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就内容而言,诸葛亮的“隆中对”与鲁肃的“榻上策”确实雷同,但要说“隆中对”内容是“理所当然”,这无疑是后见之明。
图谋天下并不是打电子游戏,刘备或诸葛亮不可能动动鼠标就知道孙权的身旁都是一群智力在九十以上的天才,而聚集在刘璋身旁的却是连七十都不到的蠢材。在相同的背景之下,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参谋,都可能会做出“江东主少国疑,正是东征之机”,或“曹操征战多年,兵困马乏,北伐必胜”之类错误的建议。
笔者认为,“隆中对”所建议的方向,与刘备或是当时大多数荆州人士的想法正好相反,说得通俗点,这是策划达人诸葛亮专门针对刘备这位VIP客户量身定做的发展规划。
首先,关于曹操,那是个一日不死,刘备便一日无法安睡的人物。建安十二年初,刘备极力谋求与刘表合作北伐,即便后来功亏一篑,他仍然对刘表表示将来还有机会。可见在建安十二年底,刘备仍是将“与荆州合力北伐”作为优先考量的目标。
面对刘备的雄心壮志,诸葛亮开门便浇上一盆冷水,他告诉刘备:人家曹操现在不是你想动就动得了的,将来也不是,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时,才是北伐的机会。
什么是“天下有变”时?可能是曹操死掉,或曹氏搞内斗,也可能是东吴攻打曹操,总之那是将来的事,这里不做讨论。
其次,关于孙权,江东孙家与荆州刘表已结怨三代,双方互有征伐,孙策和孙权屡次出兵江夏,而刘表与黄祖也曾数次派军进攻柴桑,在襄阳小朝廷保守的对外策略中,东进似乎比北进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刘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刘表与孙家的战争,但在荆州待得久了,或多或少也会将孙家视为第二敌人,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的第二段中又提醒刘备:江东孙家你也不要去考虑了,人家强者如云,不是你可以贪图的,不过好处是我老哥在那儿当机要,所以你要是聘请我做你的参谋,就有机会和江东拉上关系。
至于西边的益州,到目前为止都处于一种“闷声发大财”的情形。前益州牧刘焉入主益州要比刘表入主荆州早了三年,早期两家还有些过节,但刘备来到荆州后双方就没有太多的接触了。
刘备双眼紧盯着曹操,大概压根儿就没想过巴蜀之事,于是诸葛亮特别提醒他:据“路边社”消息称,益州权力结构相当复杂,有很多实力很强的投机者准备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要是将军能和他们搭上线,未来将有无限的可能。
“隆中对”中最重要的一点,即诸葛亮点出了刘备“帝室之胄”的特殊身份,这是刘备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仔细想过的点子。尽管皇室血统在这个时候还有多少卖点不得而知,而且刘备所谓的“宗室血统”追溯起来过于久远,几乎可以归入“假冒伪劣”的行列,但这至少是一个不会扣分的策略,在形象塑造上多少也有些正面的助益。
总体来说,“隆中对”中“北退、东和、西进”的发展方针,与刘备在荆州多年所制定的“北进、东防、西不理”方针是完全相反的,这也突显出诸葛亮相较于其他荆州士人而言高人一等的洞察力。至于诸葛亮究竟是不是向鲁肃借作业来抄,这就不是历史资料所能解释的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面对这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政策纲领,刘备有办法立刻接受吗?
笔者认为是没有,至少在短时间内没有。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精彩演说后,虽然当场说了个“好”字,但心里恐怕还在犹疑不定。虽然这些话听起来蛮有道理,但刘备八成会想:“这疯疯癫癫的小子,真的靠得住吗?不打曹操改打刘璋,这种忘恩负义的馊主意亏你也能想得出来!你以为取一个州就是在地图上往那个州插上自己的军旗吗?我看你连益州怎么走都不知道,还敢夸口攻打益州?”
也就是说,刘备一开始对这个所谓的“隆中对”并没有往心里去,至少是充满了疑问的。
于是刘备带着一肚子的问号回到了樊城。面对襄阳的刘表,他并没有做下手的准备,面对北方的曹操,他又感到束手无策,只能每天在樊城中开开座谈会,搞搞party,广邀地方人士,看看可不可以从讨论中找到一些启示。
再说诸葛亮。
从那天刘备离去时的表情,他大概也看出刘备并没有真的相信他,他清楚对于刘备这种实务派来说,“隆中对”的内容太不切合实际,太像纸上谈兵了,顶多让他有点印象,还不能将他心目中的五盏灯全部点亮。
当时时序已进入建安十三年,北方传来曹操在邺城凿玄武池训练水师的消息,诸葛亮明白时间已所剩无几,他不能再待在隆中等待刘备的下一次拜访,他决定主动出击,给慢半拍的刘大叔好好地上一课。
那天大约也是个座谈会,由刘备亲自主持,诸葛亮报名参加,却连贵宾席也没捞到,只好在众多来宾中静静地坐着、听着。
散会后,也不知道谁那么手欠,塞给刘备一条牦牛尾巴,刚好唤起了刘备小时候编草鞋时的回忆。于是刘备沉浸其中,自顾自地编起牛尾巴来,连现场还有一个人没走都不知道。
没走的诸葛亮和沉浸在手工编织快感当中的刘备,就这么僵持了起来。最终,诸葛亮打破僵局,上前对刘备说:“刘将军上次来到寒舍,跟我说你胸怀大志,原来就是编牛尾啊!”
