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
大龙邮票分为三次发行,第一次是 1878 年 7 月在天津发行,因纸质韧薄,
故称“薄纸大龙”。第二次是 1882 年发行,因 5 分银票幅加宽,称为“阔边
大龙”。第三次是 1883 年发行,因纸质较厚,称为“厚纸大龙”。
在大龙邮票发行以前的 1865~1866 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以龙为图
案的邮票,通称“上海工部大龙票”。因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机构在中国发
行的邮票,所以在中国邮票史上,它只能被放在“附录”里,作为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物证。
“近代四宝”之一的改值邮票
1943 年,中国邮政当局调整邮资,加盖了许多改值邮票,不想出现了被
集邮界视为珍品、曾被誉为“近代四宝”之一的“湖南北京版改作 2 角的邮
票”。
当时,各地邮局库存的邮票面值多为 1 角 3 分、1 角 6 分、1 角 7 分、2
角 1 分及 2 角 8 分等,为了继续利用这些已不适用的邮票,中华邮政总局通
令各区邮政管理局,将所存邮票就地加盖“改作贰角”字样搭配出售。通令
发出后,河南、四川、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甘肃、广东、云南、东川、
贵州、湖北、陕西等 13 个邮区相继加盖了“改作贰角”字样,由于各区邮政
管理局所存邮票种类不同。加盖版式也有差异,仔细区分起来竟有 117 种之
多。谁知各地区刚加盖完改值字样,还未来得及发行,即奉令停用。
就是在这次加盖“改作贰角”邮票中出现了一种罕贵之品,即湖南邮区
发行的面值为 13 分的已加盖字样的“北京版烈士像”邮票。其经过是这样的,
抗战开始以后,湖南邮政管理局迁到邵阳,接到加盖“改作贰角”邮票的命
令时,便委托邵阳资一印刷社办理,其中在“香港版烈士像”1 角 3 分邮票
中,混入了一个全张“北京版烈士像”邮票。据统计该邮票存世数量只有 111
枚,通称“湖南北京版改作贰角邮票”。
“香港版烈士像”与“北京版烈士像”面值 13 分邮票主要区别是“北京
版烈士像”邮票上下边横框内,“中华民国邮政”的“政”字,“正”与“文”
两部分不相连;而“香港版烈士像”的“政”字,左半边“正”字的上横与
“文”相连。仅此区别,“北京版烈士像”邮票便跃居“近代四宝”之列,
被集邮界视为罕贵之品。
“绿衣红娘”嫁何方
1979 年香港中国邮票展览会上,展出了 8 种红印花加盖暂作改值邮票和
红印花原票,1980 年第 4 期的《集邮》中也以“珍贵的红印花邮票”为题,
对上述邮票进行了介绍。在展出的红印花加盖暂作改值的邮票中均为黑色
字。还有一种红印花加盖绿色小字的邮票,比加盖黑色邮票更为稀少。据统
计,已发现的在世数量只有 9 枚,这种红印花加盖绿色小字 2 分邮票在集邮
界通称“绿衣红娘”。
从发现的 9 枚“绿衣红娘”邮票来看,其中 3 枚邮票上盖有黑色英文
“Specimen”,即“票样”。由此推断,红印花加盖暂作改值邮票,最先是
采用绿色油墨试盖,后因绿色字加盖在红色票上不甚清晰,遂改用黑色字。
最早发现的一枚“绿衣红娘”是 1942 年在上海一个外国集邮者处,后来
辗转于陈志川、宋慧泉、宋醉陶、邵询美、李志方、吴乐园、黄兼慈等人之
手,现存于郑添瑞邮集中。1949 年又发现了 3 枚“绿衣红娘”,其中 1 枚有
Specimen 字样。两枚“绿衣红娘”辗转于上海、香港及台湾集邮家王纪泽、
郭值芳、邹启祥、李定方、吴乐园、黄光城、黄建武、黄天涌等处,现分别
藏于庄顺成和吴乐园二人处。盖有 Specimen 的 1 枚则由香港流入台湾集邮家
手中,现藏于张敏生邮集。1960 年在英国伦敦邮展上又出现两枚盖有
Specimen 的“绿衣红娘”,现藏于瑞典集邮家贝德生处。1963 年在国外一个
邮票拍卖会上又出现 1 枚“绿衣红娘”,目前落入何人之手不详。1980 年 2
月 15 日,在英国伦敦著名的吉本司邮票公司举行第 5554 次国际大拍卖中,
又出现两枚“绿衣红娘”,而且有 1 枚为逗点变体,拍卖的成交价为:变体
票 1700 英镑(约合当时人民币 5600 元),另一枚为 1500 英镑(约合当时人
民币 5000 元)。得票主均为英国集邮家。
目前发现的 9 枚“绿衣红娘”都存于香港、台湾和外国集邮家处,国内
广大集邮爱好者均盼能在国内发现“绿衣红娘”,进行展览,以饱眼福。
