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边是万丈深渊,哗哗地流着河水。再往前走,就要掉到山涧的河里去了,
多危险哪!……朋友们,你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可是被坏蛋用黑布把你们的
眼睛蒙住了,认不出正道儿来了,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愿
意把黑布揪掉的。”
“……我祝愿你们全部把蒙在眼睛上的黑布除掉,重见光明,再见吧!”
孙老师说完站了起来,孩子们也全站了起来,有的流了泪,向他鼓掌,向他
举手再见。当天下午,就有个少年交待了偷自行车藏赃的地方,并且说,再
不交待,就对不起孙爷爷!派出所的同志看到这次“讲课”效果出奇地好,
都很受感动。
孙老师在电台讲了 60 多年的故事,从“故事叔叔”讲到“故事爷爷”,
他用孩子们喜欢的声音、腔调去讲,用生动的情节去吸引他们,用教师一颗
慈爱的心去融化他们。他不知疲倦,为什么?“希望小朋友听了我讲的故事,
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勤劳,什么
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我希望他们都变成好孩子。”
不灭的蜡烛
80 岁以后,孙老师常把自己比喻成小蜡头,他要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儿童
们的心,他希望小蜡头不灭。
“故事爷爷”仍然坚持给儿童讲故事,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城郊区的少
年宫、少年之家,一些中学、小学、幼儿园也请他去讲故事,他力争“有求
必应”。还有很多时候,小朋友由老师、辅导员带着,来到孙爷爷家里听故
事。那时他住的 14 平方米的房间,每次都是挤得满满的,“故事爷爷”就笑
着说:“如果这房间能像猴皮筋那样就好了。一抻就大了,可以装好多人……”
1985 年春节前夕,他和文艺界、宣传界、法律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到北京
市第一监狱,看望犯人。冒着严寒,他在大操场上给犯人们讲故事《苍蝇和
蜜蜂》。苍蝇好吃懒做、传染疾病;蜜蜂诚实勤劳、为人谋利。他希望犯人
们别再做让人讨厌的苍蝇,而要学做受人尊敬的小蜜蜂。
许多好心人劝孙老师减少一些社会活动,该养养老了,可他仿佛变得更
加闲不住。一天,路过崇文区工人俱乐部门前,看见两个小同学在打架,周
围有的小同学在起哄,有的大人在喊:“别打了!别打了!”孙爷爷上前几
步,用手杖在那两个打架的同学中间一插,说了声:“停战三分钟!”许多
小同学认出了“故事爷爷”。他说:“打架的同学先等一等,我说几句话,
说完了,你们愿意打,再接着打!”同学们静静地听着:“《小学生守则》
里有一条叫‘爱祖国、爱人民’,对不?你看看他是人民不是?你再看看他
是不是人民?是人民,就要热爱呀,怎么能动拳头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
你们愿意打,再接着打吧。”两个同学不好意思,握手和好了。类似这种马
路边的“闲事”,80 高龄的“故事爷爷”不知管了多少回。
1987 年 12 月 17 日,孙爷爷躺在病床上,想到“小蜡头”还能做些什么
对儿童有益的事,他突然萌动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是个‘穷小教’,由于
党的关怀,让我给小朋友讲故事、写书,使我积攒了一点钱。我决定从仅有
的积蓄中拿出 1 万元来,捐献给儿童讲故事事业。”他立刻拿笔给领导和朋
友们写信,表达了自己要让中国儿童故事活动后继有人的心愿。他的举动得
到了全社会的赞同,许多少儿工作者纷纷表示愿意捐款,并以孙老师的名字
命名,成立了“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基金会”。不久,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
成立,很快组织了“孙敬修杯儿童故事比赛”。1988 年,北京首届儿童讲故
事比赛揭晓,孙爷爷亲自参加了发奖大会,并且讲了话。当他看到三位获一
等奖的小同学有声有色地表演讲故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中国
儿童讲故事事业后继有人了,“故事爷爷”的愿望实现了。
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韩作黎的故事
——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在坐满教师的大厅里,一位老人大声朗诵起自己写的诗:
“……祖国的花朵万姿千般,
为什么这样姹紫嫣红,这样好看?
