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发迹史-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的原因,所以在说话之时,留了几分心眼。”
吴三桂却没有将陈圆圆的话往深处揣摸,只顾沿自己的思路往下说:“炽热之太阳,皎洁之月亮尚且如此,何况你我这等凡胎俗子呢?”
陈圆圆见中秋之夜的吴三桂一再忧郁,起初本以为他是发远古之幽思,现在才知他是内心忧郁所致,再不好不问,便说:“夫君,家仇得报,封侯拜相本是人生极乐之事,你却为何反而闷闷不乐呢?”
吴三桂说:“我即刻便如天空中的太阳月亮了,所以我才闷闷不乐。”
陈圆圆惊道:“夫君正如日中天,何故出此不吉之言?”
吴三桂心里藏有几分惆怅说:“中天之后,便是偏西。”
陈圆圆没想到吴三桂会借自己的比喻来反击自己,她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然而却无法补救,只好关切地问:“夫君何出此言?”
吴三桂说:“俗话说,战乱思良将,国宁盼贤臣。皇上与多尔衮原本尽管对我心生疑惑,却仍然宠爱有加,是因为他们有借重本将之处呢!”
陈圆圆知道吴三桂所说的“借重之处”是指借他之力去灭李自成之势。
吴三桂长叹一声,又说:“现在,本将再无大用,只怕来日不再有如此好过了。”
陈圆圆明知吴三桂所说在理,却仍然不得不安慰他说:“即便国家安宁,也得有将领到时能抵御外敌啊!”
吴三桂轻叹道:“爱妾所言自然在理。本将之意也未必就是穷途末日。本将的意思是,自己将来虽无遭受冷遇之时,却也难有再受宠爱之机了。”
陈圆圆问:“难道夫君很在意皇上是否宠爱你么?”
吴三桂笑道:“本将非为自己将来不受宠爱而叹气,而是……”吴三桂说到这里打住了,目光凝视着陈圆圆。
陈圆圆知他对自己仍心存疑虑,也不动声色,只是平平淡淡地任他看着。
吴三桂接着说:“只是大业未竟,不能不谋求一些明哲保身之法。”
陈圆圆的表面虽然仍不动声色,而其内心却仿佛于无声处听惊雷。她装着思索的样子,好一会才抚平自己的情绪,然后对吴三桂说:“夫君若求明哲保身之法还不容易!”她故意不说大业未竟之事,是想消除他心中的疑虑。
吴三桂轻笑反问:“难道爱妾有什么办法么?”
陈圆圆说:“俗话说,远生亲,近生疏。人与人相处真怪,天天相见,难免不生出什么矛盾来。若是相距甚远,你难窥我的不是,我也不知你的薄情,自然还会生一些亲情来。”
吴三桂问:“爱妾的意思是要我设法远离京城么?”
陈圆圆说:“正是。”
吴三桂说:“如果这样,只怕不需你我用心了!”
陈圆圆问:“夫君此话何意?”
吴三桂说:“据我猜测,皇上就在这两日要派我离京!”
陈圆圆惊道:“夫君怎么知道?”
吴三桂笑道:“只是仅凭感觉得知而已。”
陈圆圆轻吁口气:“我以为夫君听到了什么风声了。”
吴三桂正色地说:“虽然没有什么风声,但据我的经验,让我离京将会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陈圆圆问:“你怎么会这样想呢?”
吴三桂说:“你别问我为什么!你对我说,你愿不愿意随我而去?”
陈圆圆笑道:“我虽然难如贞节之女子所做到的生是吴家人,死是吴家鬼那样,但我追随夫君,却是求之不得的了。”
吴三桂笑道:“这可是去受苦呀!”
陈圆圆决断地说:“纵然受苦,也是心甘情愿。”
吴三桂见她一脸坚毅之色,顿生爱意,忍不住将她抱得更紧,一阵狂吻。陈圆圆被他拥吻得娇喘吁吁,娇声道:“外面有寒露,只恐伤了夫君的身体!”
陈圆圆这话无异于火上浇油。见到陈圆圆的娇艳之态,吴三桂哪里还有魂在?他对她说:“莫说只是寒露,便是冰窟,本将也得厮杀一阵。”
两人在寒光弥漫的葡萄架下爱恋了一番。
等两人都心平气吁了,吴三桂说:“我想明日带你再到京城里去逛游一番。”
陈圆圆问:“夫君何故心生此念?”
吴三桂说:“上次与爱妾相逛之时,因事中断而未尽兴,我一直抱憾在心。”
陈圆圆似乎被吴三桂勾起了对某事的回忆,急切地问:“若要去,就得到卧佛寺去一下。”
吴三桂奇怪地问:“这是为何?你不是去过了么?”
陈圆圆说:“再去许一个心愿!”
吴三桂说:“上次你不是许了个什么要出家的心愿了么?”
陈圆圆赶忙止住他说:“不可胡说!”
吴三桂笑着问:“这次又许什么心愿呢?”
陈圆圆娇嗔道:“我对佛都还没有说,怎么能先告诉你呢?”