“华邮之宝”
1983 年 10 月 19 日,瑞士的华邮收藏家、著名邮商霍康伯用 66800 美元
(当时是 140625 瑞士法郎)买到一枚我国清政府 1897 年发行的《红印花小
一元》邮票。这种存世只有 30 枚左右的珍贵邮票被誉为“华邮之宝”。
霍康伯这枚珍邮票是在苏黎世国际大酒店举行的“保罗·霍克遗集”拍
卖会上买到的。霍克是奥地利著名的华邮收藏家,这枚《红印花小一元》邮
票是他在 1967 年仅用 800 英镑(当时为 2240 美元)买到的。1987 年 3 月 21
日至 28 日,也是在这座超级豪华的酒店举行的高珍菲娜拍卖会上,霍康伯的
这枚珍邮又以 25 万瑞士法郎卖出,买主连同付出 15%的拥金,一共用去
287500 瑞士法郎,按当时的比价为人民币 72 万余元。
这枚珍邮创造了中国邮票的最高售价。由于它超过了日本东京太阳集邮
中心 1973 年以 75000 美元买回的日本 1871 年发行的《龙图倒印五百文》邮
票,而创造亚洲邮票的最高售价,因而也成为世界售价最高的 10 种邮票之
一。
闽西赤色邮票
“中国解放区邮票”在全国解放后,消除了过去在集邮界“不敢露面”
的困难,堂而皇之地被请进了革命博物馆,极大地开阔了集邮家的视野,也
引出许多传奇故事,这里讲的正是一宗罕见“区票”的故事。
1940 年冬天,福建省永定县赤树坪村的张姓农民在翻修宗祠时发现了一
个纸包,内有当年天德乡苏维埃政权使用的文件、印章、旗帜、信函、邮票。
在场农民决定烧掉这批东西,以免落入敌人之手给村民带来麻烦。其中一个
名叫张暧祥的年轻农民觉得烧了东西对不起共产党,便悄悄从中取出一卷邮
票,拿回家去收藏起来。一天,他偶然取出一大张邮票欣赏,看后顺手夹在
一本旧书中,事后也就忘记了。当时国民党正四处追剿共产党游击队,张暧
祥的父亲怕因邮票引来麻烦,硬是把他保存的那一卷邮票要了去,说是烧掉
了。1958 年,张暧祥听说县里要办革命文物展览,就翻箱倒柜,找到那张夹
在旧书中的邮票交给了永定县有关部门,后来这张邮票藏入了省博物馆。直
到 1985 年,集邮家沈曾华出差福建,偶然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了它,原来它
竟是罕见的一张不全版,面值肆片(当地对铜元单元称谓,当枚讲)36 枚连
张的闽西交通总局 1930 年 12 月发行的赤色邮花邮票。沈曾华为此写了专题
文章在《集邮》和英文《中国集邮》上发表,这才轰动了中外集邮界。
故事至此并未完结,1990 年 1 月,张暧祥的孩子们分家,把一张旧桌子
分给了小儿子,在洗桌子时,意外发现抽屉内底板上用牛皮纸糊盖着一个纸
包,里面藏有两块光洋和 7 张不全版“闽西赤色邮花肆片”邮票共 116 枚。
原来,张暖祥的父亲并没烧掉他硬夺走的那些邮票,而是将其更隐秘地保藏
起来了,老人到死也没和任何人说过此事。张家父子保存的这批闽西赤色邮
票中的两张在邮票边上印有“每大张介百”字样(介为方言,与壹字同义),
为集邮家们弄清了这枚珍邮的版式、整张枚数,提供了实物。据权威人士估
计,这宗邮票现在的总值约达人民币 800 余万元。
对忠贞爱情的报偿
1968 年,郑州国棉四厂的一位纺织女工与一位军人喜结良缘,他们感情
深厚,恩爱甜蜜,可是由于职业的关系,婚后几日,丈夫就归队,从此夫妻
天各一方,只得鸿雁传书,封封信札记录了他们挚热的感情,寄托着他们对
新生活的憧憬。
妻子将要临产了,不能如期探亲的丈夫心急如焚,他跑到军人代办邮所,
买了几枚邮票。在一封记满丈夫一片深情、歉疚、关心的信上,贴上了 1 枚
日后竟成为中国邮票史上珍品邮票的“错版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妻子
看过信之后,像往常一样将它放入她最心爱的盒子中。25 年过去了,虽然几
次搬家,多次清除旧物,可他们谁也舍不得把留作纪念的往来信件丢掉。当
听说这枚邮票值钱时,他们在那捆信中找到了它,然而却总也舍不得将此紧
紧连接着二人爱心的信出售。当他们看到河南省集邮协会、河南省国际信托
拍卖行拟将举办“92 河南省邮票精品拍卖会”的文件后,决定交拍卖会公开
拍卖,底价 20000 元,经过激烈竞争,最后以 32000 元成交。会后人们风趣
地说:“信是爱情的见证,32000 元是对爱情忠贞的报偿。”
误真为伪的珍邮
在集邮界,不乏有邮票“伪品”出现,企图以假乱真。然而,也有将真
品误为“伪品”的。一些治学严谨的集邮家,就往往把他们拿不准的区票放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