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太后读完这篇文笔精彩却极尽谩骂攻击之能事的檄文,竟丝毫没有动怒,坦然地问道:“这篇檄文是什么人作的?”
“是临海丞骆宾王所作。”朝臣中一人回答。
“真是绝妙佳作!这样的人才竟使他弃于乡野,失意落魄而流为叛逆,此非宰相之过吗?”
裴炎及所有大臣,被说得哑口无言。
武则天以爱才之心压抑了受辱骂的怒火。此事使武则天认识到,还有许多骆宾王式的人才仍被埋没在民间,次年,诏令群臣百姓可以自举为官。武则天这一极有政治家风度的表演,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武太后虽然表面上镇定自若,但扬州失陷非同小可,首次面临这样重大的军事危机,总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慌,行动上不敢有一丝怠慢。她紧急调集30万大军,任命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军从洛阳出发,沿运河汴水南下平叛。随后又任命著名的将帅、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率军协同作战。在强大军事攻势下,徐敬业、骆宾王等节节败退,最后企图出海逃往高丽(今朝鲜),因海风阻挡不能启航,为部将所杀。叛乱自发动到平息,仅40余天,10万叛军便烟消云散。武则天安然度过了这场重大的危机。
正当平叛战争最紧张之际,朝廷中的宰相裴炎不但没有积极组织平叛,反而乘机要挟武太后把政权交还给睿宗皇帝,说:“如果太后把权力还给睿宗皇帝,那么叛乱将不讨自灭。”这分明是同武则天唱对台戏。太后恼羞成怒,但又不便当场发作,转身而去。
这时,监察御史崔詧急忙上奏说:“裴炎受先帝遗命,竟要求太后还政,其中必有异心。”太后借此机会,将裴炎下狱,命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哗审理裴炎谋反案。10天之后,裴炎被斩于洛阳的都亭。
裴炎死后,武太后便着手对控制朝廷的宰相班子进行调整。
随后,她又大造登基的舆论,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神秘气氛。垂拱四年(公元668年)四月,太后的侄子武承嗣派雍州人康同泰向太后献了一块白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诡称得自洛水,是天大的祥瑞。
太后接受了“瑞石”,非常高兴,把它命名为“宝图”,献宝的康同泰则被提拔为游击将军。五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亲自拜洛水受宝图,举行告天仪式。并正式给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从此称“陛下”。
“圣母神皇”的称号,不过是由皇后到女皇的过渡,距名正言顺地戴上皇冠、统御天下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但是,她明白,越到关键时刻,就更需要谨慎。
果然,仅仅用“圣母神皇”的称号试探了一下,李唐宗室王公们就不甘沉默了。
唐高祖第11子韩王李元嘉首谋起兵,同其子通州刺史黄公李譔打出“举兵唱天下,迎还中宗”的旗号,垂拱四年七月,李譔写信给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说:“内人的病更为严重,必须迅速治疗,如拖到冬天,很可能成为痼疾。”这显然是起兵的暗号。李譔又诈作诏书给李贞之子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朕已被幽禁,诸王应立刻发兵救朕。”
于是李贞、李冲父子分别在豫州(今河南汝县)、博州(今山东聊城)率先发难。武则天有上次平叛的经验和此时地位的巩固,因而显得十分镇静,她任命心腹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大总管,左豹韬卫大将军鞫崇裕为中军大总管,率两路军马,没费多大力气就平息了这次宗室起兵。
豫、博事平后,太后用酷吏周兴审讯宗室诸王,参与谋划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譔、常乐公主、东莞公李融、霍王李元轨等皆被逼杀。
扬州及豫、博两次反武起兵的失败,用事实证明了再也没有可与武则天抗衡的力量了。垂拱四年即将结束的十二月二十日,太后按计划在神都南郊“圣图泉”畔,举行拜洛授图仪式。次年元旦,在刚刚建成的明堂举行规模宏大的祭典活动。
明堂共有三层,上层圆顶由九条龙柱支撑,圆顶上有高一丈的铁制涂金展翅的凤凰。凤压龙的思想在此已经形成了。太后十分满意,把明堂命名为万象神宫。
太后第一次穿上天子大礼服的衮冕,玉带下插着大圭,手拿镇圭,这都是天子专用的玉笏。太后先祭拜,睿宗和皇太子李成器悄悄跟在后面为亚献和终献。江山谁主的格局彻底明朗化了。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只是个日程的问题了。
虽说是临朝称制,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执政者,但毕竟还不是天子。可是想要正式获得“天子”的名分,又有着无法想象的困难。公开的起兵反叛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传统的和潜在的反对力量则是难以预料的。甚至连自己的亲信刘袆之也要她“返政”以安人心。武则天深深感到,这些潜在的反抗力量是她实现咫尺可达的女皇夙愿的极大障碍。必须把他们揭露出来,彻底清除掉!太后下定了决心。
公元686年年初,侍御史鱼承哗的儿子鱼保家上奏“良策”:在朝堂门前设置铜匦(检举箱),收受天下告密文书。太后采纳了鱼保家的建议,铸造铜匦,命正谏大夫等管理铜匦。告密之门由此打开。
为了方便告密者,太后又诏令各州县,凡进京投书告密者,沿途供应驿马和五品官的食宿待遇,告密者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晋见太后。密告内容合于太后的意思,可以擢官或赏赐,告密不实者也不予追究。一时间,四方告密者蜂拥而来,大小官吏处于惶恐之中。
