反射面积缩减至 0.3 平方米左右。若与美国的 B—52 轰炸机相比,

如雷达对 B—52 轰炸机的发现距离为 100 千米,而对 B—2 则小于 2 千米。

     其飞翼外层覆盖有多层隐形材料:最外层为磁损耗吸波涂层,它可以抑

制表面电流,起到间接衰减电磁波的作用。当雷达波投射到飞翼表面时首先

会被多层吸波蒙皮吸收,剩余的信号进入蜂窝夹心内,经曲折反射后被吸收。

机上进气道向下弯曲呈扇贝状,衬里采用碳质隐形材料,唇口和内壁都涂有

吸波材料,并设有隐形材料制成的百叶窗式导流板,使射入的雷达波能量受

到严重的衰减,再经途中多次反射和吸收,回波变得微乎其微。

     B—2 飞机的发动机尾喷管位于翼后缘三个锯齿状突出部分之间的切口

处,而且离后缘有一段距离,被机翼下表面遮蔽,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喷口的

热量,减少了被敌方红外探测装置发现的机会。最为奇特和先进的是,B—2

还采用了燃料添加剂和机尾导流系统,能将冷空气与发动机排出的热气混

合,避免了传统的“拉白烟”(白色凝结尾迹)。

     正是由于种种独特的设计和装配,使得 B—2 隐身轰炸机幽灵般地出没于

敌方防卫严密的空域,所以,即使被对方雷达探测到,也往往会误作一只飞

鸟而将其忽略。据报道,B—2 可在 1.5 万米高空以亚音速飞行,续航距离为

1.12 万千米,并可携带 22 吨重的核炸弹或常规炸弹。

     这样一只“‘巨鹏”自然是造价昂贵,它高达 5.3 亿美元,是迄今为止

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飞机。该型机使用大量的吸波透波复合材料固然改善了

隐身性能,但这无形中剥去了机载电子设备的屏蔽外衣,使机体始终处于各

种电磁波的直接辐射中。在 1989 年的专家调查中,B—2 这个初出茅庐的轰

炸机被列为最差武器的榜首,招致朝野舆论大哗。

     鉴于经费的原因,B—2 隐身轰炸机可能建造的数量要比原先计划的 132

架少。不过,改进工作还将继续下去,估计 90 年代中期以后叮初具作战能力,

并将在美空军中服役 30 年。

        

     海空“巨鹏”——A—40 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是一种能在江河湖海里起飞、降落的飞机,它在构造上具有船

舶和飞机的双重特点。

     水上飞机经历过十分曲折的喷气式发展阶段。50~60 年代,美国、前苏

联两国研制过多型喷气式高速水上飞机。然而,由于防腐问题和抗浪能力不

足,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问题,喷气式方案终于被放弃。后来,世界各国(包

括中国 SH—5 在内)转而采用涡轮螺旋桨式的水上飞机。

     然而,1989 年的前苏联航空节上,一种全新的纯喷气式大型水上飞机—

—A—40“信天翁”首次亮相。

     A—40 有旅客运输型、客货两用型、搜索救援型和反潜巡逻型等。它采

用上单翼(机翼安置机身上部),2 台发动机则安装在机翼后上方,这种布

局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止飞机在水面上快速滑行时引起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