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61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61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迷人的,树梢嫩叶初长,花圃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花,一阵阵鸟鸣声使
人觉得早晨格外宁静。汤斯在一只长椅上坐下来,眼睛望着艳丽的花朵出神,
脑子却不断想着产生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的计算公式。一串串数字、一组组方
程在汤斯的头脑中像泉水一样涌现出来。突然,他想到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连忙从口袋里摸出笔来,只是没有纸,翻遍口袋,只找到一只用过的信封,
就把信封撕开,在信封的背面列出几道算式算了起来。
    他奋笔疾书,只几分钟,就算出了需要激发多少分子才能得到分子振荡,
以及振荡器的允许损耗值。当时,汤斯是把氨作为计算对象。他不仅从理论
上推断氨分子被激发后可以产生波长为 1.25 厘米的电磁波,还设想了能产生

这种振荡的具体方法。
    汤斯没有立即宣布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回到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新想法,
开始着手试制微波激射器。他和同事们,还有研究生,整整工作了两年;这
两年中,他们一起设计、制造、试验、拆毁、再造,翻来覆去,但一直都没
有成功。有两个朋友劝他放弃这种劳而无功、浪费钱财的试验,但他毫不动
摇,继续试验。
    1953 年年底,汤斯应邀到一个波谱讲习班去作短期讲学。一天,他的学
生飞也似的跑来报告他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微波激射器成功了!
    师生一起来到一家地下餐厅举杯庆贺来之不易的成功。席间,他们想到
应该为这一新发明起一个简明、响亮的拉丁或希腊名字。然而胜利的激情使
他们无法平静下来,他们争了一夜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直到第二天
晚上,他们才满意地创造了一个缩写词“Maser”——“曼塞”——作为那个
新发明的装置的命名。它的意思就是“微波激射器”。以后在 Maser 的基础
上又发明了激光器,人们也照汤斯的样子创造了“Laser”这一缩写来为它命
名。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其中“aser”是受激辐射一词的英文缩写,而 M 和
L 分别代表微波和光。这也表示它们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振荡频率或
者说波长不一样。
    发现“曼塞”以后,汤斯谦虚地说这是他学生的胜利和光荣;因为他的
学生是冒着当不成博士的风险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
    不久,汤斯发现“曼塞”有一个怪脾气,它产生的频率很高的电磁波,
始终固定在一个频率上振荡,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改变它。当时,汤斯也说不
出这样一种激射器有什么实用价值。
    后来才明白,“曼塞”产生的微波能精确地稳定在一个频率上振荡,正
是“曼塞”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既然它每秒钟振荡的次数始终不变,那么,
只要测量出振荡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间隔。于是有人把这种激射
器作为时钟的计时标准,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钟,“走” 1 万年误差
只有 1 秒。
    微波激射器只能产生厘米波。汤斯需要的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然而,
产生毫米波的激射器却迟迟造不出来,也没有发现能辐射毫米波、亚毫米波
的物质。
    汤斯当机立断,决定绕道前进,直接研究用激射器产生可见光振荡的可
能性。
    1958 年,汤斯和他的合作者肖洛,经过了长期的思考、研究、计算以后,
首次提出光振荡条件的理论计算和光激射器的设计原理,并且还对这种新型
激射器的用途作了一番预测。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论证翔实、假设大胆、计
算精确,再加上技术措施切实可行,因此,立刻博得了电子物理学界的广泛
注意。欧美很多有条件的实验室,按照论文的提示,纷纷试验制造。
                   
            非同凡响
                  
    叙述过激光的身世以后,接下去就要谈谈激光的“性格”和“特征”了。
由于激光也是光,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光,所以我们还要从光说起。
    人们对光和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有几千年历史了,在我国春秋战国时
的思想家墨子的科学著作《经说》中,就有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光和人类生

