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战争-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垒起障碍,除了中断谈判别无选择!”
5天之后——12月18日,圣诞节轰炸提前实施,那确实是倾尽全力地疯狂的一扑,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是不是尼克松在当选总统之后,在戴维营想好了的?
连续11个昼夜的轰炸,动用了全部的一121架B—52战略轰炸机,袭击了河内和海防、圣诞节降临的不是耶稣基督,而是雷霆万钧的赫赫战神。河内和海防,在一片火海中燃烧,北越人却见惯不惊,泰然地顶住了山崩地裂的压力。
第一天,苏制的萨姆一2型导弹击落了3架B—52;第2天、第3天又击落了6架,据考,每架B—52价值为800万美元。第4天,已经有43名飞行员丧生或是被俘。整整11天的264小时的不间断的轰炸,是美国战略空军史上前所未有,带有把对方捣成肉泥的狠劲。河内和海防两个不大的城市,在11天内落下了10万枚炸弹,可是北越人却宁死不屈。
轰炸的雷霆震撼了世界。联合国、罗马教皇和世界各国主要报刊发出了愤怒的谴责: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报》的标题是:“灭绝种族的屠杀!”
联邦德国的《世界报》说:“这是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纽约时报》说:“文明的人类将感到震惊!”
日本的《朝日新闻》说:“世上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事!”
《洛杉矶时报》则说:“毫无任何理由!”
可是,美国军方估计,河内已发射了上千枚萨姆导弹,在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回到谈判桌上来。
河内却表示了与此相反的态度:轰炸之后并不想回到谈判桌上,并且对轰炸报以轻蔑的嘲讽,河内的外交家何文罗说:“尼克松正是因为这个与奠边府同等意义上的空战胜利,他将被迫坐到谈判桌上来!”
双方都在声明对方将被迫和解。于是1973年1月23日,基辛格、黎德寿在巴黎草签了最后解决办法的10项协议。根本精神是阮文绍继续在南越掌权,而15万北越部队也还留在南方!
这就是说:待美国撤走之后还要较量!
阮文绍已经感到了被丢弃的危险,他悲愤地抱怨说:“最好让美国人为他们自己辩解——而我们听到许多在越南负有重大责任的重要人物说,除了‘背叛,背叛’之外,我们已经无话可说了。……”
因为世界欢迎尽快停止这场战争。巴黎和谈的两位首席代表后来被共同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却拒绝领奖,并声明说:在越南仍没有和平!
美国除了付出多方面的惨重代价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美国的政治观察家们自然众说纷坛,很难一一引证,但有几种观点是值得记述的,有人认为:
“巴黎和谈的协议有一个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以任何明白的方式说明老挝或柬埔寨停火的前景。”有人则认为:“美国给北越人的是全部撤军;北越人给美国的是——让阮文绍继续掌权的保全脸面的大诡计!而他们自己的打算是;好吧,先让美国人撤走,让阮文绍暂且留下,让他明年或是后年自行消失,就像他曾消失过一样。……”
也许美国也知道他们脱身之后,阮文绍支持不了多久,但他甘愿接受北越人的大诡计——借个台阶快快走!
(四)是逗号还是句号?
——斯托里《越南战争求索》摘录之七
巴黎和平协议签订之后,就实现和平而言,美国的政治批评家们强调说:“尼克松通过向中国开放和制造某种与中国结盟以对抗苏联的假象而赢得了世界大奖,而此举的代价就是在越南实现一个难以捉摸的和平的话,那么历史学家们将不得不思索这段历史的教训以及尼克松实用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有的则说:“象基辛格这样的智囊人物应该让尼克松知道:和平是一个救生圈。”黑格的观点是明确的,他说:“我们今天以怀恋的眼光来看尼克松的责任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进一步突出他在国际范围内所起的作用。”历史学家加尔布雷斯则说:“使我们结束卷入越南战争的荣誉属于尼克松先生。”独立观察家肖尔茨则持某种异议,他说:“他真的改变了世界吗?不,并没有改变。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他们自己而制造的杰出功绩将会降低。……”
西贡的阮文绍总统说的几乎是两回事,他说:“尼克松曾发誓在必要时让美军重新进入越南,他曾郑重地保证:假如北越人破坏了和平协议美国将作出强有力的反应。”
即使尼克松未能做到这一点,阮文绍在埋怨的同时似乎也应该有所自责。在和平协议签字之前,尼克松就给了他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而这些装备几乎没来得及使用,就拱手交给了北越人,怪谁?
