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长城-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昌魁引苏元春登上镇南台,只见平而河从岭下蜿蜒而过,凭险高筑的镇南、镇北两座炮台互为犄角,扼锁近十里长的界河。
苏元春抚摸着古铜色的克虏伯炮身,感慨万千,历尽十几年艰辛,多少将士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建成了这道以炮台为主体、固若金汤的南疆长城。广西边防工程虽已完竣验收一年多,一些善后扫尾工作还在进行,再过半年左右,各台的收尾工作也将完成。
欣喜之余,他的心头泛起一丝忧虑:没有活干了,那十营无粮无饷的游勇该怎么办?
一群兵勇正蹲在树根下吃饭,见当官的走近,忙端起饭碗溜进树林深处,来不及回避的只好放下碗筷单跪打千。
“都起来吧。”苏元春看看地上的碗碟,见士兵们的伙食只是一锅稀饭、几碟青菜,心情颇为沉重。兵多饷少,每人每月只发一元菜金,因为粮食不够分摊,又从四十斤定量减到三十斤,伙食能好到哪里去?都是做力气活的年轻人啊!
“大家再坚持一阵,等朝廷的饷到了,连底饷一并发给你们。”连苏元春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请补的十六万两工程款,户部是“知道了”,可是什么时候才能拨到?
几位士兵相互看看,一位大胆的跪下禀道:“苏宫保,弟兄们坚持几年了,朝廷的饷到底什么时候才拨到啊?”
“快了,吃饭吧。”苏元春默默离开。
工程款不到,垫支的底饷就没有着落。挪用兵勇们的血汗钱修建炮台,他觉得有点愧对他们,可是自己也不是一毛不拔,不但多次垫支俸禄,连自家的田产都卖了,永安老宅的翻新也只打好地基就停了工,想到这里,他心里又坦然了一些。
地下长城是苏元春主持设计的,施工前还亲自用罗盘确定方位走向,后来虽然来得少些,对里面的布局并不生疏。
他走向一片稠密的竹林,进入隐秘的入口,先向厅堂正中的神台进了香,然后认真看看神台上刻着的对联:“万里河山资保障,九天日月护神台——长城永固” 。
杨昌魁趋前一步:“宫保大人,这是苏大人亲手写的。”
苏元春看了元瑞一眼。他和自己一样,军旅之余也爱耍文弄墨,连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文人墨客也不敢小觑他。
地下长城由南、北两台各自的环形坑道、贯通两台的主坑道和通向界河的暗道组成,各有数个门洞通往山岭各处,兵房、议事厅、弹药库、暗堡、水池等设施一应俱全,平时可屯兵千人,战时则箍制界河水域,防止外敌沿平而河水路入侵,还能从暗道突出奇兵,从后路围歼偷袭炮台之敌。
苏元春四下走了一圈,便离开平公岭前往五里之外的平而关。平而关为桂边三关之一,扼守平而河入境的水路要道,也是具体负责对汛事务的记名提督苏元瑞常驻之地。
松林里,刚才出头向苏元春询问饷银什么时候到达的兵勇冷冷地看着离去的队伍,在鼻子里哼一声,不无煽动地问:“哼,苏宫保说朝廷拨来的饷银快到了,你们信吗?”
参加修筑炮台的人员鱼龙混杂,有在编的兵勇、聘请的工匠和临时增募的游勇,也混入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会党成员。这个兵叫王和顺,本是邕宁一带天地会堂主,因边军收容游勇修筑炮台,投靠会党的游勇走掉大半,加上马盛治重兵追剿,内地无处藏身,只得返回边境,将炮台工地权充藏身之地。
王和顺说完,有意朝身边的梁植堂看了一眼。梁植堂也是天地会堂主,被官军打散后才来炮台工地藏身,见王和顺领头发难,他附和道:“鬼才相信他们。天下乌鸦一股黑,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吃兵饷喝兵血,把我们的粮饷都私吞了!”
会党成员混入炮台工地,不只是为了藏身避难,同时还暗中活动,趁机结交兵勇哨弁,为日后东山再起铺路垫基。随着炮台先后竣工,增募的十营游勇又将面临遣散的命运,人才难得,对于唯恐天下不乱的三合会党来说,这些年富力强、受过战火洗礼而又对屡受遣散心怀不满的退伍老兵和他们手里的枪支弹药,绝对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王和顺故意重重地叹了口气:“炮台做好了,又要遣散,弟兄们无路可走啊!”
梁植堂道:“树挪死人挪活,官军不要我们,不会投个堂口找饭吃?凭着这身武艺,我不信哪位堂主不肯收留。”
王和顺又道:“底饷怎么办?朝廷拨的饷银迟迟不到,投了会党,存在营务处的底饷全没有了。”
“兄弟你别犯傻了,饷银没有拨到,这话谁信?当官的早就分光了!他扣老子的钱,老子扣他的枪,你我手上的洋枪,哪支不值几十两银子,有了枪还怕没银子花?”
清末兵源多为失业农民和城市游民,因连年灾荒生活无着,多以当兵为职业,有的甚至成为兵痞。他们正为炮台完工后再被遣散的前途担忧,听了二人一唱一和,更动了心。
“这倒是好主意,”王和顺见火候已到,小心地看看四周,低声鼓动道,“听说邕宁那边到处拜坛结义,象我们这种当过兵的人最吃香。兄弟我想好了,到时候真的被遣散,老子就拖枪去投会党——你们去不去?”
