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清明上河图 >

第85章

清明上河图-第85章

小说: 清明上河图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桓哑然失笑,心道:“朗读也是一门技艺?”

原是要再拒绝,只是看着弱不禁风的清丽女子,心里没来由的一软,当即答道:“好吧,朕听着便是。”

说罢,又只觉得自己情绪不太对头,苦笑摇头。

如他这样的男人,不论女人是如何美貌惊艳,都不能使他真的动心,而只有这样看起来清丽娇柔的女子,却使得他心神不定。

赵桓既然答应,文婷便又向前几步,距离皇帝更近一些。

文婷翠环绿衣,凫凫婷婷,到得阁中正中,仰头背后,只是一瞬间,整个人的气质好似脱胎换骨,霍然大变。只听她朗声背道:“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这一段话,又拗口又古奥,却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

文婷显然是在朗读上下过苦功,背诵起来全无停滞之感,而且声音娇脆可人,将这一段古奥难懂的秋水篇,背的声色并貌,引人入胜。

赵桓毕竟是系统的学过中文,到宋朝又刻意强化了自己的古汉语造诣,不但知道对方背的是秋水篇,而知心知其意。

只是先被这文婷背诵时的气质所摄,一时半会,竟是想不到她背这一段的意思。

直待她背完退下,赵桓才若有所悟。

这一段话,是这些动物,阐述各自的行走办法,然后借由风的讲述,来说明一个道理。

赵桓含笑向那文婷问道:“是太后让你背这一段的么?”

文婷只觉得官家态度出奇的和蔼,心中讶异,却是不敢怠慢,连忙答道:“不是,是臣妾自己随意选择。”

赵桓道:“你随意一选,到符合了朕的心境。”

他站起身来,喃喃道:“不与众小争锋,方能致胜。而天生万物,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人君但善加使用,则事半功倍。”

他慢慢踱到文婷身前,从头到脚的打量一番,只觉得顺眼之极。

心情大悦之下,朗声令道:“来人,赏文婷金十两。”

做为一个皇帝,这样的赏赐极为平常,甚至寒酸小气。不过对赵桓这样视钱如命,连自己的待遇都很苛刻的帝王,却又是难得的重赏了。

文婷嫣然一笑,俯身下拜,娇声道:“谢官家赏。”

赵桓看的心动不已,却扭过头去,挥手道:“去吧,朕已经心静不少,回去见了太后,只说秋水篇的精义,朕懂得了。”

这女子虽然说背诵的文章与太后无关,赵桓却是不信。

文婷盯视他一眼,又拜了一拜,便转身退出。

赵桓看着她背影,心中怅然若失。良久过后,却又是自失一笑,低语道:“原是想静心,却竟是巨石投潭。”

就在赵桓苦苦抵御所谓的“心魔”的时候,长安的城门处,正有一老一少,打扮怪异的两人组合,在等候着城门口的检查。

当时并没有朱元璋所发明的路引,也并不限制人民的自由流通,只是因为长安是皇帝驻跸之所,不论是盘查的力度和各门守军的精锐程度,已经不是当初的京兆府可以比拟。

因为并没有什么凭证,守门的禁军只是依照当时的习惯,盘问对方籍贯,身份,进城做何勾当,若是在唐朝,则还需要落脚处的铺保,才能入住。

宋朝重商,社会经济发展极高,也使得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极大的改变。

此时虽然城内住着皇帝,却并不能阻断人民往来。

被盘查的两人,态度极为闲适,老者身着道袍,少者却穿着士人的衣袍,对禁军的盘问,有问有答,不卑不亢,虽然这样的组合极为诡异,却没有半点破绽。

守门禁军的头目很快就对他们丧失了兴趣,而把眼光投向不远处赶过来的大批商队,挥一挥手,很客气示意他们,可以进城。

老者便是姚平仲,与他搭挡而行的,自然是虞允文。

两人自看着岳飞大破刘光世后,对刘正彦和苗傅的未来前途,并不看好。因此断然拒绝了对方保荐的好意,观察了岳飞的军营后,悄然离开,先是到了江准,游历了建康等地,然后踱江北上,伪装成行脚小商贩,由山东到河北,然后穿过河东全境,由河东入陕西,直到长安城下。

第51章

进得城内,看着熙熙攘攘的来往人群,姚平仲敞开道袍,抹一抹额头上的汗水,向着虞允文苦着脸道:“都要交八月了,天还是这么热。”

虞允文的脸也是热的通红,却不象姚平仲那么随意,一头长发仍然束的齐整,衣袍也是穿的严实。

听到姚平仲抱怨,再看他袒胸露臂,虞允文先是一笑,然后又叹道:“人都说八水绕长安,现在竟成了这般模样。咱们一路赶来,天旱的厉害,沟渠都干涸了,只怕连渭河也可以平趟过去了。”

姚平仲虽然是武将,需得精通地理,却不如虞允文这样对环境优心。听到他这么感慨,便大大咧咧答道:“关中败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咱们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皇帝,都有想迁都关中的意思,就是因为漕运不顺,只得放弃。定都东京,不也是很好,天朝上国之都,他国无法比拟。”

虞允文瞪他一眼,道:“几位皇帝为什么想迁都,姚兄不明白么?”

