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突击,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机动发射架、发电厂、炼油厂、储油设施、
机场和战场上的重要目标等等都遭到了猛烈轰炸。
参加“沙漠风暴”空中进攻作战的有 10 个国家,即美国、英国、意大利、
加拿大、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和阿联酋,6 个兵种,即战略航空兵、
战术航空兵、舰载航空兵、陆战队航空兵、特种部队航空兵、舰载巡航导弹
部队,以及 20 个机种、30 余个机型,共两千余架飞机,几乎包括了西方国
家拥有的所有类型的作战飞机。在持续 38 天的空袭中,共出动近 11 万架次。
平均每天出动 2500 余架次,使伊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伊共有 550 余个大中
型军事目标被炸毁,有生力量已不能主宰战场,奄奄一息地等待着“沙漠军
刀”的宰割。
沙漠军刀
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地面进攻作战,代号为“沙漠军刀”。
继“沙漠风暴”猛烈空袭作战之后,多国部队乘胜进击,于 2 月 24 日发
起了地面进攻作战,参战兵力共约 55 万人(其中美军 35 万人),坦克 4000
余辆,直升飞机约 2000 余架,至 28 日停火止,为期 4 天。其战果卓著,重
创和歼灭伊军 41 个师,俘虏近 18 万人,估计伊军伤亡 8.5~10 万人,击毁
伊坦克 1800 辆、装甲车 1200 辆,飞机和直升机百余架,将伊军赶出科威特。
多国部队损失寥寥,共计阵亡 126 人(其中美军 79 人),受伤 213 人。这是
迄今为止,世界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史中,地面作战持续时间最短、人员伤
亡最少的战争。
“沙漠军刀”的战役企图是:利用空袭作战效果以大规模登陆佯动和部
分兵力从科沙边境正面突破,并向科威特及伊军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
队和空降机降部队从伊军防御侧翼实施大纵深迂回,夹击伊军,包围并歼灭
其主力,收复科威特。
地面进攻从 2 月 24 日凌晨 4 时发起,多国部队在大规模空袭之后,对溃
败的伊军展开了最后的攻击,此时的伊军损失近半,已是困兽犹斗了。多国
部队的装甲突击集群向伊军“萨达姆防线”全长约 265 公里的正面发起大规
模进攻。东线部队在短短数小时内即突破伊军防线,并前出至伊纵深 55 公里
处;西线部队越过沙伊边境,直插纵深 160 公里;中路 101 空中突击师出动
约 300 架直升机从 13 个基地起飞,分 6 路在伊境内纵深 80 公里处机降,建
立敌后进攻基地。在两翼迅猛进攻的同时,中路主要突击机群也突入伊境约
30 公里,多国部队空军当日出动飞机 3000 余架次,进行空中支援和掩护。
伊军一线部队未做像样的抵抗,便四下溃散。战斗打响之后 10 小时,多国部
队即俘虏伊军 5500 余人。25 日、26 日,突入伊、科境内的多国部队各集团
转入机动作战,分别向各自的指定位置快速推进。东线,美陆战 1、2 师向北
挺进,陆续进抵科威特城外围。中路,英军装甲 1 师向东北方向发动进攻,
在美空中支援下歼灭伊第 12 坦克师。美军 3 个装甲师齐头并进,先佯动向北,
后突然调头向东,逼近伊共和国卫队翼侧,在武装直升机配合下消灭其大部。
西线,法军在美 101 空中突击师百余架直升机的机动作战配合下,进入伊境
内 209 公里。伊军大批部队、车辆涌上公路向北撤退,结果招致多国部队飞
机持续不断的轰炸,死伤惨重。飞行员反映,公路上被炸坏的车辆,每隔 50
米就是一堆,排出 20 英里长。此时,伊军已有 21 个师丧失了战斗力,被俘
3 万人,剩余部队被切割成数块,等待他们的将是全部被歼的命运。27 日,
美、英军装甲部队在巴士拉以南 80 公里处与伊精锐部队进行坦克激战,结果
伊军 250 辆坦克全部被歼。至此,多国部队已收复科威特,并于次日 5 时宣
布战役胜利结束,中止进攻性军事行动。据多国部队宣布,在 4 天共 100 小
时的地面战役中,共歼灭、击溃伊军 40 个师,毙伤约 10 万人,俘虏 6.3 万
人,缴获轻重武器不计其数。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趣话集邮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19 世纪 30 年代的某一天,伦敦一个中学的校长罗兰·希尔正在街上散
步,他看到一位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姑娘。姑娘接过信,匆匆瞟了一眼,
马上又把信还给了邮递员,不肯收下。希尔十分纳闷。邮递员走后,他好奇
地问姑娘为何不收信,姑娘羞怯地告诉他,信是她远方的未婚夫寄来的,因
为邮资昂贵,她支付不起,所以不能收,不过,她已从信封上了解了对方的
情况。原来,他们约好在信封上作一种只有他俩才懂得的暗记,这样,用不
着看信的内容就互通音讯了。希尔深感邮政制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决心进