三、多尔衮向顺治皇帝进言
天地已浸没于一片黑暗之中,京城里只有皇宫仍是灯火辉煌。
多尔衮借助烛光仍在吃力地阅读着《明史》。也许是年老眼花的缘故,多尔衮费尽眼力才能依稀看见史书的文字。他在看明初之时,明太祖朱元璋如何开国的:
“太祖既定宇内。惩元季姑息之弊,为政尚严。果于戮辱,视士大夫若仆隶,且集政柄于一身。
废宰辅不设,君权高涨,此前未有……
达天下粗定,帝虑诸功臣跋扈难制,为后世子孙患。乃罗织其罪,大事诛戮,胡蓝两狱,株连元勋宿将,得免者盖寡,惨核寡恩,从古未有之也。”
多尔衮看完这里便掩卷深思:朱元璋借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遇春等人之力建国,然后又将有功之臣以各种借口捕杀,手段是毒辣了些,却是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现在我大清定都燕京,与明初有相似之处:都是开国之初,国家不宁,政权难稳。然而也有不同之处:明初是汉人统治汉人,而我大清是满人统治汉人。根据汉人的秉性可知:汉人自恃强大,宁受族人之死罪,不愿受外人之折辱。从自己强迫他们剃头而引起的抗清情绪高涨一事可知。
多尔衮觉得朱元璋治国之方略不可不学,也不可全学。像他对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采取先以高位尊爵笼络后又以各种借口捕杀的欲擒故纵的手法是用不得的,因为如果那样,易激起汉人对满人之仇恨。但对汉人之中的一些强悍之徒不能不加以抑制。
多尔衮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吴三桂。吴三桂除了那次请我们入关的行为是主动的外,其余均是被动的。由此可知吴三桂心里对大清的仇恨有多么深!多尔衮想到这里,不寒而栗。
多尔衮觉得自己作为皇叔,有责任将皇帝行政之中的钉子拔掉。他陷入苦思之中。然而,却不得其法。
对于吴三桂,废除他肯定是不行的。吴三桂对于大清国,不管他的主观愿望如何,也是功高盖世的有功之臣。废了他,明朝故官便会对大清心存疑虑甚至会心生异念,更不用说吴三桂本人已拥兵自重,若要废除他,须要费些周折。现在国家初立,局势不稳,经不起大折腾。但是,如果让吴三桂发展下去,终会成为大清的祸患,所以,必须对他有所抑制。
但是,怎么才能抑制他呢?
让其留在京都?显然不行,吴三桂权倾朝野,汉人自然会攀附于他。久而久之,便能结成一股与朝廷抗衡的力量。俗话说,己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帝年盛,肯定容不得吴三桂坐大,到时冲突起来于大清国不利。
不让其留在京都?好像也不行。吴三桂之党羽本来甚多,而汉人未必不对大清心生忌恨,因此自然会对吴三桂趋之若鹜。而吴三桂远离朝廷,皇帝无法控制他,久而久之也会酿成祸端。
多尔衮苦思良久,仍然不得善策,心里便烦躁起来。他信步走出书房,来到庭院。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多尔衮走进月光铺设的庭院,抬头一看,果然如此。只见月亮晶莹剔透浑身无瑕,就像一个鲜亮鲜活的大玉盘。月光从那只大玉盘上流淌下来,飘飘洒洒地飞向四方。
多尔衮看着在天空之中飘荡的月亮,突然神游心荡,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在这明亮之下,自己定会与小伙伴们捉迷藏。除了喜欢捉迷藏之外,他还是一个玩陀螺的好手!
想到玩陀螺,他心里一怔,仿佛福至心灵,突然来了灵感。对,就像玩陀螺一样去玩吴三桂!
只要挥鞭的手不停,旋转的陀螺就无法不旋转。
只要我们不停地将吴三桂调动,让他无暇休养生息,吴三桂便难以形成大气候。
想到这里,多尔衮满心喜悦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明日早朝之后,定要对皇帝说。
第二天早朝之后,顺治皇帝单独接见了多尔衮。
顺治让太监给多尔衮搬来凳子,多尔衮也不推辞便坐下了。顺治对多尔衮是敬重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己这个皇位并非自己创立的,而是多尔衮送给他的。正因为如此,顺治脑中时时刻刻会冒出一种奇怪的念头:他怎么会对自己这么好?后来满人之中有一种谣言传入他耳中,说他是多尔衮之子。他有好几次都起了问母后的念头,但他怕母后因此而感到羞辱,所以才没有问。不过从此以后,他心里竟然慢慢认同了此事。
顺治皇帝温和地对多尔衮说:“摄政王有何事要奏知朕,就直说吧!”
多尔衮说:“现在李贼新灭,国家初立,料无大动荡,陛下可对那些将领有所安置?”
顺治说:“朕也在思索此事,却未得良策,不知摄政王可有?”
多尔衮说:“其他诸将倒是好办,只有一人需要提防。”
顺治反问:“摄政王说的可是吴三桂么?”
多尔衮说:“正是!”
顺治问:“摄政王怎么会如此认为呢?”
多尔衮说:“大将之中,有满汉之分。对于满将,皇帝不必担忧,只需论功行赏得了。而对汉将,须区别对待。像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投降我大清之日已久,且都已封王,料他们也没有异心,只是平西王吴三桂从没有向我大清表示其投降之诚心,且其性情剽悍,绝非久居他人之下之徒,因此得慎重待之。”
顺治说:“摄政王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