姚平仲无所谓一笑,答道:“地利之险算得什么,若是陛下当年是现在的作法,女真人过的了河又如何?东京城内外大军几十万,怕个鸟!”

两人的对答很是隐讳,其实说的也很是简单。

宋自立国以来,就面临着迁都的大难题和困局。当今朱温篡唐自立,洛阳长安都被毁坏,关中疲敝不能供给军队和朝廷,只得迁往大梁,从此之后,五代中的各国都开始在汴梁定都。

宋太祖篡周立宋后,先是因循在汴粱立都,改为东京。然后时隔不久,便开始寻找合适的替代地点。

若以供给京城禁军和文武百官及皇室的便利来说,东京无疑是最佳的地点。无数河流连接着东京城与江南的联系,粮食和各种城市所需的物品,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运到东京城内。也正因如此,东京城成为中国有史以后,最繁华富足的大都市。

或者在城市规划上东京不如长安,但是在富足程度和辐射周边经济的能力上,宋的东京,远远超过唐的长安。

只是有利便有弊,与当年八水绕长安,有潼关肴谷之险的关中相比,坐落在中原腹地的东京,却在防御上处于极其薄弱的状度。

由南向北也好,由北向南也罢,东京都处于一个极攻难守的况态。自石敬塘献上幽云十六州后,北方的契丹和女真,都可以轻松的自长城沿线南下,由着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攻到黄河岸边,只需渡过黄河,便可以直到东京城下。

这样的形式,对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说,显然是一种致命的危胁。

因是此故,自宋开国,迁都长安或是洛阳一说,便一直没有停止。

而关中的败落和漕运的庞大代价,却使得迁都越来越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虞允文与姚平仲江南游历至陕西,沿途考虑风土人情,金兵驻防情形,待路过旧都时,虽然姚平仲忍不住抛洒下几滴眼泪,心情极为激荡,两人都有相同的见解,都觉得就算是能在某个阶段击败金兵,然而还都东京,并不是一个上好的选择。

待进入到关中地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

大地干裂,到处是光秃秃的黄色高山和深谷,因为持续的干旱,大河无水,小河断流,又没有可资利用的水利工程,结果便是大规模的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两人一路行走,虽然看到了各地的防御森严,官府也在尽全力帮助农民,并不是不管不顾,怎奈时代的局限性和积弊已久,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皇帝身在长安,虽然力求节俭,整个陕西的供给,仍然要远超出以往。

如此一来,等若是以全国的力量,往着关中输血。

他们自然不会知道,此次关中大旱,在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整个大陆气候变化所致,倒不是年年如此。

待到长安城内时,以姚平仲经验之丰富,虞允文天资之高,自然知道,暂且驻跸长安尚不是问题,若是长此下去,却只是拖疲整个国家的力量,而地利之优却退而其次,并不足以为这一场抗金之战带来胜利。

虞允文尚是年轻,心里想着人能胜天,贪图着关中之利。而姚平仲却是老成也好,保守也罢,心里再也没有迁都的考量。

两人此时虽然是白身,一个却是宋军宿将,一个是少年英杰,只要一个肯出来低头向皇帝求官,一个肯去应试,则必定前途无量。

临安苗刘兵变,两人虽然拒绝保举,却也知道在这场兵变中的表现,早就上达天听。这几月来,皇帝不断暗中派人寻找他们,也是明证。

此次来到长安,却也是虞允文知道今秋将恢复进士考试,既然决意出来做官,自然要先去大比考试,然后才好方便行事。

姚平仲无可不可,心里一面犹豫,一面也跃跃欲试,借由着陪伴虞允文的理由,相随这个年轻小友,一同前来。

两人沿途搭伴,记录山河险要,观察民心人情,交情已是越来越深,而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对老成的姚平仲还是年轻的虞允文,都是难得的经验。

此时虽然天热,到得天子脚下,虽然烈日当头,却也并不怎么觉得辛苦。

姚平仲身为大将多年,饶有资财,虞允文也是官宦之后,因此两人稍一计较,便决定先找一个酒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