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91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91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沃夏克(捷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世界著名的组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天鹅湖》、《胡桃夹子组曲》、《睡美人》。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火鸟组曲》、《彼得鲁什卡》。
    比才(法国):《卡门》、《阿莱城姑娘》。
    拉威尔(法国):《鹅妈妈》、《达菲尼与克罗埃》。
    格罗菲(美国):《大峡谷》。
    格里格(挪威):《培尔·金特》。
    穆索尔斯基(俄国):《展览会上的图画》。
      
        世界著名的圆舞曲
                    
    勃拉姆斯(德国):《圆舞曲》,作于 1865 年。
    格里格(挪威):《圆舞曲》,作于 1867 年。
    庞塞(墨西哥):《圆舞曲》,作于 1928~1933 年间。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 1867 年;《啊,
美丽的五月圆舞曲》,作于 1877 年。
    罗萨斯(墨西哥):《乘风破浪圆舞曲》,一译《在海波上圆舞曲》,
作于 1891 年。
    李斯特(匈牙利):《海菲斯特圆舞曲》,一译《浮士德圆舞曲》,作
于 1860 年。
    古诺(法国):《微风圆舞曲》,作于 1859 年。
    瓦尔托伊费尔(法国):《溜冰圆舞曲》,作于 1882 年。
    肖邦(波兰):《瞬间圆舞曲》又称《小狗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
作于 1846~1847 年间;《告别圆舞曲》,作于 1835 年。
    西贝柳斯(芬兰):《忧郁圆舞曲》,一译《悲伤圆舞曲》,作于 1903

年。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作于 1846
年;《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作于 1869 年。
    莱哈尔(匈牙利):《卢森堡圆舞曲),作于 1909 年。
    德里戈(意大利):《火花圆舞曲》,作于 1900 年。
      
         世界著名的小夜曲
                   
    海顿(奥地利):《小夜曲》,约作于 1762 年。
    舒伯特(奥地利):《小夜曲》,作于 1828 年 8 月。
    古诺(法国):《小夜曲》,作于 1855 年。
    德沃夏克(捷克):《E 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 1875 年。
    德里戈(意大利):《小夜曲》,又名《爱之夜曲》,作于 1900 年。
    皮尔纳(法国):《小夜曲》,作于 1894 年。
    德尔德拉(捷克):《小夜曲》,作于 1901 年。
    托赛里(意大利):《小夜曲》,又名《叹息小夜曲》,作于 1898~1903
年间。
    布拉加(意大利):《天使小夜曲》,又名《瓦拉契亚的传说小夜曲》。
    莫扎特(奥地利):《弦乐小夜曲》,作于 1787 年。
    柴可夫斯基(俄国):《弦乐小夜曲》,作于 1880 年。
    苏克(捷克):《弦乐小夜曲》,作于 1892 年。
    谢米娜德(法国):《西班牙小夜曲》。
    庞塞(墨西哥):《墨西哥小夜曲》,又名《小星星》,作于 1912 年。
      
         世界著名的摇篮曲
                   
    肖邦(波兰):《摇篮曲》,作于 1843 年。
    豪塞(匈牙利):《摇篮曲》
    勃拉姆斯(德国):《摇篮曲》,作于 1868 年。
    格里格(挪威):《摇篮曲》,作于 1883 年。
    福莱(法国):《摇篮曲》,作于 1880 年。
    托尔·奥林(瑞典):《摇篮曲》。
    耶涅菲尔特(芬兰):《摇篮曲》,作于 1904 年。
      
       现代音乐的各种流派
                   
    西洋音乐经历了古典乐派和浪漫派时期的顶峰之后,发展趋向平缓。19
世纪后半期是属于现代音乐时期,产生了流派众多的一般所说的现代音乐,
他们采用各种新风格、新技巧、新事物作题材,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音乐学派,
较具代表性的就有 10 种之多。
    1.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 19 世纪末,是继浪漫主义音乐之后,追求新颖音
响组合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和拉威尔等。
    2.新古典主义音乐于本世纪 20 年代盛行,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反映社会,
应该回到“古典”中去,但创作技巧则用现代的技术,代表人物有布梭尼。

