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1084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084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等选举”、“保证八小时工作”、“对资本课税”、“没收教会财产”、
“取消常备军”等。这些欺骗性的口号,对群众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此,
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器重和保守派的支持。其成员最初只有 150 名,多为退
伍军人。他们狂妄地宣称:“这些从前线活着回来的人,要求取得统治意大
利的权力”,并扬言要用暴力粉碎“赤色分子”的恐怖,建立法西斯专政。
在当时的背景下,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运动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1921 年 11 月,法西斯党正式成立,接着又建立了“国民工会”。他的组织
由一个松散的运动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有严格纪律约束的政党。
1922 年,法西斯党先后控制了波伦亚和米兰市政府,并迫使 64 个地方议会
解散。10 月,墨索里尼在那布勒斯法西斯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布了向罗马
进军的总动员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墨索里尼就迫使国王任命他为意
大利政府总理。11 月 15 日,国王又授予他独裁的权力。墨索里尼轻而易举
地夺取了“元首”的桂冠。
    一步登天的他,对内推行法西斯恐怖政策,逐步取消了除法西斯政党以
外的一切政治团体,血腥地镇压共产党和工会的进步活动;对外则执行赤裸
裸的侵略方针。1923 年 8 月,墨索里尼的军队占领科孚岛,9 月占领阜姆,
同时在利比亚和索马里进行镇压民族解放的战争。
    由于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脆弱与阶级矛盾的尖锐,用刺刀鲜血造成的局部
稳定也是很短暂的,到 1926—1927 年间,经济危机又笼罩了全国。这期间,
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从未停止。1924 年的议会选举中,反对派获得了
很多席位,取得了可喜的胜利。这表明了法西斯统治基础的脆弱。
    就在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发展的同时,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1937 年 11
月,意大利又加入了德日发起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正
式形成了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侵略集团。从此墨索里尼便

将意大利国家的命运绑在了德国法西斯的战车上。他的矛头直指非洲,妄图
用战争取得地中海一带的霸权。
     然而,战争的胜券并未稳操在墨索里尼的手中,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侵略战争的惨败,使意大利再次陷入崩溃的深渊。1943 年 7 月,英美联军在
西西里登陆,德意军队被逐出非洲后,国内民怨沸腾,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
析。其中陆军元帅巴多格利奥、外交部长齐亚诺(墨索里尼的女婿)等一批
法西斯的中坚人物和国王本人,都在暗中策划推翻墨索里尼的统治。这一天
终于到来了。
     1943 年 7 月 25 日,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传开,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独
裁者墨索里尼的统治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中被推翻了。这一事件发生得如
此迅速,又如此彻底,几乎令他的敌人和朋友都感到迷惑不解。到底是什么
原因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追随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把意大利国家引向
了绝路。战争,耗尽了人民的膏血;战争,毁灭了人们的家庭。非洲战场的
惨败,使意大利在那里的殖民地连同其远征军一起化为乌有。于是,人们把
一切罪责归咎于执意参战的墨索里尼身上。于是,在一片民怨沸腾声中,他
的同伙决定走马换将,把这个权倾朝野的独裁者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妄图
挽回意大利已经形成的败局。
     不过,推翻墨索里尼的具体详情,至今还留下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疑团。
        
     学者们的种种推测
       
     几十年来,为解开墨索里尼倒台所留下的历史疑团,众多的学者为此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探索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策划并组织了这次政变?第二个问题:格兰迪动议
通过后,墨索里尼为什么没有采取反击行动,而是驯服地束手被擒?
     争论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仍然众说纷纭,各
执己见。
     第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观点:有人认为运动的实际发
动者是他的党内的一批“老战友”。他们通过 1943 年 7 月 24 日召开的中断
了 4 年的大法西斯委员会复会的时机,设法使法西斯元老、前外交大臣格兰
迪抛出的一项关于墨索里尼必须把一切权力,特别是军队的统帅权力移交给
国王的动议获得通过,从而为国王解除他的职务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和胆量。
持这种意见的是英国学者赫德和韦利。
     也有人认为国王和军队在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
大法西斯委员会并未作出解除他的职务和拘捕他的决议。这一切都是国王和
军队干的。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意大利的三股政治力量——即大法西斯委员会、军
队和国王,事先早有预谋,政变的发动,只是这种预谋的按部就班的实现。
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造成运动的中途夭折和失败。不过,比较起来,军队
和国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大法西斯委员会的紧密配合。英国
首相邱吉尔即持这种观点。
     反对的意见则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三股力量在发动时间上的“偶合”,而
不是事先的预谋、串通和结合。
     然而,如果真是这样,有些现象将无法解释。7 月 24 日,大法西斯委员