刘备愣了一下,抬头一看原来是诸葛亮,赶紧把牛尾丢到一边,尴尬地笑道:“说的什么话,我也就是借此来缓解一下心里的压力而已。”
诸葛亮也是一笑,开门见山问刘备:“将军,你认为镇南将军刘表,比得上曹操吗?”
=文=刘备摇了摇头:“当然比不上。”
=人=诸葛亮又问:“那将军自己和曹操相比,又是如何?”
=书=刘备诚实答道:“还是比不上。”
=屋=诸葛亮一拍大腿:“这就对了!既然都比不上曹操,将军却企图以手上数千人的军队备战,难道就不能想点别的办法吗?”
刘备“啧”了一声,问:“我也很伤脑筋啊,你有什么好方法?”
诸葛亮嘴角勾起一抹诡异的弧度:“其实荆州的人口不少,但大多是外地移民,有户籍的人太少,所以,如果只按户籍征兵,一定会造成民怨,而且数量有限。将军不妨建议刘表,令荆州的游户自行呈报户口,如此便能增加兵源,充实兵力。”
这个务实又立竿见影的“结毦策”,其实比较符合诸葛亮日后施政的风格,而这也正是刘备眼下最需要的。
之后,刘备依策照办,没过多久果然增添了不少人马。他这才了解到眼前这位年轻人并非“纸上谈兵”之辈,而是有着相当扎实的行政概念和手段的能人,而这也正是刘备集团长久以来所欠缺的。
于是,刘备马上以贵宾的待遇将诸葛亮纳入帐下,两人一老一少整天腻在一起讲悄悄话,结果害得原本与他形影不离的关羽跟张飞吃起醋来,对诸葛亮说了一些颇为不敬的言词。
刘备郑重地告诫关、张二人:“我有孔明在身边,就像鱼儿有水一样,你们最好不要再唧唧歪歪。”
“隆中对”与“结毦策”分别记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与晋人鱼豢所著的《魏略》,两段记载相互冲突,连裴松之都感到不可思议。
尽管如此,建安十二年底到十三年初,年轻的诸葛亮从刘备帐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为原本武勇豪迈、阳刚有余的刘备阵营增添了一丝理性、稳重的气息。
以诸葛亮的加入为分水岭,刘备集团从此由一支战斗团队转变成为一支政治团队,而刘备的传奇,也由此展开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下半章。
出山一计
就在刘备和诸葛亮整天在樊城“如鱼得水”的时候,襄阳城中的权力风暴随着刘表病情的恶化愈刮愈烈。
刘表的次子刘琮娶了蔡家的女孩为妻,搭上了荆州亲曹派这条线,全力排挤他的大哥刘琦。面对老弟的节节进逼,刘琦感到束手无策,放眼襄樊一带他所熟悉的人物,有点本事又敢不买亲曹派账的,好像也就只剩下那个叫诸葛亮的小子了。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刘表是老朋友,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与刘表又是连襟儿(都娶了蔡家的女儿),因此诸葛亮和刘琦应很早就认识,对刘、蔡两家的烂账也应该略知一二,再加上眼下诸葛亮是刘备跟前的大红人,于是刘琦便整天缠着诸葛亮问保命之计,或多或少也是想和刘备集团拉近些关系。
诸葛亮初时并不愿回答刘琦的问题。事实上,对于“隆中对”的第一步“取荆州”来说,刘琦实在是一头自己送上门来的肥羊,刘备大可以透过刘琦一扫亲曹派势力,成为荆州的太上皇,诸葛亮大概也就这一点向刘备劝谏多次,但刘备显然还不能接受这么阴险的手段,迟迟不愿答应。
面对刘琦的死缠烂打,诸葛亮最后只好给他一个简单的意见:远离襄阳,请调驻外。
有趣的是,这是诸葛亮出走隆中加入刘备阵营后,所献出的(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计,而这第一计,竟然是帮助人家处理家务事,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过了几天,刘琦兴冲冲地来到樊城找诸葛亮,说:“诸葛先生,你的计策真是妙,我已经拿到驻外的派令了,你看。”说着,将手中的派令一展,上头写着四个大字:“江夏太守”。
诸葛亮差点没把口中茶水给喷出来,他不可置信地看着对方,问:“刘大公子,你知道前任江夏太守黄祖是怎么死的吗?”
刘琦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然了,上个月江东孙权进攻江夏,黄太守战死,夏口城也被攻破……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说:“好,这样你还不算太白痴,那你自己掂量一下,你带兵打仗的本事,是否强过黄祖?胜得过孙权吗?”
刘琦脸红了一下:“当然强不过,我又没带兵打过仗。”
诸葛亮一拍手:“这就对了,你现在去接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