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李克农传 >

第17章

李克农传-第17章

小说: 李克农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共态度如此真诚,国民党广西当局疑虑顿消,欣然表示愿同中共合作。

黄旭初兼任校长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就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典型。该校建设之初,办学人才奇缺。黄旭初提出聘请著名教育家、中共秘密党员杨东莼担任教育长。

杨东莼请示李克农同意后,担任该职。征得黄旭初认可后,杨东莼掌握了该校的实际领导权。李克农还抽调了40多名中共党员到该校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主持政工、教学等工作,并建立了两个党支部。学校开办两年,不仅为广西当局培养了一批干部,而且还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这些人对推动广西的群众救亡运动,贡献不凡。

为配合公开的统战工作,李克农还经常通过在国民党的党、政、军中任职的中共秘密党员和与中共有关系的人,对桂系上层人物进行统战工作。

国民党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就是其中的一位。谢和赓早在1926年年仅14岁时,就在其兄谢铁民的影响下,参加了中共的外围组织。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华北党组织派他赴察哈尔(辖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冯玉祥西北军担任吉鸿昌的秘书。察哈尔抗战失利后,华北党组织又派他回广西从事桂系上层的地下工作。

1934年秋,谢和赓通过其同乡、同学马仲孚的引荐,当上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指定白崇禧赴南京就任国民党军副总参谋长,谢和赓随同前往,同时担任了国民政府的秘书。

作为白崇禧机要秘书和国民政府的秘书,谢和赓的主要工作是在国民政府秘书长张群主持下,分管一些日常事务和做会议记录。由于他经手多种文电和材料,对国内外、前后方的情势,了如指掌,加上自己不断思考,常常会产生一些有关抗战的新想法来。抗战以来,国民党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华北前线,70万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太原前线,国民党军防线岌岌可危,而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对日作战,屡建奇功,原因何在?谢和赓不时思索着这个问题。终于,他有了答案:对日寇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才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不二法门。

谢和赓将他的这个想法写成了厚厚的一篇长文,题目是“全民军事总动员纲领与展开全国游击战争之方案”,并在文章的右下角注上:“白副参谋总长机要秘书并大本营秘书谢和赓呈何应钦参谋总长、白崇禧副参谋总长核呈蒋介石统帅”。

这篇长文送呈后,赢得一致好评。白崇禧还根据该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后来成为他战略名言的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谢和赓亲自把这份材料送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交到了李克农手上,请他转呈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

周恩来看完这份材料,高度重视,在上面划满了记号和眉批。一天,谢和赓来到办事处,周恩来当着李克农的面夸奖道:“和赓,没想到你在察哈尔只有很短时间的作战经验,而能写出这样具体的纲领和方案来,确实难得!”李克农也走过来,笑着说:“你这个小鬼,还真行!”

这篇文章也使得白崇禧对谢和赓另眼相看,1938年元月,白崇禧下令提升谢和赓为上校。

谢和赓和王莹的爱慕

不久,白崇禧又交给谢和赓一项任务,让他起草一个题为“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的讲话稿,供他在召开国民党军师以上集训团会议时演讲之用。谢和赓接到任务后,三天三夜没合眼,拟出了初稿。为确保稳妥,他将稿子交给了李克农,请他转呈周恩来校阅。

次日,当他取回原稿时,只见周恩来将其中指责国民党军脱离群众等过火语句约两千多字给删除了。谢和赓心里很激动,一旁的李克农说:“你看看,恩来删掉的都是本着白崇禧  的地位———军训部长,而不是副总长的地位指责政治工作的失误……”谢和赓连连点头:“我也看出来了,改得太好了。感谢恩来同志呀!也感谢你!”

后来,谢和赓在见到李克农时,又谈起这件事时,李克农还笑着说:“你看看,有恩来做你的‘改文老师’,这恐怕是一个两党合作中的奇事,不但老蒋和白崇禧想不到,就是毛主席他们也料想不到啊!你真幸运,有党做你的靠山,只要你谨慎而沉着,你的工作一定会成功,‘战无不胜’是我党对中国革命的最大信心,我们每个做地下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这种信心!”

和李克农有着长期秘密联系的谢和赓,此时在桂林,更直接受李克农领导。当然,这种关系由中共中央直接掌握,属于中共党内的高级核心机密。除了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少数中共高层领导,任何人也不清楚谢和赓的真实身份。

一天,白崇禧叫来谢和赓,爽快地对他说:“和赓,你一直干得很不错。任上校也有一段时间了,我想派你担任省党部书记长兼绥署政训处副处长,授你少将军衔,你看如何?”对此,谢和赓早有耳闻。桂系少壮派潘官之、邱昌渭等对他“紧跟白崇禧”早已不满,在李宗仁面前吹过风,建议将谢和赓提升为“少将”,明升暗降。

谢和赓心想:周恩来对自己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要留在白崇禧的身边”,离开了白崇禧,也就是离开了桂系上层,这是中央所万万不许可的。想到此,他静静地说道:“副总长,对于您的知遇之恩我万分感激。但我不愿意离开副总长,您不是要我重视全国的回教工作吗?这比什么都重要啊!”

