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豫未允。对此,两黄旗大臣坚持反对,两黄旗的将领甚至佩剑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宁愿跟从皇太极死于地下。而两白旗大臣又坚决反对立豪格。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共同辅政,等福临长大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会议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会议通过成为决议。这5天明争暗斗的结果,也是会前在主要决策者间已经达成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协议。这个协议是他们双方都能接受的,而且已经表示同意的。豪格对代善徒劳的荐己,无礼地退出会场,反映了直爽、粗鲁的武将性格。多尔衮犹豫未允,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而首倡福临,则表明了他的精明和主动。拥立幼帝福临,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这是一个解决择君危机的折衷方案,既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又有利于发挥多尔衮等人的才能,维护了满洲贵族的团结,以求入主中原。多尔衮与豪格的主动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种共同利益的认识。其次,也是满蒙联合的需要。蒙古是满族的坚定盟友,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必须依靠的力量。福临是庄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的外甥。福临即位本身就是满蒙联合的象征。福临继位,避免了皇室内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是为顺治帝。顺治尊生母庄妃为皇太后。时福临年仅6岁,朝政大权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掌握。
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关内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随后,他统率农民军,斩将夺关,势如破竹,向明朝的都城北京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帝。
当时,明驻守宁远总兵吴三桂和驻守山海关总兵高第,对李自成农民军采取观望态度。他们原是奉命防御关外清兵的,李自成进占北京后,两人便合住一处,屯驻山海关下。李自成曾派遣明朝降将唐通携带金银财宝,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和高第也表示愿意归降,他们甚至移交了山海关镇城的防务,由唐通率领8千人接管。吴三桂还奉李自成之命,率所部进京朝见新主。谁知,当吴三桂走到半路时,遇到从北京跑出来的一个家人,报告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去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所掳。吴三桂顿时怒火万丈,立即率所部4万人马返回山海关,打败唐通,占领了关城,誓兴师灭李。他自揣兵力不足,竟致书多尔衮请发兵助攻。多尔衮乃乘机倾其全力,兴兵入关,与李自成大军会战于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多尔衮率军长驱西进,李自成逃往山西。
多尔衮打败李自成后,命令清军每天奔行120多里,一路上几乎没遇什么阻挡,便于五月二日到了北京城。这天,多尔衮乘辇由朝阳门入城,明朝的文武官员迎出5里地以外。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接受了众官的拜贺,宣布定北京为都城。随后,他派兵先后夺取了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大大稳定了北京地区的社会秩序。多尔衮采纳降臣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下安民告示,为明帝后发丧,给予隆重葬礼,免除明一切苛捐杂税以及扰民不便民诸事,重用降臣,不加派田赋。这一些措施,很快稳定了局势。这一年九月,皇太后和福临在济尔哈朗护送下,从沈阳出发,前来北京。
顺治元年九月九日,济尔哈朗统率一支骑兵部队,簇拥着一辆黄盖车,像一股滚滚洪流驶进山海关,向北京方向涌去。黄盖车中坐着神采奕奕的布木布泰太后。她的身旁,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们不时透过帘布的缝隙,眺望车外的壮丽山河,惊叹不已。九月十六日,福临车驾到达通州(今北京通县),多尔衮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前往行殿朝拜。十九日,福临从正阳门进入皇宫。二十五日,多尔衮诸王及满汉官员上表,劝福临即皇帝位。十月初一日,福临前往南郊,祭告天地,并派遣官员祭告了太庙和社稷,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清朝统治时期。