会开幕后,为什么守卫威尼斯宫的墨索里尼的私人卫队,早被由军方控制的
国家军事警察所取代了呢?为什么新政府首脑的任命宣布后,格兰迪等大法
西斯委员会成员会马上向新总理致贺呢?
    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如果事先未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政变过程
中接连采取的一连串措施,决不可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巧妙。
    第二个问题,学者们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
已经心力交瘁,会议进行中,又患了腹痛病。在委员会激烈辩论时,他几乎
连起身表示反对的力气都没有了。除此以外,他的判断能力已受到了极大的
损害,竟觉察不出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这一点,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作了似
是而非的解释,推说他当时的意志受阻,对政变的发展无力回天。第二种意
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也许看到了形势的急剧恶化,意大利已经根本无力支
持战争。为摆脱希特勒的控制,只有借口法西斯党内反对他的政策,为自己
退出战争找到一个合法的理由。25 日会议结束后,他接见了日本驻罗马大
使,谈话中便流露出了停止战争的意向。
    但也有人对上述理由提出异议。尽管墨索里尼身体患病,也不会严重到
连下令反击的力气也没有。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事实上,25 日
上午,他照常视事,还视察了遭盟军空袭后的城区。墨索里尼之所以镇定自
若、毫不反抗,其主要原因是相信一贯坚决支持法西斯运动的国王。国王曾
经给予他独裁的权力,现在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反对而收回自己的成命。然而,
他绝没有想到,一个包括国王在内的三股力量早已密谋结合,会上出现的事
情,只是这次精彩演出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好戏还在后头。
    除此以外,墨索里尼也许对自己的实力和威信仍坚信不疑。他认为,大
委员会的一纸动议“其奈我何”?因为中下层法西斯党徒和法西斯民团仍然
会效忠于他。其实,此时的墨索里尼早已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连由他
一手栽培起来的女婿齐诺亚也成了他的政敌。事实上,当政变发生后,那些
曾宣誓为之效死的法西斯党徒,没有一个人拿起武器组织过任何有实际意义
的反抗。
    玩火者必自焚,墨索里尼最终以自己的悬尸街头,应验了这一无容置疑
的真理。
    尽管在他倒台和被捕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史学界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意
见,但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对墨索里尼其人其事的了解,也不妨碍他作为一本
反面教材的历史价值。

           希特勒自杀之谜
                      
    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
到,一定要报。”
    恶贯满盈的德国纳粹头子的死期临近了。苏联人争分夺秒地压缩着围困
柏林的包围圈。前线告急的战报雪片般地飞向德国总理府距地面 50 英尺的元
首地下指挥部。众叛亲离的希特勒,此时不得不开始处理他的后事了。
       
    死神威逼下的婚礼
      
    1945 年 4 月 20 日,希特勒凄凉地度过了他 56 岁的生辰庆典。这次祝寿
的气氛自然不能和往昔相提并论。这时的总理府已是断瓦颓垣,一片狼藉,
布满弹坑的地上,到处都是大理石碎块、水晶吊灯的渣片、以及七零八落的
破烂家具,沉甸甸的大门早已倒塌。只有一间房子未遭破坏,那就是希特勒
柏林守军的司令部。
    祝寿庆典后两天,即 4 月 22 日下午,希特勒在一次特别会议上宣布了他
决心留在柏林的消息。他的这一决定,也许是对他的部下违抗军令,私下与
“敌人”谈判以求自保的叛变行为的回击。
    不久,希特勒向他的忠实侍卫格林交待了后事。他温和地对他说:“我
有一事相托,过去我总是命令被围困的指挥官拼死抵抗,今天我不收回成命。
这项命令对我同样有效。你去准备两条羊毛毯子,并把足够焚烧两具尸体的
汽油放到我卧室里。我和爱娃·勃劳恩将在此自尽。你用羊毛毯裹起尸体,
抬到上面花园里焚烧。”
    4 月 29~30 日夜晚,柏林市政府参议员瓦格纳冒着枪林弹雨,在大炮的
轰鸣声中,被召到总理府主持婚礼。希特勒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