第一百零八章 西方神药
苏元瑞陪着苏元春在平而对汛所巡视一遍,回衙门的路上,边走边汇报边境对汛开展情况:“按照章程规定,三关四隘共七个对汛所已于前年开始对汛,前年底法方要求增加的龙邦汛已经建成,准备近期开通。去年法方提出增设四汛,经朝廷批准后正在筹办,拟分别就近抽调镇南各营派哨移扎。每汛驻汛兵三十名,主要是签发护照,巡逻边界,稽查匪情,维持治安。开展对汛以来,治安比过去好了很多。只是……”
苏元春看他一眼:“除了银子的事,什么都可以说。”
苏元瑞笑了:“说的正是银子。每汛每月日常开支不少于六十两,十二汛一年开销八千六百多两,闰月还没有计算在内。新增四汛虽说盖房建闸可以让兵勇出力,工料费总要花吧?四汛合计不少于二、三千两……”
苏元春插问:“各汛日常开支能否再省一些?”
“怎么省?各汛汛兵薪饷开支虽从军费支付,但额外雇用的通事要按月付给薪水,还有其余应酬办公杂务开支总不能省吧?双方汛官每月总要会晤三、五次,我们的人每次过去,对方总是大鱼大肉招待,人家来了总不能喝稀粥吃咸菜,每次花六、七两银子,一个月下来二、三十两又不见了。”
苏元春道:“是不能光吃人家的。我们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不能失礼。办理对汛事宜必须有理有节、礼貌行事,只要无碍国家利益和尊严,都可以通融解决。这样吧,费用的事,除汛兵薪饷仍由边军各营支付外,其余应酬办公杂务可暂从提督署和督办署的办公费用中垫支,我再同巡抚院商量,估计可以增拨一些。朝廷也有难处,甲午战败赔一大笔款,各省军饷都要减少。现在修镇龙铁路,又要花几百万两——吃过午饭还要去龙州同康际清商讨对策,明天领事馆举办国庆宴席,见了方苏雅和公司的人,又要为铁路的事情磨嘴皮了!”
苏元瑞问:“铁路的事谈得怎么样?”
苏元春道:“说心里话,我不想把这事办成,朝廷也不太热心,都是人家逼的。这条铁路用处不大,我们买不起人家的东西,人家拉走我们的矿产木材倒方便了。虽说路权归官局所有,但又规定铁路勘测、筑造、经理等项由公司包办,还给了人家三十六年的经营权,开办后运价、开支各项官局无权稽查,赔了是自己的,赚的钱却是人家的。可是这个铁路督办我不当谁当?别人当了没准让人家办得更顺,拖一年算一年吧。”
说话间到了衙门,苏元瑞早已让下属准备好午饭。餐间苏元春突然想起一事:“蔡希邠的事,你们听说了吧?”
苏元瑞怔了一下:“蔡臬司出了什么事?”
“调任广西按察使屁股还没有坐暖便被岑春泽参革,革职回乡永不叙用,罪名是‘纳贿揽权、引用同乡’,”苏元春冷冷地说,“没想到岑春泽这小子,手这么狠,连顶头上司也敢参。”戊戌变法时,岑春煊入了帝党的伙,靠着皇帝撑腰当上了广东布政使,不到三个月就参革了一大批广东官员,连总督谭钟麟也被参了一本。
“岑春泽?”苏元瑞一头雾水,“不是叫岑春煊吗?”
“过去叫岑春泽,那年请人捉刀代考中举,授五品京官。戊戌变法时受皇上召见成了帝党人物,授广东布政使。据说他曾请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金旺水寒,宜用火克金以驱寒,应更名化解,不取聚水之泽,才改名‘春煊’。”
董乔不失时机地把他在师爷圈子里听来的情报向两位大人禀报,以示见多识广,见苏元春白他一眼,晓得他不想让苏元瑞知道十多年前他曾得罪岑春煊的旧事,便知趣地住了口。
岑春煊受到皇上重用,如今又拿蔡希邠开刀,说不定是杀鸡儆猴之举,直到赶赴龙州的路上,苏元春再也没有说话。
董乔有意调节气氛,便问德仔:“德仔,身体没什么吧?”
“谢董师爷记挂,没有事了。”
“给你讲个故事解闷,想不想听?”见德仔在平岗岭逗留期间一直骑在马背上不肯下来,董乔寻思着拿他开涮。
“当然想听,董师爷快讲!”德仔连声催促。
“讲什么好呢?就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董乔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过一遍,最后总结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药不能乱吃,更不能多吃,要不然会出大问题的。”
苏元春一直默默听着,听到最后一句才卟哧一声笑了起来:没想到拐了这么大个弯子,最后还是回到德仔身上。今天早上看见德仔放在床头桌子上的西药盒子和曲膝半卧的姿势后他才意识到,德仔偷吃了他的壮阳药。
当初方苏雅把几盒药交给他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杜师孟先生听说他没有孩子,特意不远万里从法国寄来这种欧罗巴男人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