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第211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211章

小说: 一寸河山一寸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才能完成预想中的迂回包围。

罗卓英首先要做的,就是拗断那两只胳膊。

诱击兵团由此现身。

罗卓英从南昌会战中得出的第三个教训:如果很多部队平时不归你统率,临时才交你指挥的话,会直接导致调配不当甚至指挥失灵。

为此,他曾亲自打报告呈送蒋介石的统帅部,要求将南昌附近的部队,不管以前属第九战区,还是第三战区,全部由他统一训练和指挥。

报告通过后,罗卓英大权在握,于是按照各部队的特点重新进行了分层设置,比如李觉的第七十军,原先是预备队,但他认为以湘军的战斗力,只能排在二三流水平,当预备队还不够格,应调到第一线消耗对方。

现在第七十军能不能挡住日军,并不是罗卓英所关心的,事实上,他也不需要湘军去死拼。

针对园部的“短切突击”,罗卓英使用了一个新的战术,名为“磁铁战术”,也就是通过“磁铁”的吸引,让园部跟着自己走。

湘军成为第一个诱击兵团。在罗卓英的指挥下,第七十军且战且退,使北路的第三十三师团不知不觉间离上高越来越远,一抬头,周围已全是山区。

进了山,那就是湘军的天下,当年的金官桥之战,曾经打得第一〇六师团一步一个趔趄,其实沾了很多地势之光。

第三十三师团在平地上也许会比“最弱师团”强,到了山上却没什么不一样了,只有两个字:犯晕。

几天的圈子兜下来,第三十三师团都要吐了,还没找到湖南兵在哪里。

这时候,他们连会师上高的兴趣都没了,于是向远在武汉的园部报告:“下个月就要到北方出差了,且容我等回去收拾一下行路的包裹。”

那你们策应第三十四师团的任务完成没?

当然是完成了。

园部不在现场,对真实情况不熟悉,回电照准。

一只胳膊没了。

王铁汉的第四十九军属第三战区,这支东北军在南昌会战中可谓是丢盔卸甲,败得不可收拾,论战斗力还不如湘军。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只要跟他们处长了,同样能把钢刀使在刀刃上。

东北军的特点是,不擅打苦仗恶仗,尤其吃不消日军特种部队的冲击,而如今这些不利因素要少得多。

罗卓英在得到日军要发动侵略的情报后,就对交通进行了破坏,能挖的地方被挖得连马都不能骑,步兵只好排成队,呈一路纵队往前走。

路当然是可以靠工兵来修的,但修路需要时间呀。东北军毕竟是正规军出身,又久经战阵,在对方火力尚不算猛的情况下,先守几天阵地总没多大问题。

罗卓英把他们往南路一摆,第二十旅团暂时就只能望上高而兴叹。

另一只胳膊也没了。

决战兵团

早在第三十三师团望着山沟沟发呆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其实陪他们兜圈子的只是少部分人马,李觉第七十军主力早已抽身去了上高以北。

直接侵占上高的,是中路的第三十四师团,在两师一旅团中实力居于老大。湘军当然挡不住,好在他们的任务本来就是诱敌深入,所以打不了,可以撤。

湘军的一个营撤着撤着,碰到了川军团,后者属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

这时,日军飞机飞来,湘军立刻疏散隐蔽,并架设高射机枪,可是川军在看到飞机后却完全乱了套,犹如一群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军官既不会指挥,士兵也不会躲避,结果造成无谓伤亡,辎重行李更是丢得到处都是。

明白了,这些友军平时的训练肯定不咋地。湘军营长在心里对比了一下,川军的战斗力显然比自己的部队还要差好多。

这种心理优势并没能维持太久,因为在上高他遇到了一支从没见过的部队,后者军容整齐,精神饱满,官兵全部使用中正式步枪,每个步兵连都有九挺捷克式轻机枪,而每个机枪连则有六挺马克沁重机枪。

那位营长想象不出这样一支部队发起威来,那火力将是什么样子,只能自叹不如。

第二天,他便得以大开眼界,这一天是3月22日。

由于上高是主要的战略目标,园部把特种部队几乎全部配置给了第三十四师团。

第3章 最精彩的一战(2)