通过这一告密制度,武太后很快物色到一批酷吏,如丘神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皇承晔、索元礼、傅游艺、侯思止等。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告密陷害为能事。来俊臣和万国俊等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罗织经》,作为培养酷吏的教材。他们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审讯酷法,如“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玉女登梯”等,还发明了十个大枷: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这些骇人听闻的酷刑,使受刑者颤栗流汗,望风自诬。
武则天放手任用酷吏,李唐宗室子孙和元老大臣们遭到沉重打击,被杀、被流放者,动辄几十,甚至几百、几千人。这样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时,李唐宗室“于是殆尽矣!”就全然无力组织反抗了,而朝臣中也难以形成一个反武轴心。
武则天通过酷吏政治,终于打开丁一条通向女皇宝座的血腥的路。
公元690年的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了她的女皇梦,名副其实地当上了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女皇帝。武则天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为赤色。改元为天授,建立了大周王朝。史称这一事件为“武周革命”。
武则天终于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女皇的宝座!为这一天的到来,她历尽了坎坷荆棘,品味了种种酸甜苦辣,极有耐心地经营了36年。女皇的权柄诱导着她从民女、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直到武周皇帝,极不容易地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巅峰。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的女性帝王,为中国历史画卷增添了新的光彩。
武则天改唐为周,显然就是武氏的天下了。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子侄们,跃跃欲试,甚至勾结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武承嗣公然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了挑战。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公元693年元旦,在万象神宫祭典,武则天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皇嗣李旦尴尬地站在一边。当时,群臣都认为李旦的皇储位置不久将由武承嗣代替了。
这时,宰相狄仁杰、李昭德等人提醒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呢?陛下如果立儿子,那么百年之后可以永享子孙的香火;如果立侄子为皇储,则从未听说侄子当皇帝而为姑母立庙祭祀的。”
则天闻听此言,大吃一惊。她不得不郑重考虑皇储的问题了。如果立本家侄子为皇储,的确可以保全她几经奋斗创立的武周政权。但继位的人能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吗?如果立儿子,可以同夫君高宗共享子孙的香火,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自打破的传统中去。
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武则天陷入了极为苦恼的困境。
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昨天晚上,朕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却折断了,卿看是什么征兆?”
狄仁杰说:“鹉者,武也,即指陛下,两翼指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如果起用两位殿下,两翼不就更张了吗?”
这时,武则天的新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宰相吉顼劝导下,屡次吹枕边风,主张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武则天做出最后决断: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公元698年初,庐陵王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皇嗣李旦知趣地请求退位。李显被立为太子。武承嗣不得立为太子,怏怏而死。
武则天的悲剧就是她从传统的叛逆者又不得不转回到传统的维护者。尽管如此,复立庐陵王,仍不失为武则天晚年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明智的决策,表明了武则天从立皇储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也表明了她在李武两姓之间的最后抉择。
复立李显,阻止了武氏诸王图谋太子位的活动,适时压制了诸武的气焰,使他们在武则天在世时没能像在唐中宗时那样仗势用事,严重地危害政治。
为了防止日后太子与诸武再度纷争残杀,武则天又召集儿女们和武姓侄儿到明堂,祭告天地,宣誓永远和平相处,并立下铁券,藏于史馆。
这样一来,无论武则天和太子李显及李唐拥戴者的关系,还是太子与武三思为首的诸武的关系,一时都融洽起来。由此,武则天赢得了最后一段比较安定轻松的日子,赢得了她死后的哀荣。复立庐陵王为太子事件,无疑是这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