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中国皇后全传 >

第70章

中国皇后全传-第70章

小说: 中国皇后全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逝,也算是武氏家族中少有的善终之人了。所以李唐复辟,归政中宗以后,唯独武攸止“恒安王”封爵未被削废。

唐玄宗即位以后,有一天,突然发现后宫中还藏有一位艳丽、娇媚、高雅的佳人,这就是年幼即入宫待召,后来宠极一时的武惠妃。

武氏幼年入宫,深知后宫中以色争宠、冷酷险恶的情形。作为一个入宫的女子,除非是得到皇帝的宠幸,否则一世不得见天日。皇帝的宠幸,又是十分偶然的机遇,有的宫女,虽然以姣好的风姿见宠于皇帝,也往往是一生一世仅得侍寝一夜,讨得个名分,最终仍不免人老珠黄,寂寞一世。当然也有一夜侍寝,终生得宠的幸运者,武氏就是这样一位女子。

武氏得宠以后,甚得玄宗的专情,自此以后,王皇后,皇甫德仪、刘华妃、赵丽妃等后宫嫔妃,几乎是难见玄宗皇帝的面了。武氏的专宠,引起了王皇后的极大不满和妒嫉。她常常在玄宗面前历数武氏专宠、帝王沉湎于女色的危害。然而玄宗根本听不进去。

公元724年,王皇后蛊咒之术败露,早有废后念头的玄宗藉此贬废王皇后为庶人,同时,晋册武氏为惠妃,她衣食起居的待遇完全与皇后的礼秩相同。

王皇后被贬废以后,从武惠妃所处的地位以及后宫形势来看,继王皇后之后应立为皇后的,非武惠妃莫属了。玄宗为表示对武惠妃的爱宠,封武惠妃的母亲杨氏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升为国子监祭酒,武信升为秘书监。由此可见,武惠妃实际上已是皇后,只差给予一个正式的名分了。

但是,当唐玄宗要晋册武惠妃为皇后的消息传出后,宫内宫外舆论哗然。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朝臣群起而反对,力阻立武惠妃为皇后。认为若再立武姓嫔妃为后,必将重蹈高宗、武后覆辙,危及李唐社稷。

御史潘好礼首先具书上奏,直呈玄宗:

“《礼经》中说道:‘父母的仇人,子女与之不共戴天’。《春秋》中也说‘父母的仇不报,不为人子’。今天,陛下却要立武则天的后人武惠妃为皇后,怎么向天下死节的忠臣义士交待呢?武惠妃的伯父是武三思,叔父是武廷秀,他们都是一些阴谋篡权、混乱朝政的逆臣贼子,天下忠义之士对他们是深恶痛绝的。俗话说:朽腐的树就是树荫盖地,有气节的人也不会在树荫下纳凉休息;盗贼饮过的泉子,就是泉水横溢,清廉之士也决不会饮用。庶民百姓择夫选妻的时候,还要注重对象的家世和德行,况且贵为天子的陛下呢?万望陛下谨慎选取有功名于天下,有德行于乡里的世宦贵族女子为后,这样才会让祖宗神灵安心啊。”

唐玄宗看过潘好礼的奏折,感到确实合于情理,又加之张九龄等一班重臣从旁劝阻,晓以利害,玄宗也就将武惠妃晋册皇后的事搁置一旁,不再提了。

武惠妃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虽然她当皇后的美梦受挫,但是自己的儿子李瑁如果做了太子的话,她当皇后或是皇太后的梦想不也就实现了吗?于是她便将下一步的目标盯在了储君太子的身上。

深知父皇秉性的太子李瑛,自然也不可能看不到事态的发展将会不利于自己。因为王皇后未生儿子,按古来礼制,继位应是无嫡立长。玄宗长子去世,李瑛为其次子,按礼法被立为太子。但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是出身于教坊的歌妓,仅仅是因为长得漂亮才入选进宫。待玄宗一见到既有大家风范,又妩媚娇艳的武惠妃时,像赵丽妃这样仅以貌取宠,却难免低俗浅薄的妃子,自然相形见绌了。特别是当武惠妃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李瑁以后,玄宗对她母子的宠爱,更为其他嫔妃、王子所不及。对此,太子李瑛,皇甫德仪所生的儿子鄂王李瑶、刘才人所生的儿子光王李琚等年长的儿子,个个自危。

这时,废贬太子的阴谋,像一张大网,悄悄地在太子李瑛的周围撒了开来。

武惠妃召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入宫,密告了废贬储君太子的计划,令他密切监视太子李瑛的一举一动,谣言诽谤,于街头巷尾广为散布。

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从自身晋官加爵的角度出发,当然希望李瑁升为太子。于是,他广为散布太子李瑛与惠妃不合的谣言,制造太子行为淫秽的舆论。

咸宜公主每次入宫觐见父母,常将这些谣言说与玄宗和惠妃,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武惠妃又常在玄宗面前哭诉自己的苦处,诋毁太子李瑛及其他诸王。

不管是真是假,说得听得多了,也就成真的了。唐玄宗对太子李瑛行为淫秽的谣言信以为真,更坚定了他早已萌生的废贬太子的念头。

废立太子是事关朝政延续,政权安危的大事,同时也是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在这一点上,唐玄宗还不算糊涂。于是他即刻召见三省丞相商议废立储君事宜。

这次廷议之事,中书令张九龄等重臣早有预料,明白个中真情。所以当玄宗提出贬废李瑛,另立储君的要求之后,张九龄首先反对,他说道:

“太子和诸王早年即入太学诵习孔孟圣贤的训导、事事都能按礼仪规范去做,这是普天之下都知晓的事,并庆幸有这样的储君。陛下临政日久,儿子虽然很多,也不能一天就贬废离弃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儿子啊!史书上记载,晋献公迷惑于宠姬的谗言,使太子申生忧愤而自杀,晋国因此内乱;汉武帝听信江充的蛊惑,欲杀太子,结果迫使太子发动兵变,血流成河;西晋惠帝的太子宽厚贤明,被皇后贾南风僭杀后,导致了八王之乱和西晋的败亡。先朝的隋文帝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话,贬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最后连天下都失掉了。当今太子李瑛实在是找不出什么过失,鄂王、光王又为人贤仁豁达,怎么能说废就废呢?父子的关系,是法天地而成就的,如果儿子真的有过失不足,也应该掩密不语,怎么能满天下的张扬呢?希望陛下明察是非,谨慎裁断,赦免太子及诸王的过失吧!”

听了张九龄等一班重臣的直言诤谏,唐玄宗默然无语,不得不放弃贬废太子的意图。太子李瑛算是逃过了一场灾难。

太子李瑛虽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因武惠妃所起,但武惠妃是父亲的宠妃,投鼠忌器,李瑛也无可奈何,常常是忧郁寡欢,怏怏不乐,特别是一班重臣相继去职,张九龄被免去宰相职权以后,李瑛失去外援,常常与鄂王、光王聚于东宫,借酒浇愁。

张九龄免相以后,取代他掌握宰相实权的是李林甫。李林甫邪佞妒贤,闭塞视听,凡是与他不和,略有才能的人,他都要设计除去。此人诡计多端,很少有人能逃脱他的圈套。李林甫晋为宰相之前,就处处探听内宫动态,以投其所好。他早已知晓武惠妃有废贬太子,立寿王李瑁为储君的企图,只是唐玄宗立意不坚,又加之张九龄一班重臣的激烈反对,无法实施罢了。

自古以来,为臣子的,只有在君王面前唯唯诺诺,爱君王之所爱,恶君王之所恶,才可以永葆权位,荣华富贵。为了讨好玄宗,赢取信任,稳固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常有意在玄宗面前着意称赞寿王李瑁,贬斥太子李瑛。李林甫此举很快传入后宫。武惠妃得知暗暗得意,对李林甫也另眼相待。宫内、朝外相互勾结,一拍即合,只差寻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下手了。

公元737年,杨洄密令家人四处散布谣言,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以及太子妃薛氏的兄长薛钅肃等人私藏甲兵,阴谋夺宫造反。一时间,京城长安传言纷纷,唐玄宗也将信将疑。

一天,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接到宫中传旨,急召太子及二王,“内宫有贼盗闯入,速召太子、鄂、光二王,携兵入宫护驾。”

情急之中,李瑛、李瑶和李琚也未多加斟酌,立即披甲备兵,率东宫卫队入宫巡捕盗贼。此举正中武惠妃所设圈套。武惠妃得报太子及二王已率兵进入皇宫,立即赶到大明宫,面见玄宗。她惶惶地说:“太子与鄂、光二王阴谋弑君篡位,已经带兵闯入宫中了。”玄宗闻讯大吃一惊,但因为他深知武惠妃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所以还是先派宦官前去证实。果然如武惠妃所言。唐玄宗即刻传旨速调禁卫军入宫,将太子、二王及东宫护卫团团包围。至此,太子李瑛等人才知道自己掉进了武惠妃精心设置的阴谋陷阱之中,有口难辩,只得寄希望于父亲的明断了。

事变平息之后,玄宗立即宣召宰相及三省重臣廷议太子“谋反”事宜。由于李林甫早早有言在先,所以众大臣都缄默不语,只待李林甫发话定夺。李林甫说:“所谓太子‘谋反’之事,实为陛下的家务纠纷,于国于民并无干系。家务事是无需臣子们廷议决策的,陛下圣明,定有明断。”李林甫讲完以后,众大臣只是附合,如出一辙,没有异议。于是,唐玄宗亲自颁布诏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有负圣恩,率兵闯入皇宫,阴谋篡权,反叛父皇,三人的罪行实属十恶不赦。现今诏告诸有司及天下,废贬太子及鄂、光二王为‘庶人’,参与谋叛的党羽薛钅肃赐死。”

诏令公布以后,太子李瑛即被逐出太子东宫,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免去封号,贬为“庶人”。但是武惠妃、李林甫等人深恐有朝一日,李瑛等人翻案,累及自身,所以非要置三人于死地而后快,常于玄宗面前数落李瑛对父皇不满,企望翻案。最后,唐玄宗下令将李瑛、李瑶、李琚三人收监处死,以绝后患。

所谓“太子谋反”的冤案,很快就传遍京都长安及全国各地,士人官吏及黎民百姓都为太子三人愤愤不平,称李瑛、李瑶、李琚为“三庶人”,讥讽唐玄宗无识偏信,武惠妃和李林甫邪佞奸阴。

迫于朝野上下的舆论,唐玄宗没有诏立新的太子。武惠妃设计怂恿唐玄宗一日废杀三子,又加上玄宗在册立储君太子的事情方面犹豫不决,追悔不及,渐渐冷落了她,于是焦虑成疾,不久便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