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天天都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但是直到本世纪初,人们
才对它的本质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向平静的湖里扔一块石子,水面上会产生一圈圈的波纹,这是最直观的
波——水波。拨动一根琴弦,会在空气中产生听得见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声
波。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天线发射出我们看不见、听不见的一种波,它们就
是电和磁交替变化的电磁波。光是我们能感觉到的,然而没有人觉得它是一
种波动。现代科学理论证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的特性;只是可见
光的波长极短,不到 1 微米,频率极高,每秒钟振荡 103~1015次,所以人们
无法感觉到它的波动。
    光是原子、分子的运动产生的。改变分子和原子的能量状态,会产生光
振荡。
    那么,这种能量状态是怎么改变的呢?
    本世纪初,科学家已为我们画出了原子世界的图像。它真像我们的太阳
系:太阳的位置上是原子核,一颗颗电子像行星一样,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原
子核运转。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它只有一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转。电子在靠近原
子核的轨道上运转时,能量较小;在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上运转时,能量较
大。如果把氢原子的一个电子激发到能量大的较远的轨道上,再把它退激回
到原来轨道上,它便释放出一个光子,这就是发光。要使氢原子发光,可以
用电离的办法:把稀薄的氢气注入一只放电管内。通电后,电子从阴极出发,
在电场中加速,飞向阳极,电能转化为电子动能。高速的电子和氢原子碰撞,
把氢原子的电子撞出来。也有的电子只是把能量传给了氢原子的电子,使它
们从能量较小的轨道“激发”到能量较大的轨道上去,能量便得到了提高。
原子中的电子能量得到提高后,原子就处于激发状态,很不稳定,好比放在
一个圆锥体尖顶上的小球,随时都会掉下来。当处于激发状态的高能量的原
子回到低能量状态时,就以光的形式把能量释放出来。从目前人类已掌握的
知识来看,光就是这样产生的。
    原子发光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受到外界的能量的激发。几乎各种能量都可
以成为这种激发条件而转化成光能。
    激光固然具有光的性质,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光全都是激光。譬如太阳光、
灯光和烛光等,这些光产生时原子内部的能量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光的颜色
也各不相同。这些光射向四面八方,“各行其事”,一点也不守“纪律”。
这种“自发辐射”的光好比广场上的人群,各走各的,互不相关。激光是原
子、分子在一定的方式激发之下产生的受激辐射。犹如一队士兵听到命令,
马上列成整齐的队伍,每个人都按一定的次序、间距和步伐,有组织地排成
一条狭长笔直的人龙开步向前走。在这里指挥员的命令就好比是激发因素,
一个个士兵就是受激发的原子、分子。梅曼实验室中世界第一台激光器射出
的深红色光束,就是发自红宝石中的受激发原子。科学家从这种不寻常的红
光中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物理奇迹。
                    
           激光的机制
                   
    激光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激光的产生是 100 多年来科学家深入研究电
现象、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结晶。激光的直接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当代伟大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得过一次诺贝尔奖金。有趣的是,他得奖并不是
由于举世闻名的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在 1905 年提出的光量子假说。根据这个
假说:光是由许许多多光子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由不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爱因斯坦用这种假说解释光电效应获得了惊人的成功。1916 年,爱因斯坦在
《关于辐射的量子论》论文中提出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受“激”而放出光子。
这种受激辐射的过程就是产生激光的基本物理原理。
    激光这个名词是从英文单词“Laser”翻译过来的。最初,根据它的英文
发音,译成“莱塞”、“镭射”等,不明其理的人看了简直莫名其妙。后来,
有人根据它的意思,翻译成“受激辐射光”。显然,这个译名的含义清楚,
而且把它跟普通光的区别明确地表示了出来,但字数太多,读起来不方便。
1965 年,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把“受激辐射光”缩写成“激光”两字,
这样就比较简明顺口了。
    发光有两种形式。自发辐射是发光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
发光形式,那就是受激辐射。什么是受激辐射呢?这就是说,原来处在高能
级的原子,还可以在其他光子的刺激或感应下,跃迁到低能级,同时发射出
一个同样能量的光子。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外来光子的刺激下产生的,所以叫
做受激辐射。有趣的是,新产生的光子与外来光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状态,即
频率一样、波长一样、方向一样。
    只要产生一次受激辐射,就能使一个光子变成两个光子,这两个光子又
会引起其他原子发生受激辐射,于是,在极短的瞬间内激发出无以数计的光
子,实际上就将光放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辅以必要的设备,就可以形
成具有完全相同频率和相同方向的光子流,这就是激光。而放大光的设备,
就是激光器。
    在 1953 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原理,美国物理学家汤斯研制成功
了微波放大器。
    1960 年 9 月,激光终于在美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梅曼手中诞生。
    梅曼的激光器中使用了一根人造红宝石作为发光物质,以强光作为激光
源。红宝石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