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76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76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猛犸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距今 300 万年~1 万年前,
身高一般 5 米,体重 10 吨左右,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由于身披长毛,可抗
御严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和丘陵上。当时的人类与其同期进化,
开始还能和平相处,但进化到了新人阶段,还会使用火攻,集体协同作战,
捕杀成群的动物和大型的动物,猛犸象就是他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在法国一
处昔日沼泽的化石产地,人们挖掘出了猛犸象的化石。从化石的排列上可以
看出:猛犸象被肢解了,四条腿骨前后相连排成一线,头骨被砸开,肋骨有
缺失。根据这个现场,专家们勾画了一幅当时画面:原始人齐心协力将一头
猛犸象逼进了沼泽将它陷住,大家在沼泽边用石块和长矛把象杀死。先上去
几个人把象腿砍下来,搭到沼泽边,让其他人踩着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
块带肋骨的象肉,用长矛插着运回驻地,有人用工具砸开象头,吞食尚还温
热的象脑(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补品),砍下象鼻,挖出内脏。运
走了这头象可食的部分,其余的便丢弃在沼泽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沼泽水
枯泥干,成为干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有化石,再现了当年生物
的场面。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极圈附近。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
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门,北冰洋沿岸俄罗斯领海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猛犸象
化石遍地都是。这些化石是冰块流动时从岸边泥土中带出的,堆积到了这个
小岛上。由于猛犸象绝灭不过一万年的时间,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
2.5 万年,所以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药里的“龙骨”一样,也
是可以用来做药的。更有甚者,前苏联古生物学家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
竟然发现了一头基本完整的猛犸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发现它时,它的
嘴里还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缝中,经过 1 万年自然“冰
箱”的保存,终于和现代人类见面了。发现这头象不久,在前苏联开了次有
关会议,与会代表不但见到了它出土的照片,而且还亲口品尝了它身上的肉。
据说肉不好吃,味道也不香。也许是烹饪技术不佳,如果按照中国川菜做法,
可能就会变成美味佳肴了。
     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猛犸象,可原始人却与它们共处了漫长的岁月,对
它们非常熟悉。他们在居住的洞穴中用红土画出了它的体形及围猎它的场
面,这与专家们通过化石整理出的复原图相比较,当时的画家对它的素描是
非常形象的。
     猛犸象生活到距今 1 万年的时候突然全部绝灭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呢?专家们做过仔细的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但归纳起来还是由外因和
内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
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内
因: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 22 个月,猛犸象生活
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
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
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的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

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
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们,猛犸象的祖
先那时代替了它们,现在该轮到它们让出地盘了。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
灭亡标志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犬科动物的演化特点
                   