行改革。
那时,英国的邮政制度十分繁琐,除了国会议员享受免费邮寄信件的特
权外,其他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
费,邮资昂贵,一封普通国内信件的邮资竟高达 6 便士,最高的收到了 17
便士,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 18 便士。因此,拒付费
用、拒收来信的争执时常发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计算和创新后,罗兰·希尔提出了“降低
邮资、统一收费标准、简化邮递手续”的思路。1837 年 1 月,他以上述观点
为基础写成了一本题为《邮政改革:重要性及实用性》的小册子,呈递给当
时的财政大臣,不料受到冷落。出于无奈,他只得将小册子修改后公开发表。
他提出了三项建议:由寄信人在邮局付现金;通过对信封、信纸收费的办法
统一邮资;使用“一片只够盖上邮戳即可的纸片,在其背面涂上粘液。这样,
其持有者将纸片浸湿后,可将它帖在信封之上”。
这三项建议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种情况下,1839 年 8 月,
维多利亚女王签署法令,决定正式采纳希尔的建议,并调希尔进入财政部负
责实施这一计划。1839 年 9 月 6 日向全国公开征集“标签”(当时尚不叫邮
票),在收到的 2600 多封应征图案中,5 位作者的 4 份作品获奖。罗兰·希
尔根据这 4 份作品,以威廉·维恩所作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的纪念章作原画,
用绘画颜料画了两幅邮票画稿,交查尔斯和费雷德里克·希思父子雕刻,邮
票由帕金斯·倍根公司承印,以黑色为基调,下方印有“一便士”字样,故
称为“黑便士”。
原定于 1840 年 1 月 1 日启用的邮票因设计的延误,1840 年 5 月 6 日正
式开始使用,与“黑便士”同时使用的还有“蓝便士”(面值两便士的蓝色
邮票)。从此,邮票在世界上诞生了。
邮箱的诞生
1488 年,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巴托梅欧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
在南非海岸遇到了大风暴,全船人遇难,仅有几个人侥幸游上了海岸。风平
浪静后,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修复了一只小船,落难者准备返航。临行前,
其中有个军官详细地记下了这次遇难的前因后果,将笔录放进一只皮鞋里,
然后又将鞋挂在离岸不远的一棵树的树杈上。他的本意是:如果他们求生成
功,这只皮鞋里的信就可告诉人们他们的下落和去向。一年后,另一批葡萄
牙水手在此登陆,他们在自己同胞蒙难处发现了皮鞋及藏在里面的信。读完
后,又在此地建起了一个小礼拜堂以示纪念。后来,小礼拜堂周围诞生了一
个个村庄。有意思的是,当初这只皮鞋,竟被作为专门的邮箱长期使用起来。
迄今,当年挂皮鞋的这棵树还矗立着,以表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箱诞生地。
打孔机的故事
邮票打孔机是 1854 年在英国发明的。
最初的邮票是整版无孔无缝的。比如 1840 年发行的“黑便士”是 240
枚一版(当时 1 镑=240 便士),每枚邮票的左右下角都各有一个英文字母,
以表示其在整版中的位置。同一行邮票的左下角字母相同,行次自上而下分
别按 A、B、C…… 至 T。右下角字母表示邮票在横排上的位置,从左至右分
别按 A、B、C……至 L 排列。由于整版的张数较多,所以出售和使用邮票都
必须用剪刀把它从整张上剪下来,十分麻烦。
一次,一个叫亨利·亚瑟的爱尔兰工程师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吃饭,他
注意到一个新闻记者在一边喝酒一边写当天的新闻。写好后,记者把稿子分
别装进几个信封里,准备寄到外地的几家报馆里去。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大张
“黑便士”邮票,可是,他身上没带剪刀、酒店里也找不到。忽然,这个记
者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一枚小别针,在邮票和邮票间戳上一行小孔,轻
轻地就把邮票撕开了。亨利·亚瑟从这里受到启发,发明了打孔机。1854 午,
英国发行了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发展到今天,各国已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
控制打孔,齿孔有园形、菱形、正方形等各种形式。据说,美国华盛顿雕刻
印刷局从邮票齿孔上打下来的小纸屑,每年累计达 10 吨。
集邮的起源
没有人知道谁是世界上第一个集邮家,但在邮票问世后不久就有人开始
收集邮票了。起初,收集邮票甚至是一种带有某种奇妙性质的活动。19 世纪
中期伦敦泰晤士报上的一则广告说:“为裱糊寝室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