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冷血热-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东满,并不断扩张,设领事馆,驻扎军警,享有“治外法权”,工厂矿山大都由日资经营,土地也多由日本人收买,俨然国中之国,其统治仅次于被称为“关东州”的大连地区。历史上,东满是朝鲜人最早过界闯关东讨生活的地区。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难民大量涌入。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后,大批革命者流亡东满,这里就成了朝鲜爱国志士反日活动的中心。用日本人的话讲,是“间岛的朝鲜人可以说不分男女老幼,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几乎无人不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1933年10月,在一篇署名“华西里”的文章《满洲事变与满洲的中国共产党》中,这样评说东满党:
本区内我党组织最强,在全满洲占第一位。我党曾领导一九三一年三二年农民秋天分粮的斗争。党员有一千二百人,团员有一千一百人。有广大的群众组织。但是,党的组织也好,群众组织也好,95%是韩国同志。
这时,东北共有党员2100人。
前面说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共产党人的反日运动,是以朝鲜(族)人为主体的。而东满地区因为“有种种特别的条件”,就有了占全东北一半还多的党员,其反日斗争也就越发得突出、热烈而又火暴。
只是道路太曲折,情景也就太惨烈。
在东北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东满共产党人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其中之一是1930年6月东满各县就都建立了县委。
同年5月,先是和龙县立一校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反对日本殖民地教育,反对国民党党化教育。接着,其他学校和农民也游行示威,到农村没收地主的粮食分给穷人,焚烧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契约账据,并在药水洞建立了东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5月30日,为纪念“五卅”运动5周年,东满各地举行暴动,仅延吉县就有数万农民参加。人们到日本领事馆前游行示威,涌入地主庄园开仓夺粮,炸毁天(老头沟)图(们)铁路桥,破坏龙井发电厂,焚毁日本警察署、东洋拓植会社和一些走狗机关,并处死了一些走狗。
这种斗争方式,固然使敌人受到打击,但代价也大。东满党认为,应该在全东北组织暴动,以使延边不再孤军作战,同时配合关内的革命战争和武装保卫苏联。在条件允许时,即便在山谷里也要组建苏维埃政权。
这年秋天,在立三路线影响下,延(吉)和(龙)中心县委再次号召农民举行暴动,在天图路组织工人罢工。愤怒的群众烧毁地主庄园,甚至杀灭走狗全家。压迫是双重的,反抗是双倍的,日寇和奉系军阀的镇压也是双倍的血腥。刚成立的红色政权被摧毁,或者名存实亡,被杀被捕达1000多人,有700多人被日寇押解到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关在西大门监狱,其中大都是党团员,东满党的力量损失过半。
“九一八”事变后,东满党组建了东北第一支赤色游击队,同时建立起东北的第一批苏维埃政权。
1932年11月20日,延吉县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下设十余个村苏维埃政府。其他各县的苏维埃政权,或多或少也都陆续诞生了。
这时的苏维埃政权,是个什么样子?
在农民运动上,不仅跳过目前的过渡阶段没收一切地主阶级土地,并且根据小资产阶级反动的“社会主义”空想,实行“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组织集体农庄”,组织共同的“劳力队”。高喊世所未闻的口号:“农民八小时工作”“妇女六小时”“青年六小时”,反对中农,分粮分地的斗争,连中农贫农的粮食和土地也分配了。以“防谷”为口实,禁止农民商品买卖的自由,以至没收农民的粮食。
这是1933年6月9日《中共汪清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的决议》中的一段——当然是在接受“1·26”指示信、开始批判“北方会议”后,完全用一种相反的目光描述的文字。
在接受中央路线以前(今年五六月以前)那时有苏维埃,汪清有嘎呀河苏维埃,大小汪清苏维埃,延吉有湾湾沟、八道沟苏维埃,珲春有荒沟、烟囱砬子苏维埃。那时所谓赤区与白区对立之下,对于白区的民众关系极坏,在中国人眼目中的苏维埃是老高丽的政府,是反对中国人的。白区的特别是中国群众,深恐共产党来杀人放火,对于苏维埃没有一点儿好感和了解,有“苏维埃大哥”的称呼。而接受中央路线之后,恶影响有很大的转变。在群众方面,特别是中国人与山林队等,喊称“新共产党来了!”“中央苏维埃派人来了!”“共产党不好(指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同志派(指中央路线)”“新路线是我们早已说过的,他们不干”,在游击区的民众免除了不知道多少痛苦和恐怖,党的正确路线受了广泛群众的拥护。以前中人及“白区”群众不敢来游击区的。但是现在很多,并时有参观团来(如湾湾沟)被逼搬到城市的,均多数搬回,以前被两重恐怖(日本子与共产党)的白区,特别是中人群众,得到了新生的道路。
以上是同年10月25日《中共东满党团特委工作报告》中的文字。
打土豪,分田地。当时认为地主分两种,一种是公开投降的,一种是假装爱国,利用反日招牌进行投降活动,反正没好东西。地主打倒了,腿脚快的跑城里去了,富农也跑了,一些中农也跟着跑了。像延吉县王隅沟,原有3000多居民,一下子跑散了一多半。谁爱跑就跑,这下子成穷人的天下了,正好建设苏维埃。
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废除私有财产。土地、房屋、牲畜、粮食以及锄头、镰刀、犁耙等等,统统归公共所有。很快的,连锅碗瓢盆也都拿走了,有了集体食堂大锅饭,家里用不着这些东西了。集体吃饭,集体劳动,集体农庄——有人去过苏联,亲眼见过苏联的集体农庄,一切都学苏联的样儿。更多的人是从文件和马列著作中看到的,那也不妨碍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
只是普通百姓实在搞不懂这“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儿。在朝语中,“苏维埃”与“速射炮”谐音,去参加区苏维埃选举的嘎呀河代表,就认为这回开会能发几门速射炮,回来打日本子。汉族人不了解“苏维埃”,叫“苏维埃大哥”,朝鲜(族)人也认为“苏维埃”是个人,说“叫‘苏维埃’的大官要来,咱拿什么‘好嚼裹儿’待客呀”?