当天上高空中的日机达到七八十架之多,如同蝗虫一样遮天蔽日,在地面则是火炮齐轰,坦克开路,一时间地动山摇,震耳欲聋,有的山头被轰得像耕牛犁过的田一样。

湘军营长当时正在山上观战,自认如此多的飞机和如此凶猛的炮火,是从军以来所仅见。

接下来,让他惊服的事情发生了。

任你再多的炮弹倾泻过来,上高阵地都静悄悄,没有一点声音,让人担心,守军是否已全部被炸死,或撤走了。

大家都这么认为,日军也不例外。

第三十四师团的步兵冲了过来,离上高越来越近。就在那一瞬间,犹如有一个开关被揿了一下,子弹突然像雨一样泼洒过去。

所有战壕和山洞都在喷吐着火舌,与此同时,后方远程火炮也开始进行地毯式轰击。

十二个小时之后,战场上已到处都是日军尸体和坦克残骸。97式战车怎么样,在这种摧枯拉朽的猛击下亦难幸免。

不服不行。

这就是罗卓英在上高用来兜底的决战兵团,也就是著名的第七十四军。

决战兵团的火力组合令人折服

此前,蒋介石统帅部决定在西南成立两支战略军(又称“攻击军”),作为可直接调配的机动部队。

除武器和兵员优先供给外,战略军与普通军最大的差别,就是学习日本军一级的建构,配备了相当于一个师的特种部队。

一共就两个名额,杜聿明第五军毫无争议地拿走一个,剩下来的大家都在抢,几乎把头都要抢破了。

有四个师进入海选名单,里面又以第十八军和第七十四军旗鼓相当。

论资历,第十八军是老字号,早在中原大战前就有了,第七十四军直到抗战初期才在上海建立,再怎么算,都只能说是小弟弟。

论战功,第十八军无论在内战还是抗战中都以善战著称,一个“血肉磨坊”把日军老牌师团都磨得没了脾气,不过也唯独在这一点上,第七十四军却有后来居上的气势,特别是万家岭大捷,已经显示出了战略军的雏形。

什么叫“战略军”,决不能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而是要有它没它大不一样。简单点来说,不管薛岳的指挥多么高明,假如没有第七十四军,万家岭即便围住第一〇六师团,要想打漂亮了也很困难。

蒋介石反复思量,在第七十四军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得到消息后,全军上下欢声雷动。

蒋介石的眼光不错,需要指出的是,这支军队是在上高会战前才被冠以“战略军”的,根本还没来得及按待遇整补。

第七十四军能取得如此神速的进步,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王耀武,对第七十四军来说,他是比张灵甫还要重要的人物。

什么都不靠

王耀武,山东泰安人,毕业于黄埔第三期,时任第七十四军军长。

民国年间,军校遍地,武人到处都是,要想在军队混出名堂,就得有点自个儿的绝活,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道”是也。

比如有的人靠资历,某某年起就做革命党人,或者某某年给孙总理他老人家打过工。又比如有的人靠关系,投了哪帮哪派,正好投的这帮这派得了势。再不济的,还可以靠运气:子弹老是打不着你,但却专门朝着你的上司脑袋上撞……

可是王耀武什么都不靠,他一路升迁,只靠军功。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他想靠也很难。要知道,王耀武要资历没资历,要关系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关系,横过来竖过去,不过是个黄埔三期生。

在黄埔学生中,高一期就要压死人,多少黄埔一期两期的还在下面慢慢爬哩,你不苦干硬干拼命干怎么行!

内战时期,王耀武有一次在江西宜黄被红军包围。蒋介石传下令来,让其弃城而走,但他一直守着城,守了整整一个月都未被红军攻破,几乎算得上是一个军事奇迹。

蒋介石也很好奇,就特命召见他,问他为什么有令都不突围,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王耀武老实作答:“围成那个样子,根本就突不出去啊!与其出城失败而亡,不如在城里守到最后,而且宜昌是战略要点,失守后很难再夺回来,因此我就下了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

召见以前,王耀武不过是一个团长,召见之后,他便成了旅长。

能拼命当然不是王耀武唯一的优点,因为黄埔精神几乎就是拼命精神,大家都在拼,所以他还得会点别的。

应该说,王耀武的治军和指挥才能在黄埔生中也是很突出的。

蒋介石给他的那个旅,其实是个补充旅,战斗力本来一般,但王耀武任旅长后,忽然变得厉害起来。

从淞沪会战开始,王耀武与刚刚建立的第七十四军结缘,并从此与这支部队无法分开,直到取得万家岭大捷。

在第七十四军的整训和编练上,王耀武秉持一个宗旨:纪律好、能作战、不怕死、听指挥。

这一点,从上高第一战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严格的战场纪律,在那种高强度的炮火打击和心理威慑下,要做到不退不跑,实在是相当困难的。

第七十四军火力如此猛烈,但实际上每个师的防守正面也只安排了一个团,其阵地和火力点设置之隐蔽和巧妙可见一斑。

一个师共有四个团,王耀武来了个车轮大战,这个团吃不消了,马上再派另一个团上去,以此保持兵力使用上的充裕自如。

愈吸愈近

第三十四师团被打急了。

3月22日那天,他们之所以攻得这么猛,是因为在接近上高时,已经吃过第七十四军的亏了。

当时他们正要渡河。之前由于一路碰到的都是湘军、川军这样的二三流部队,而且一打就退,日军官兵开始变得手舞足蹈,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自然渡河时也未多加防范。

埋伏在周围的第七十四军忽然就开火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