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14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14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蕴含着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和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悼念之情;“刀
边”改为“刀丛”,更能展示当时的黑暗现实。可见,语言的锤炼与不锤炼,
其境界大不相同。
动词的点睛与名词的连贯 动词的锤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位同
学在描绘蝴蝶飞翔的情景时,曾改动过许多次,他从“飞”、“剪”、“横”
等动同中选来选去,经过反复推敲斟酌,最后才定下个“舞”字,就把蝴蝶
在特定条件下的形态状貌十分贴切逼真地表现出来了。王安石写过一首题为
《泊船瓜州》的诗,诗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那个“绿”字,并非
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锤炼:先用“到”,觉得只是春风本身的状态;后
用“过”和“入”,认为比较平板;再用“满”,还是缺乏色彩性,最后才
选定了这个“绿”字。而这个“绿”字,不仅有色彩,有情态,显示了景物
的具体形象和变化过程,而且还表现出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意,真是锤炼出一
个动词“绿”,使这首诗的境界全出。
名词的锤炼,能加强词语的整体美。比如徐迟在《地质之光》的原稿中
写道: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这时的名词
“印象”指现实生活留在人们头脑中的迹象,跟“使他目不暇给”这几个词
语搭配不上。因此,作者在定稿时将“印象”改为“景象”。名词“景象”
是指有形态,有状貌的生活形象,跟“使他目不暇给”前后连贯,搭配恰当,
能给一种特有的和谐美。
形容词的生动与代词的指代形容词的锤炼,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比如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稿中写道:“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
稍高的个儿,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的淳朴可爱。”这里
的“稍高”是形容词,只能表现人物的“个儿”。作者在定稿时,经过反复
推敲,把“稍高”改成了“高高”,除形容人物的身材外,还洋溢着作者对
笔下人物的喜爱之情。又比如鲁迅《(坟)题记》原稿中的一句:“这是没
有如此便宜的,也给他放一点讨厌的东西在眼前。”作者在定稿时,对“讨
厌”这个形容词进行了几番锤炼,将“讨厌”改为“可恶”,不仅加深了词

语的感情色彩,同时还增加了生动性。
人称代词“他”锤炼时必须注意所代明确。比如叶圣陶《倪焕之》原稿
中的一句:“他又跑到冰如那里,却真有结伴的意思。”这里的“他”字在
句首,前面的几句话里又涉及到几个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所以作者
在定稿时把“他”改为“树伯”,文章所代也就明确了。指示代词“这”和
“那”前者指代较近的时间、地点和事物,后者指代较远的时间、地点和事
物。在锤炼时,一定要认真推敲,再三辨析,不要把它们混同起来。
量词的新鲜与副词的适宜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量词也
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有人问欧阳修,为什么要用“六一”这两个量词呢?欧阳修回答说:“我家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有一千卷,还有琴一张,棋一局,常
常还得喝一壶酒,……再加上我这个老头,在这五件东西中间养老,不就是
六一了吗?”(引自《数字的妙用》)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名句“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通过量词的夸张,表现出庐山瀑布的奇特
景观。柳宗元也用“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的量词来表达自己
思想感情的。可见,量词锤炼得好,同样能给人以新鲜感,同样能使语言妙
趣横生。量词“个”的适应性很强,因此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比如叶圣陶
把“整理一个安静的书室“中的”“一个”,改为“一间”;在“镇守使的
衣袋里有个单子”中的“有个”,改为“有张”;“把两个眼珠子”中的“两
个”,改为“两颗”,把“有一个床”中的“一个”,改为“一张”;把“一
个塑像”中的“一个”改为“一尊”等等,都是锤炼量词方面的典型例子。
副词的锤炼要程度适宜。比如鲁迅《四论“文人相轻”》原稿中的一句:
“荒场上又有变戏法的,石头变白鸽,坛子装小孩,本领本是不很强。”这
里的“本是”属于副词,语意肯定,显得生硬。作者经过再三斟酌,将“本
是”改为“大抵”,表示情况不十分精确,语气也比较和缓。要呼应自然。
比如叶圣陶在《饭》原稿中写道:“十几副桌椅一张破旧的长方桌外,屋内
更没别的东西。”这里的“更”是副词,同“外”搭配不上。因此,作者经
过反复锤炼,将“更”改为“再”,不仅呼应自然,而且语句也通顺流畅。
副词的锤炼,还应接近口语,从而“使所选副词跟整句话甚至整篇文章的风
格协调”起来。
连词的有无与语气词的“色彩”《宋稗类钞》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人请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的文章,主人看了赞不绝口。可几天后,
欧阳修派人要把文章底稿取回,并说明要对原稿进行删改。等主人再次阅读
这篇文章时,发现别的地方原封不动,只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
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即在句子中加了两个连词“而”,
其意义虽然没有变化,但读起来章节和谐,脉胳连贯。《文章的修改艺术》
里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魏巍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先写了
“他走到屋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然后又
将句中的连词“可是”挥笔删掉。显然删掉好,好在前后两个分句连得更紧,
好在更能反映当时的紧迫情况,好在句子也更接近口语。可见,连词的用与
不用,要从文章实际出发。
语气词能帮助语气的表达,能在语调的基础上增加“色彩”。比如袁鹰
《井冈山记·青山翠竹》原稿中的一句:“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
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这句话中没有语气词,读起