    在新生代的老(早)第三纪时期,原始哺乳类取代了中生代爬行动物,
登上了陆地霸主的宝座,在广阔的天地中辐射发展,繁衍了很多的种类,但
在老(早)第三纪末期(距今 2250 万年前),由于环境的变化它们大量的绝
灭了。新一代的哺乳动物崛起替代了它们,犬科动物的祖先在这时也开始出
现了。
    犬科动物祖先原来是生活在森林中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再向前寻根,
它们的祖先和猫科动物的祖先是同一类动物,被称为细齿兽。由于后代向着
不同的方向发展,体形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分化,演化成了犬、猫两科各自独
立的食肉动物。而在老第三纪末期,它们的差别还不太明显,犬科动物的祖
先也会爬树捕食鸟类。到了新(晚)第三纪,它们为了扩大捕食范围,填补
原始哺乳动物绝灭而留下的空白,向森林外发展。它们以捕捉鼠类和兔子等
小动物为生。森林外面视野开阔,为了观察地形、发现猎物、躲避危险,它
们要不时地抬起头来观察四周,长此以往养成了习惯。那些不善于抬头观察
的同类被更大的猛兽吃掉遭到了淘汰,而善于观察者则保留了下来,脖子变
长了,头也抬得更高了,与此同时,由于经常不上树便丧失了其能力。但开
阔地域培养出了它们善于奔跑的能力,一口气能跑 20 公里,时速可达 30 多
公里,一夜能跑百里。身体各部位也适应了这方面的发展:脊椎骨各骨节被
韧带紧紧地束缚住,奔跑起来能够减少震动,经受住长时间的颠簸;四肢变
得细长,腹部很瘦,一条大尾巴奔跑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爪尖钝化;嗅觉、
听觉高度灵敏,能嗅出一万多种不同的气味,在猎物通过 4~5 个小时后仍能
嗅出气味跟踪追击;耳朵俯在地上能听到几百米远的脚步声。演变形成的这
些特征,能使它们获得所需要的食物,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副模样。
    然而,生存是很艰难的,即便具备了这么多的优势,有时也仍然很难寻
找到猎物,而且还要随时提防被大型猛兽吃掉。所以它们还要练出忍饥挨饿
的用餐本领:饥时几天不吃饭,饱时一次能吃下 10 几斤肉,骨头也要嚼碎咽
下,不然就要饿肚子;有时找不到活物,只好连动物的尸体都吃,因此消化
能力也要特别的好才行,不然就要闹肚子。由于犬类是中型动物,为了保护
自己免遭不幸,又养成了狡猾多疑的性格,睡觉前总要围着窝绕几圈,看有
无异常,睡觉时一只耳朵还总是贴着地,以防猛兽的偷袭。它们也懂得团结
起来力量大的道理,经常成群集伙,尤其是在冬季猎物较少时,一声长嚎便
能聚集几十至上百只,形成一股连猛兽都逃避的巨大力量。环境的艰苦还迫
使它们变得非常残忍。以狼为例,在集体行动中掉队、受伤的狼都会被同伙
吃掉,同伴的肚腹就是它们的葬身之处;还有甚者如果一只狼被猎人下的铁
夹夹住,它竟会咬断被夹的肢体而逃走。基于以上它的各种行为,人对狼的
印象比起对猫科动物中的狮子、老虎的印象更要差得多。自从人类开始放牧
以来,狼发现捕杀牛羊比捕杀野生动物要方便得多,牧民自然不允许牛羊被
狼吃掉,于是人与狼发生了直接冲突,在人狼之战中狼失败了,它们的数量
锐减。人虽胜利了,但生态平衡却遭受破坏:没有狼的捕食鼠类空前发展,
啃食草根、破坏草场、与牛羊争食。直到这时人才发现不能把狼全消灭光,
它们具有其他动物取代不了的作用,人类应该做的只是控制它们的数量。
    狗是狼最近的亲戚,它是人类长期驯养狼演变过来的。曾有人认为狗与
狼的差别很大,认为它们没有共同的祖先。这一看法当时就遭到不少人的反

对,认为如果确是这样,则表明狗是可以驯化的,狼是不可以驯化的,但狼
也是可以驯化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例子。随着胚胎学、遗传基因的深入
研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狗与狼拥有共同的祖先。狗的样子之所以现在与狼
相差很远,完全是人工选择造成的。这种有意识的加速培养,要比自然环境
选择产生的变化快成百上千倍。
    在哺乳动物中,熊与犬科的血缘关系是最近的,它们的长相也有些相似,
主要表现在嘴形上,怪不得人们都管它叫狗熊呢。的确,在动物分类上熊科
是属于犬超科中的,它与犬科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老(早)第三纪的裂脚兽,
可见它与犬科动物分化的时间不算太早。熊是向着大型化发展,可是大型化
后单靠肉食已不能维持生活了,只好兼顾其他的食物,如植物的嫩枝叶和果
实、蜂蛹及河中的鱼等。由于食性的改变,牙齿已失去切割作用,但却扩大
了它的食源。熊科动物活动能力很强,活动的范围大,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强,
从亚热带(如我国的西双版纳地区)到寒带的北极圈内,都留下了它们活动
的脚印。它身强力大,连老虎都惧怕它三分,在自然界中可以称得上无敌手,
唯一对它有威胁的就是我们人类,我们应该爱护这些野生动物。

       猫科动物的演化特点
                    
    一看到这个题目,人们就会立刻想到猫。的确,由于人类的驯化使野猫
变成了家猫,它那柔软的皮毛、娇细的叫声、能捉老鼠的技能、对人百依百
顺的态度,着实令人尤其是女性特别宠爱。但在这里我们说的是猫科动物,
而不仅仅是猫,如果把猫放大 100 倍,恐怕喜欢它的人就不多,而害怕它的
人倒不少了,因为那不再是猫,而变成了一只老虎了。猫、猞猁、豹、虎、
狮在动物分类学上它们都属于哺乳食肉目的猫科动物,这些动物其共同特点
有:圆脸脑量大,两眼位于正前方,看物体有立体感,能精确分辨距离的远
近;爪尖缩放自如,行走时无声,能爬树(大型动物除外),能游泳,奔跑
快(猎豹的速度是陆生动物中最快的)。它们具备了这些特点,在捕食中占
据了极大的优势,自然就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