当时有宣传材料,“什么叫苏维埃”,“什么叫高尔赫子(朝语“集体农庄”——笔者)”,“什么叫哥穆那(朝语“公社”——笔者)”,通篇外来语、新名词。有的苏维埃干部讲得口干舌燥,把自己也弄得稀里糊涂。
之前,特别是每年的红五月,从满洲省委到各级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口号,是要求8小时工作制。这回建立了苏维埃,立即实行,妇女、青年还是6小时。问题不仅在于节气不等人,太阳照屁股了还在睡懒觉,更在于职业革命者越来越多,而且给予鼓励、提倡,认为这是形势大好的标志。一些年轻人就不参加劳动,而是这村去那村地“革命”,还骑着打土豪打来的马,那情景比今天驾私家车出游还潇洒、浪漫。那些8小时、6小时劳动的人,自然就有意见了:“苏维埃成立以后还是以前劳苦的人劳苦。”
在把许多勤劳朴实的农民变成了游手好闲的二流子的同时,这个只凭一腔热情和理想而创建的乌托邦就破产了。
成立苏维埃后,红地盘、红区之外的就是白地盘、白区,白区和白区的人就被视为“走狗屯”、“走狗”,来红区就是“侦探”,红区内禁止商品交易,更不准与白区通商。眼见着土地荒芜,白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就有人躲到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去了,还有到白区去投亲靠友的,反正就是为不饿肚子活个命。开头是被视为“背叛”、“投降”的,后来就默认了,再后来就允许经商、通商了。过去有商人经过红区,货物一律没收,这回改为收税。号召、鼓励农民打黄皮子、狍子、野鸡,采集木耳、药材等山货,到白区出售。
最根本的还是打破大锅饭,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下面是1933年8月20日《中共东满特委关于秋收运动的工作计划》中的一段文字:
根本消灭“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提出口号:“谁种的地谁打的粮归谁!”根本消灭浪人吃白食的现象,各人、各家、各机关提出口号:“闲人恕不招待饭食!”亡命客各找人家帮人家干活,干活条件自由规定。至于农民个人自由互相交换帮助收地,那并不是“共同劳动”,不应禁止。青年团与少先队,必须在自己的会议上严重讨论,不留情面的和那些不劳动的分子斗争,把每个团员和少先队员动员起来参加秋收。那些不劳动的分子应该认为团与青年群众的耻辱。
“死守红旗飘扬的苏维埃!”
苏维埃红地盘,是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游击队,顾名思义,是要游要动,在游动中击敌。黑土地上的第一支赤色游击队延吉游击队,还有和龙、汪清、珲春游击队,却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死守红区,寸土不让。
“死守苏维埃区域!”“死守红旗飘扬的苏维埃!”这是1933年5月1日《中共珲春县委为“五·一”纪念告中韩劳苦群众书》中的口号——其他县委也是如此。
据1942年写于苏联的《抗联第一路军略史》载叙,从1932年夏到秋冬季,日伪在东满共产党活跃地区,见房就烧,见人就杀,男女老少被屠杀4000多人。正值贯彻北方会议精神时期,东满党选择一些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屯建立苏维埃政权,既是执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同时也想建立几个巩固的根据地,武装保护自己,使群众免遭屠杀。敌人来了,游击队游击走了,这不是逃跑吗?不管人民死活,这叫什么人民武装?
而且,“武装保卫苏联”喊多少年了,连自己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