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进行褒贬,而西方戏剧则力求将思想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
来,对人物仅做客观的描绘。中国古代戏曲的这种主观性,与东方文化重主
观表现有关,也与中国民间观众看戏时的爱憎倾向有关。观众的直接干预使
戏曲必须态度鲜明、是非清楚。
第六,时代性。
中国古代戏曲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白话小说,这与西方戏剧取材的广
泛略有不同。有人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戏曲缺乏时代性,与现实生活脱离太
远。但这完全是误解。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戏曲也并不仅仅
只是作为娱乐消遣的形式。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折射,但都
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时代的气息。
中国戏曲的著名剧种有:
四大声腔之一的昆腔
清代昆曲(流行于江苏一带),经过几代文人的加工整理,吸取了海蓝
腔、弋阳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后更加丰富,曲调舒徐婉转。伴奏乐器有:“笛、
箫、笙、琵琶、鼓板、锣等,剧本主要是传奇性的。表演注重动作优美、舞
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继承了古代民族戏曲表演经验,
创造了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隆庆、万历以后传入各地,对许多地方曲
种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声腔系统,但自清代中叶之后逐渐衰落。
解放后为了挽救这种古代遗产,整理改编了《十五贯》等传统剧目。使昆腔
有了新的生命。南昆(昆曲)、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
子腔)在清代称为四大声腔。
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播最广泛的剧种,也称国戏,已有 200 年历史。清乾隆五
十五年(1790 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调艺
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并吸收
了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唱腔属板腔体,以
西皮、二黄为主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鼓、锣、饶、
钹等乐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是虚拟性程式动作。自咸丰、
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多次改革发展。对各种剧种影响很
大,传统剧目在 1000 个以上。京剧已被世界各国看成中国的戏剧代表。
粗犷豪放的秦腔
秦腔流行于陕西及邻近各省,明中叶以前在陕甘一带民歌基础上形成。
发展过程中受昆腔、戈阳腔、青阳腔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
节奏鲜明,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明末清初传入南北各地,对
许多剧种产生影响。成为梆子腔(乱弹)体系中的代表剧种。流行于陕西省
的秦腔,以西安乱弹为主,又有同州梆子(东路梆子),西路梆子(西府梆
子)和汉调桄桄等支派。秦腔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解放后演出了许多优秀
剧目,有《血泪仇》《三滴血》《赵氏孤儿》等。
激越高亢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东北、内蒙等地,它是清乾隆末年山西薄州梆子
传入河北形成的。也有人认为直接源于北曲弦索。在发展中受秦腔、京剧的
影响,以梆子按节拍,唱腔高亢,表演细腻,解放后得到发展。
活泼自然的评剧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一带,早期叫“蹦蹦戏”“落子”,
起源于清末。基于河北的曲艺莲花落,吸收河北梆子、京剧、滦州皮影的剧
目、音乐和表演方法,是在对口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上发展而成。
曲调活泼自然,深受群众喜爱。
唱腔优美的薄剧
薄剧在晋南称“乱弹戏”。流行于山西南部和河南、陕西、甘肃、宁夏、
青海等北方地区。是山西较古老的梆子剧种之一。明嘉靖年间形成,薄剧唱
腔优美,委婉动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剧种之一。
朴实动人的豫剧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北方诸省。是明代秦腔、薄州梆子先后传入河南地区
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形成的。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词直接演变而来。以梆子按
节拍,节奏鲜明,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前者是以商丘、开封为中心,
音调高亢,唱用假嗓,称:“上五音”,后者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用
真嗓,称“下五音”。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
委婉动听的吕剧
吕剧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一带,从说唱形式的“哭腔扬琴”演变而
成。1910 年搬上舞台,唱腔分四平、二板等。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三弦
等,剧目有《李二嫂改嫁》。
优美细腻的越剧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其他省市。它是在清代浙江嵊县一带的
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黄、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