    3.表现主义音乐产生于本世纪 20 年代,它的创作材料是从感官的标题加
上印象乐派的色彩效果中引出、形成一种激变的抽象感,反映一种悲观、变
态的倾向,代表人物包括有勋伯格、威伯恩和柏格等。
    4.新即物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兴德密特,他力图创造一种
能表现出古典精神的明快旋律,使人在纯粹的音流中受到感染。而在表演艺
术方面,代表人物则有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小提琴家西盖蒂、钢琴家基赛金
等,他们主张演奏排除主观解释,严格忠实于音乐作品的本身。
    5.具体音乐是用录音技术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声音作素材,进行复
合处理而制成的音乐。
    6.电子音乐于本世纪 50 年代兴起,它通过各种电子技术造成变化多端的
音乐、节奏,造成人声和乐器都达不到的音域和速度,是现代音乐中一个重
要的流派。
    7.机遇音乐与原来的即兴演奏保持着密切联系,但它在发展中走向了极
端,它不受任何限制地演奏,只有录音才能得以保留。
    8.组合音乐是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音乐互相混合而制成的音乐,是
一种与传统的审美观念相对的音乐,人们很难加以接受。
    9.爵士音乐也是现代音乐的一种。这种起源于黑人灵歌的音乐,曾对世
界乐坛产生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是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流派。
    10.无调性音乐是一种打破调性观念,由一群毫无关系的音响所组成的音
乐。它根据十二音技巧来作曲,音响奇特,相信没有多少人欣赏。
      
       流行音乐的十大流派
                   
    乡村音乐  起源于美国西海崖,歌唱时只用吉他伴奏,曲调抒情。
    迪斯科  在摇摆舞的音乐中加上强烈节奏鼓。
    爵士摇滚乐  传统的爵士乐加上较和谐的配器。
    滚石乐  音型飘忽,节奏感强。
    颓废派摆滚乐  带有摇滚乐的色彩,音响效果较好。
    通俗流行音乐  集各流派之大成,曲调朴实。
    莱卡音乐  受牙买加传统民族音乐节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全盛时
期是本世纪 40 年代。
    歌妓音乐  演唱时发音不加任何装饰,有时近乎干喊。
    黑人音乐  取材于黑人歌曲,节奏性较强。
      
         谁发明了音乐简谱
                   
    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卢梭,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教
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家。卢梭 20 岁时,在华伦夫人家里做音乐教师,
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音乐理论,有了很深的音乐造诣。在长期钻研中,
他发明了音乐简谱。
    1741 年,卢梭从阿尔卑斯山麓的华伦夫人家专程来到巴黎,目的是要把
他发明的简谱交给法兰西学士院,希望在得到最高学术权威的承认后,普遍
推广。但是,当时的学士院被迂腐保守的学究们所控制,完全否定了他的发
明创造。卢梭对此并不灰心。后来,他结识了《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

狄德罗便邀请他为《百科全书》的音乐编辑。在狄德罗的关心和支持下,他
有机会对有关简谱的理论做了透彻的研究和阐述,并摆脱了迂腐保守的学究
先生们的控制。于是,卢梭的简谱及其理论便逐渐为举世所公认。
      
         卡拉 OK 及其起源
                  
    卡拉 OK 是 Kara—oke 的译音,它原是日文(kara)“空”和外来语
“okesutora”(乐队)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无人乐队”。这一文化商品
出口到台湾后,被台湾人称为“卡拉 OK”,又加以改装再出口,从此便如此
称呼了。
    无人乐队,即伴唱音乐的起源,最初是从歌唱艺人练歌而灌制的乐队伴
奏音乐而来的。据说,1974 年前后,日本神户有家酒吧,为了节省开支,减
少麻烦,便以这种预先录制的伴奏音乐取代正式的乐队来为歌星伴奏。从此
以后,其他商人竞相仿效。不久,许多酒吧和咖啡厅的老板又拿出新招儿:
顾客只要肯花钱,还可以上台在这种卡拉 OK 带的伴奏下演唱。这种做法吸
引了不少业余音乐爱好者,他们既可以在这里展现自己的才华,又可以舒服
愉快地在这里消遣;同时,音乐部门也在这里发现了一批人才,真是一举数
得。
    当时,一些职业乐队曾对此提出过抗议,认为卡拉 OK 带的出现影响了他
们的生计,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不料,这种抗议引起了一般市民的更大兴趣,
反倒起了广告的作用,使卡拉 OK 至今盛而不衰。
      
     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早在 18 世纪,维也纳就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
篮。近 300 年来,维也纳先后涌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
劳斯等许多音乐巨人,他们在这里生活、创作,为后世谱写了无数优美动人
的乐章。
    大约在 1781 年,“交响乐之父”海顿和“音乐神童”莫扎特在这里结成
了莫逆之交,两人相互影响,使得他们在音乐创作上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若干年后,曾经受业于莫扎特的青年作曲家贝多芬也来到维也纳,他继承了
前辈的艺术传统,以他充满热情的理想和对大自然、对整个人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