原来是园丁用心血浇灌,
为了幼苗,为了明天,
园丁们不惜心血,不怕两鬓霜染……”
听着他的朗诵,在场的教师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位老人是谁?他是北京市教育局的局长韩作黎。他写诗献给教师,歌
颂园丁的辛勤,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位把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园丁,一位
名副其实的辛勤的园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想
拿起枪去战斗,他也想拿起笔搞革命文艺创作,可党却分配他去延安八路军
抗属子弟学校当教师。
校长向他介绍了学生们的情况,这些学生许多是烈士子女,有的孩子的
父母在长征中牺牲了,有的孩子跟着母亲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好几年,有的
孩子的父母在抗日前线阵亡了,有的孩子的父兄在刑场上英勇就义了……韩
作黎听着这些情况,心里非常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的革命后代,我们不来教育,谁来教育?我们不把他们教育
成人,怎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将来谁来接好革命的班呢?为了教育好我们的
革命后代,我甘愿贡献自己的青春。”
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心与党的教育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了。用自己的智
慧和青春,浇灌着这些幼苗,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里有一个出名的淘气包李久铭,他把蒺藜撒在女生的褥子上,扎得
女孩子直哭;他半夜悄悄爬出宿舍,用棍子撬坏教室的门窗。老师和同学们
都讨厌他,丢了东西就怀疑是他偷的。有的老师坚决要求开除他或把他送到
学校农场去放羊。
这时韩作黎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了,他不同意这样做,他决心教育好李
久铭。他向校长提出请求:辞去教导主任的工作,去当李久铭那个班的班主
任。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
接班以后,他细致地了解了李久铭的情况,才知道他在家乡当过抗日儿
童团员,后来在敌伪办的学校中沾染了坏习气。
韩老师带着李久铭参加纺线的生产活动,让他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并让他用劳动得来的报酬,赔偿损坏的学校财产。韩老师带他参加课外采集
小组,捕青蛙、抓蝴蝶、采刺枣、做植物标本,这些活动吸引了李久铭。
韩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李久铭。一次全班分到一张戏票,
同学们都渴望得到它。因为当时很难得到一次看戏的机会,能得到这样一张
戏票,是很大的荣誉。韩老师说:“我要先讲个故事,大家再讨论让谁去看
戏。”韩老师讲了一个儿童团员的故事,这个儿童团员在日本兵眼皮底下送
过鸡毛信,埋过地雷,又跟着姐姐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延安……
同学们多么佩服这个小英雄啊,都想知道他是谁。这时韩老师说:
“这个小英雄就在我们中间……”
啊!是李久铭,大家一致同意把戏票给小英雄李久铭。希望他今后还是
一个小英雄。在热烈的掌声中,李久铭接过了戏票。
这掌声,这戏票,撞开了李久铭的心,他决心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情意。
他进步了,学会了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长大以后,他出国留学,成为研究
稀有金属的专家。
韩老师把身心献给了教育事业,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真切的深深的
爱。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不仅要当教师,教他们学做人、学文化,还要
保护他们的安全。
1947 年,由于解放战争的需要,我军主动撤出延安。韩作黎奉命带领学
校转移。
当时韩作黎是学校教导主任,教师和工作人员只有 50 多人,而学生却有
500 多人,最大的十三四岁,小的才七八岁,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安全,是多
么艰巨的任务。
深更半夜,全校师生出发了,机智巧妙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翻越了几
座大山,整整走了一天一夜,终于甩掉了敌人的追击。这时,一条冰河横在
面前,河上漂着冰块,没有桥。孩子们累得抬不起腿,饿得已经没劲了,怎
么过河,靠牲口驮吗?只有十几头牲口,一趟一趟地过河驮运,耽误时间,
敌人追上来怎么办?校长和韩主任首先站出来,他们在背上背一个孩子,怀
里再抱一个孩子,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送孩子过河,其他老师也都站出来
了,一趟、两趟、三趟……500 名学生安全地渡过了冰河。
队伍继续沿着山路向前走。大一些的学生随着队伍爬山越岭,小一些的
学生就坐在牲口驮的“架窝子”里。这“架窝子”就是在牲口背上架上两只
筐,一个筐里可以坐两个孩子。山道狭窄,行走艰难,孩子们都在筐里摇摇
晃晃,磕磕碰碰。
突然,一头牲口因为“架窝子”碰到山壁上,受了惊,疯狂地奔起来,
随时都可能滚下去,那 4 个孩子也随时都可能掉进山沟里。看到这个险情,
平时一向沉稳、持重的韩作黎,不顾一切,“嗖”的一声,跃到山道边上,
用肩膀死死顶住“架窝子”,跟着牲口跑起来。可是,这时牲口扬起前蹄,
向前跨越,把韩作黎撞了一个趔趄,牲口带着“架窝子”里的 4 个孩子,骨
碌碌地滚下了山坡。韩作黎还没站稳,就毫不犹豫地跟着滚下坡去,抢救孩
子。孩子被扣在“架窝子”底下,没有伤着。他紧紧抱着孩子,热泪喷涌而
下,孩子们也搂着他的脖子,呜呜地哭着,喊着他:
“妈妈,妈妈……”
就这样,韩作黎和教师们一起,带着这支队伍,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