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还让吴骧写了一封信给吴三桂,信中说:“尔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乃怯懦观望,使西兵长驱。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君已逝,尔父犹存。呜呼!识时务者,可以知所变计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
而在这之前,满清已经反复招降过吴三桂。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满清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致书吴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乐、祖大寿等“因系将军之戚”俱获保全,劝他“翻然悔悟,决计归顺”。又命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及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各以亲属、旧谊的关系写信给吴三桂,晓以利害,竭力劝说其降清。吴三桂对于这些劝降信都没有什么反应。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皇太极再次致书吴三桂:“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清太宗实录》)同时,又命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过了几个月,吴三桂终于给祖大寿回了信,内容是“犹豫未决”。皇太极立即积极响应,再次致书吴三桂,劝他“急图归顺,勉立功名”。然而,当时吴三桂自认为回旋的余地相当大,何况家眷又都在北京,所以并没有接受满清的招降。
时过境迁,此刻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他的部下与山海关总兵(又称关门总兵)高第的军队加起来一共只有五万之众。而且在明末盛行的“家丁”制度下,五万人之中真正能征敢战、装备较佳的兵马只占不到一半。而山海关恰好处于清、顺两大新兴势力之间,对于局促在关内永平府一隅之地的吴三桂来说,对抗任何一方都是自取灭亡。显然,继续效忠明室已经是不现实的,因为崇祯皇帝为首的明朝已经不存在,而当时南明的弘光朝廷还没有建立。山海关同淮河以南的残明势力相距太远、音讯不通,李自成在山西、北直隶和山东横冲直闯时,已经使南北交通遭到严重破坏。
吴三桂此刻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李自成几十万大军近在咫尺,满清多尔衮正率大军南下,克日就能到山海关下。据当时在省靖的朝鲜使者说:“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动员兵力之多连满清人士也说“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对吴三桂来说,他可走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降顺,要么降清,时间和局势都逼迫他必须作出选择。
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信后的几天,吴三桂一直在反复考虑对策,到底要怎么办?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不容易作出的选择。当然,最后吴三桂的想法跟京城中大多数投降李自成的前明官员一样,顺理成章地将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另外关键的一点是,吴三桂所部的辽东官兵一直同满清处于对峙的状态,互有仇杀,而同大顺军并没有多大恩怨。吴三桂想通了后,迅速决定投靠大顺政权。山海关防务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
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后,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张贴告示,有“本镇率所部军队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所过之处一定秋毫无犯,地方百姓不必惊恐”等语,证明他已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了。
3月26日,吴三桂率领部下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但就在玉田县内,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由准备投降大顺转而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自然就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在玉田遇到了从北京逃出的仆人,听说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刘宗敏所掳,须发奋张,勃然大怒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
吴三桂还特地写了一封信回答父亲吴骧的招降,书中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不能为孝子矣。”后人因此嘲讽吴三桂对爱妾的爱惜超过了父子之情。
但究其根底,吴三桂投降大顺时的本意是要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从北京传来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会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为了保命,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
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变生意外,猝不及防,山海关于是被吴三桂重新占领。唐通率领残部撤往离山海关不远名叫一片石的地方,大顺政权委任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吴三桂又下令军士为崇祯帝服丧,设座遥奠,啮血结盟,立誓扫灭李闯,为明复仇。这就是吴伟业所咏的“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缟素一句是宾,红颜一句才是主。没有红颜,何来缟素?
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陡转急下,历史因为一个女人而改写。历史人物在重要关头的选择,给历史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完全改变了国家命运的走向。
【三 多尔衮】
在1644年的国变中,如果说李自成是种树人的话,那么摘桃的那个人显然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清兵入山海关时,他才32岁,但却已经是身经百战的统帅。
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吉的行列。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废弃大福晋富察氏。当时大福晋富察氏有四条罪状,其中之一便是大贝勒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但其实缺乏足够的根据,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开始上升。
代善由于为人精明计较,渐渐失去其父的欢心。不久,代善听信后妻的谗言,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太子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同年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是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多尔衮兄弟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明朝守将袁崇焕顽强守御,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只好命令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不得不到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盛京。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通知大妃纳喇氏来迎,似乎要授以遗命。八月十一日,因伤势恶化,努尔哈赤殁于途中的瑷鸡堡(今沈阳市南)。传闻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做继承人。
这时候多尔衮虽然在十大贝勒中排第九,人称九贝勒,可是他这时候才十五岁。而其他众贝勒早就忌惮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八子皇太极(又称四贝勒)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众贝勒便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九个时辰后,众贝勒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急转直下,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份的攘夺,而且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然没有向多尔衮兄弟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后来更是处处压制多尔衮兄弟所统领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势力。但是不久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皇太极即位之初,地位还不十分稳固,当时对皇权最具威胁的是三大贝勒——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皇太极为了削弱这三大贝勒的权力,光凭他自己的实力还不够,所以开始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这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的旗主之位,让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多尔衮从少年时代就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非常人的经历磨砺了他的才华和心机,他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多尔衮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他“墨尔根岱青”(蒙古语“聪明之王”的意思)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多尔衮就继任了固山贝勒,因为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