美国人打了一场漫长的战争,20多年的军事上的介入和8年的血淋淋的战争,终于在1973年3月29日熬到了尽头。但是越南战争给美国造成的创伤和痛苦远没有过去,它一直延伸到悠远的未来。
在西贡,这一天,驻南越军援司令部的大楼前,举行了收旗仪式,最后一任驻越美国司令官克赖顿·艾布拉姆斯半跪着,手捧星条旗,低下高傲的头颅,吻着旗角,眼里含着凄枪的泪水。接着,他就到机场送走最后一批美国官兵,那些士兵们怀着一种难言的惆怅和快慰登上了回祖国的飞机。他们还在机舱门口默默地回望了一眼,不是留恋,而是想将这段充满痛苦的历史铭记一生,其中有一位一脸倦容悲喜参半的少校,对着迷蒙灰苍的远方,惨烈而欢快地高叫了一声:
“永别了,越南的丛林!”
他就是断了两根肋骨而后又被地雷炸伤的威廉·安德森。
与此同时,在河内,最后一批美国战俘获释,在这591名战俘登上回国飞机之时,我忽然想到了那个心藏军事机密的克里斯上尉。后来,我才知道这位丛林战专家参与了那次举世闻名的“山西劫俘”事件。本想成为英雄,结果成了笑柄。……也许我到美国之时,还有幸见到他。
所有战俘都获释了吗?在整个越战期间,美军在印度支那(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还有2273人没有下落,其中有1656人在越南境内失踪。他们在哪里?是死是活不得而知,它将是缠绕美国政府和数千家庭不得安宁的一场噩梦,更不知这场噩梦何时消失。
第二十三章
(一)山西劫俘
——斯托里的《美国巡礼》节录之一
越南战争,对军事家来说,它是特种战争的教练场;对军事科学家来说,它是军事科学技术的实验地;对西方国家来说,它是现代战争之谜;对美国来说,则是一场可怕的噩梦。
美国士兵死在亚热丛林里是多少人?58000人;受伤的有30万。打了10年的有限战争,花了多少钱?据官方估计整个战争消耗大约为2400亿美元。除此之外,不可估量的损失是世界声誉和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精神创伤!
这场不祥的噩梦将萦绕美国很多年,在美国人心灵上的创口也许很难愈合。
作为曾在越南丛林中涉艰历险的记者,越南战争是一个大课题,它诱使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作新的探求。
几经周折,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埃格林特种战争训练基地见到了克里斯上尉——不,他现在已经是少校教官了。他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并且要带我到接受特种训练的丛林里去巡礼一番。我说,我经历过越南的丛林战争,对蚊蚋扑脸、烂泥遍地的丛林不感兴趣,我只希望他能与我倾心交谈。他愿意在一个休息日接受我的采访,我们是老相识了。
“我在越南丛林战争中,七进七出,是完全成功的!”克里斯少校不无骄傲地说,“我在学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既然你不想跟我的学生进入丛林,那么咱们可交谈的也就不多了!……”他摊开两手,向我表示遗憾。
“在越南时,我还记得你曾告诉过我,你有一项保密的行动,我想现在已经不是秘密了吧?”
“你说的是那次营救战俘事件?”
“对,应该叫山西劫俘行动!”
“可是,这次行动新闻界已经谈得够多了。”
“新闻界都在嘲弄那次失败,我想你一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斯托里先生,你说对了,不是不同见解问题,而是与舆论相反的结论问题,应该说我们的计划是成功的,行动也是成功的,仅仅是出了一点意外,而这个意外的责任不在我们身上。……”
“我知道你会这样说。不过,你不想通过我的文章为你们的这次不成功的行动辩护几句吗?……”
“当然愿意!……那么,打开你的录音机,咱们就开始吧!”
在整理克里斯教官的谈话记录前,我想就美国特种部队的一般情况介绍几句:美国的特种部队,被许多小说家神化了,许多杂志为了吸引读者,也给特种部队涂上了一层神秘惊险的浪漫色彩,一次营救墨索里尼的偶然成功,成了特种作战部队的传奇。
具有一般历史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希特勒为了营救他的“宝贵的对象”实施的“橡树计划”。那时候,意大利的独裁者、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被囚禁在亚平宁山脉的大萨索山巅之上。德国党卫军奥托·科尔兹内上尉,用一架怪鸟式飞机把墨索里尼带走。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险行动,感动了、启发了、也鼓舞了许多敢于冒险的军人,因为这个行动在特种战争史上闪射着奇异的光辉。
也许美国的特种部队更为源远流长,它可以追溯到欧洲人对北美洲殖民统治的最初年代。当时的印第安人就是游击战的能手,他们的突然袭击经常使欧洲殖民者受到严重损伤,欧洲殖民军用传统战法,根本就不是印第安人的对手,他们被迫改变战术:首先是利用投靠殖民军的印第安人组织几支能征惯战行动迅速的小分队,以精良的武器装备用游击战法来对付印第安人的游击战争。这些机动灵活执行特殊任务的突击部队,便被称之为“特别行动部队”——简称“别动队”!在美国特种部队来说,印第安人的游击战是他们的祖先。
这种特种部队,随着美国的独立战争结束而解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重新崛起。在1942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