步形成的。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 年在上海演出,称“绍
兴文戏”,30 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性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抗日
战争时期在浙东敌后根据地曾加以改革,受到话剧、昆剧的影响,1942 年始
称越剧。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著名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
台》《红楼梦》《祥林嫂》等。越剧深受群众喜爱,它音韵优美,委婉动听,
表演细腻,感情丰富。是我国南方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变化丰富的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地区。在东南亚和美洲
华侨中也有相当影响。粤剧的发展是在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入广东,清
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的基础上吸收了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广东
民间曲调,于清代雍正前后汇合成粤剧。唱腔特点是以梆子(相当于西皮)、
二黄、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主。角色的分行同汉剧的分行基本相同。分
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等共十
行。粤剧音调高亢激昂,富于变化,优美动听。
通俗易懂的黄梅戏
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在清代道光
年间以后,由湖北黄梅的采茶调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受到青海腔的影响,并
与当地的民间歌舞、说唱音乐融合发展而成。黄梅戏解放后得到很大发展,
它吸收了京剧、话剧、歌剧等多种剧种的精华。在唱腔和表演上都有很大的
提高,很快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它通俗易懂,所以在全国已有
相当的影响。传统剧目《天仙配》更是家喻户晓。
亲切诱人的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江浙部分地区。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
滩黄(当地称“本滩”,在后来的发展中受苏州滩黄的影响。后来采用文明
戏的演出形式,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沪剧
曲调优美、富于江南乡土气息,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擅长
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编演了《罗汉钱》《星星之火》《红灯记》《芦荡火
种》等剧目,影响很大。
台胞喜爱的芗剧
芗剧流行于台湾省的龙溪地区和闽江南部各地区。因它源于龙溪、芗乡
一带,故解放后称“芗剧”。东南亚华侨居住地也有演出。它是由闽南的“龙
溪绵歌”“安溪采茶”“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流入台湾,于清末受梨园戏、
高甲戏、京剧等剧种的影响在台湾形成的。主要曲调有七字调、杂碎调等。
以壳仔弦、二胡、大管弦、月琴、台湾笛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节奏强而有
力。
支派繁多的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最早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安徽、
浙江戏曲的影响,而形成绕河班、乐平班、广信班、东河班、京河班等支派。
清末乐平班与绕河班合流,解放后称赣剧。唱腔有高腔(包括弋阳腔、青阳
腔)、昆腔、弹腔(也叫乱弹,包括皮黄、南北词等)。主要剧目有《珍珠
记》《卖水记》《金貂记》等。
写实的话剧艺术
话剧在欧美各国称为戏剧。它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戏剧,
所以中国称之为“话剧”。
同虚拟的、写意的中国戏曲相比较,话剧是写实的戏剧艺术品种,它要
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让观众“从钥匙孔里看生活”,通过第四堵
墙创造舞台幻觉,以逼真的舞台画面感染观众。它的表演、舞台布景、服装、
道具等,都注重细节的真实。在表演上,话剧对台词十分注重。在戏剧文学
方面,它十分强调戏剧冲突、戏剧情境以及造成戏剧性的各种方式。
话剧发源于古希腊悲喜剧,经过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后,在文艺复兴运动
中蓬勃发展,以英国莎士比亚的话剧最为著名。后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称
誉一时。之后,在启蒙运动过程中,话剧在欧洲大地再展英姿,直到“第七
艺术”——电影成熟之前,话剧一直是欧洲舞台艺术的劲旅,并在大西洋彼
岸的美国等国家发展起来。
话剧在本世纪初传入中国,1907 年,在日本新派剧的影响下,留日学生
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人,组织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
社,演出了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等话剧。春柳社的成立及其
演出,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欧洲戏剧被广泛介绍到中国来。话剧这个舶
来品,受到文化人士和各界的重视,这时最活跃、最有造旨的话剧艺术家是
洪深先生。洪深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他回国后,大力开展话剧活动。
经他倡导,1924 年成功地演出了根据英国唯美主义小说家王尔德的作品改编
的《少奶奶的扇子》。
中国现代话剧强调时代性和人民性、战斗性和严肃性,反对商业化、庸
俗化倾向。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