来缺少感情色彩。作者在锤炼语言时,在句后加上语气词“啊”,其效果就
大大不同了。又比如王愿坚在创作《普通劳动者》时,先写了“他这鼓动工
作挺不错,那件事和眼前的情景还很有些想象呀!”然后又将句尾的语气词
“呀”改为“呢”。“呀”字不合变音规律,读起来不自然:用“呢”更亲
切,更富于感情色彩。

六种句子成分

汉语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因为句
子的主要意思靠主语、谓语、宾语来表达,所以称为主要句子成分;定语、
状语、补语,在句子中起修饰补充作用,是次要句子成分。例如:“(枣红)
马(在碧绿的原野上闪电般)奔跑。”这句话,去掉括号里的修饰成分,基
本意思仍然可以明白,就是“马奔跑”。但如果去掉了“马”(主语)和“奔
跑”(谓语)这两个句子成分,剩下括号里的语词就令人莫名其妙了。但这
决不是说定语、状语、补语等次要句子成分就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了,一句
话要表达得严密而且生动形象,往往要靠这些次要句子成分。如只说“马奔
跑”,虽然意思也正确、明白,但太简单、太平淡。而说成“枣红马在碧绿
的原野上闪电般奔跑”,不仅指明了“什么样的”马和马“在什么地方”、
“什么样的地方”、以及“怎样”奔跑,连马的色彩、动势、草原的风貌,
也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认识句子的主要
成和次要成分,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帮助。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阅读,准确而简便地认识较复杂的句子
的语法,以及比较隐蔽的病句,从而提高我们语法水准。如:“洒满月光的
高山枕着大海和星星静静地睡着了。”先找出这个句子的主干:高山……枕
着……大海……星星……睡着了。从这条主线里,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谓语
“枕着”与宾语“星星”搭配不当。如果在“星星”后面加“顶着”,或干
脆把“星星”去掉,这个句子就通顺了。我们可以把这种通过找主要句子成
分来认识句子语法是否正确的方法,叫作“删繁就简法”。

八种复句

句子有单句、复句之分。复句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
段的句子。如“一个战士倒下了,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他个头不高,
却很有力气。”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的几个单句。同一
个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密切相关的事,如“他个头不高,却很有力气。”
前一句说“个头”,后一句说“力气”,但矮个头与大力气相关联。
复句一般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共包括八种复句。联合复句有以下
四种:
并列复句指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表述同一事物的
几个方面的复句。例如:“我喜欢现代汉语,也喜欢古代汉语。”“中小学
生既要学习好,又要品德好、身体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承接复句  分句之间在意思上是承接的,表示连续的动作和事情。如:
“小刘跳下自行车,掏出钱,买好菜,又骑上车子往前走了。”
递进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一层比一层深入的意思。例如:“我们不仅要
掌握汉语语法基本知识,而且要精通它。”“小娟善于写文章,尤其善于写
抒情散文。”
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列举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种的复句。例
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困难,要么它向你低头,要么你向它
低头。”
偏正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