原来,谢和赓曾经以白崇禧机要秘书的身份,借办“西北战时巡回教育班”为名,向绥、甘、宁、青四省国民党军宣传白崇禧的思想主张,联络马鸿逵、马步青等人,以组成联合回教势力,和蒋介石构成某种程度上的抗衡,实现白崇禧做“中国凯末尔”的幻想。

白崇禧听谢和赓这么一说,遂不再勉强:“好吧,我看你还是留在我身边好一些,你讲的这些,由我向德公(李宗仁)报告好了。”事后,谢和赓向李克农作了汇报。李克农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和赓,你可真聪明,你这才是真正执行了周公(周恩来)对你的指示,‘无论怎样,也要跟在白的身边!’”

谢和赓还有一位美丽俊秀、多才多艺的妻子,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多次称赞她为“中华女杰”。她,就是影星王莹。

王莹,1915年生,安徽芜湖人,和李克农是同乡。她早年生活坎坷,历经磨难,但心怀大志,很早就参加了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周恩来誉为“我们党里不多的少年党员之一”。她早年投身艺海,以其卓越的才华,崭露头角,成为著名的演员。抗战爆发后,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成立,著名剧作家洪深任队长,金山任副队长,王莹任队委,受以郭沫若为厅长的政治部三厅的领导。武汉沦陷后,队长金山和王莹一起率队来到“文化城”桂林。

金山,1911年生,祖籍江苏苏州。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被认为是同赵丹齐名的著名男演员。他也是李克农手下的一位奇兵。桂林的谢和赓,身为国民党上校军官,仪表堂堂,气度不凡。而不幸的个人婚姻却在时时煎熬着他,真是度日如年,痛苦万分。王莹来了,给他带来了青春、热情和希望。

随着不断的接触和了解,谢和赓对这位著名的女演员由尊敬而转为爱慕,王莹也对这位风流倜傥的谢秘书充满了好感。

谢秘书人品不错,可毕竟是个国民党军官啊!自己是个中共党员,怎么可以……念及此,王莹又处于矛盾和不安之中,真是进退维谷。

李克农帮忙解开了这个结。

平生最爱是“九秘”

1938年12月上旬,抗敌演剧队二队受中共委托,准备组建“中国救亡剧团”,到南洋去向华侨宣传国内抗战形势,号召爱国侨胞以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抗战和后方难民。但这需要向白崇禧申请出国护照以及批发旅费。

这件差事自然落在了谢和赓头上。在他的奔走下,白崇禧在剧团的申请报告上,大笔一挥“照此办理”,一大笔款子就到手了。手续办妥后,兴高彩烈的谢和赓带着批示原件,  去找王莹和金山二人过目。

正当谢和赓拿着批件,坐车向二队驻地象鼻山驶去时,忽然,在北门至南门的大马路上,谢和赓透过车窗发现了身着长衫的李克农,只见他和王莹、金山一起,正有说有笑、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千万不能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跟李处长的关系!”谢和赓知道,自己和李克农的关系,中央有明确指示,决不能暴露给第三者。他立即命令司机急转弯。

可到处是人流,汽车无法掉头。

无奈,谢和赓只好歪着头,假装没看见他们。可被称为“只眼先生”的李克农,这时眼睛却尖利起来,一眼认出了车上坐着的他。李克农的沉稳老练、认真严谨是出了名的,这时,却因一时激动,打着手势向谢和赓走来。

谢和赓只好磨蹭着下了车。李克农上前和他热情地握手,那种亲热劲儿,完全是党内同志之间所独有的。一旁诧异的王莹和金山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谢秘书和八路军的李处长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谢和赓忙把白崇禧的批复拿给大家看,三个人都很高兴。王莹见白崇禧特批给她和金山每人各500元大洋,就向李克农请示该怎么办。李克农说:“既然白崇禧如此优待你和金山,我看恭敬不如从命,还是接下来为好,拒绝,反倒会引起人家不快。”临分手时,李克农对谢和赓说:“你穿梭式的联络,好辛苦哟!剧团能这么快就组建成,我看该给你记头功啊!”

王莹也用芜湖话亲热地说道:“谢谢你,活根同志!”(芜湖话将“和赓”念成“活根”)

从此,两人神秘的面纱一抹而去,真心相爱了。

而李克农呢,因为“糊里糊涂”地当了回红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在王莹、金山面前暴露了谢和赓的真实身份,而受到当时正在桂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