7岁的福临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国家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早在崇德八年十二月,多尔衮就宣布自己“身任国政”。他要求各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听命于他,否则决不宽恕。他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凡是向皇帝上奏或要记入档案的,一律先启知于他。这样,多尔衮便独掌了朝政,称“摄政王”。辅政大臣之一的济尔哈朗也只好退居第二。为了尊崇多尔衮的地位,顺治元年一月,初步议定了摄政王的各种礼仪,规定其他各王不得平起平坐。多尔衮实际上享有了皇帝的尊荣和权力。他掌理国政,权高望重,天下只知有摄政王,不知有顺治帝。他如果要废顺治自立,易如反掌。他没有这样做,其中也许是受了布木布泰太后的影响。
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出入内宫,和太后接触频繁。时太后年方31岁,正值盛年,一种成熟的美丽更惹人爱慕。多尔衮比太后大两岁,常常为太后之美所吸引,而太后也颇欣赏这位年轻的小叔子。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儿子顺治帝的地位,她对多尔衮也特别礼敬、殷勤,日久情生,难舍难分。太后为了笼络和控制多尔衮,巩固自己和福临的地位,便按照满族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给多尔衮。但在太后下嫁之前,必须先去掉摄政王妃——太后的亲妹妹。摄政王妃在这种情形下,一夕暴崩,成了这件事的牺牲品。
公元1646年,即顺治三年,经过多尔衮与范文程密计,范文程在上朝时说:“摄政王功高望重,谦抑自持。我皇上虽想报答,将什么来报答呢。虽然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之事,犹如父传其子。王既然以子视皇上,则皇上也应当以父视王。怎么样?”众人议说可以。范文程接着说道:“今听说王失去王妃,而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皇上既然视王像父亲一样,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众又说可以。于是,群臣上贺表。当时,以顺治帝的名义颁发了一篇皇帝的文告,宣示天下: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时人张煌言曾写过一首宫词:“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婚事。到乾隆朝,史家纪昀在修史时看到这件事,认为这是件丑事,便请示高宗毁掉了这段记载。其实,太后下嫁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既然允许姑侄同侍一人,当然也会出现叔嫂结合了。清军入关后,汉族的封建文化对满族的影响日益深入,其中也包括传统的封建礼教。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结婚,当时曾受到维护封建礼教的汉大臣的指责和反对。但皇太后断然下嫁,藐视封建礼教,是很有勇气的。
公元1649年,即顺治六年一月,多尔衮改称“皇父摄政王”,并通行于全国。
正当多尔衮志满意得的时候,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他突然咯血,病死在塞外的喀喇城,时年39岁。多尔衮死后,顺治追尊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并以“帝制礼”落葬。
但不久之后,就有大臣揭发多尔衮横行霸道、阴谋篡权等一系列悖逆罪过。顺治帝于是下令撤去多尔衮在太庙中的牌位、籍没府中所有不义之财,并将其心腹党羽处死示众。据说,当时人们还将多尔衮的尸体挖出,鞭尸砍头,以解臣民之恨。
公元1651年,年仅14岁的小皇帝福临在太和殿宣布亲政,后亲理朝政10年,并使清朝政权得以巩固,这与庄太后的全力辅佐是分不开的。
公元1651年二月,布木布泰太后诰谕皇帝说:“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国者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机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这份诰谕,既反映了我国历代治国的经验,也是针对少年皇帝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既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是谆谆告诫。这份诰谕,顺治帝称为“作君之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福临遵照母后的教导,亲政后立即开始经筵大讲,宣传儒家经典。他经常到内三院与汉人文臣讨论历朝治国的得失,总结治国的经验,选贤任能,严惩贪官,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负母后所望。同时,太后在后宫大力支持朝政。她对汉人将领孔有德、尚可喜等,抚孤结亲,使其为清朝更好的效力。
公元1652年,入关前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死,遗有一女孔四贞,皇太后把她收为养女,赐号四贞格格,“育之宫中,赐金万两,岁俸视同王。”
公元1656年,礼部奉圣母皇太后谕,立孔氏为东宫皇妃。孔四贞“自陈有夫”,早年已许配孙延龄。皇太后尊重孔四贞本人的意愿,放弃了立为皇妃的打算,召孙延龄入宫,令其结为夫妇,赐第东华门外。
顺治十年(1653年),皇太后将皇太极的第14女,嫁给吴三桂子吴应熊为妻。
公元1660年,她又将抚育宫中的原承泽亲王硕塞之女封为和硕公主,下嫁入关前降清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通过这些联姻,一方面联络感情,以结其心,另一方面也加强控制,留居京师的额驸,实际上成为人质。太后在后宫提倡节俭,常将节余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