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夏侯渊的一个小侄女,年纪也就十三四岁,大概是在家里闷得慌,就去郊外散步,顺便拾些柴薪,不巧碰上张飞的人马,便被当成人质给俘虏了。张飞见这小女孩气质不错,将来注定是个美女,又听说她是好人家出身,就强娶了做老婆,使这位夏侯小妹年纪轻轻就变成了夏侯夫人。
张飞年纪不明,按桃园结义他行三这一点推论,应该比刘备和关羽年轻一些,当时应该在三十五岁上下。这个年纪,硬吃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这当然属于老牛吃嫩草,说他禽兽不如也不算很过分,还亏他之前教训秦宜禄时说得那么正气凛然。
不过有趣的是,之前关羽看上杜夫人是因为她能生,而张飞看上夏侯小妹则因为她是“良家女”。
这位夏侯夫人虽然被强迫下嫁,倒是从此就在张飞身边留了下来,随他转战各地,还帮他生了两个女儿,后来都嫁给了刘禅当皇后。至于张飞的两个儿子张苞与张绍是否是这位夏侯夫人所生,则无从考据。
顺带一提,这位夏侯夫人理论上应该是曹操(及夏侯氏)优先夺还的人物,但在之后的流亡过程中,刘备的老婆不知丢了多少回,而这位夏侯夫人却始终跟紧张飞,可见张飞对他这位小媳妇是多么呵护有加,也算是铁汉柔情吧。
曹操才刚攻下河内,马上便收到徐州反叛的消息,肯定是五雷轰顶,然而即便对刘备的“真心换绝情”恨得牙根儿直痒痒,怎奈他眼下实在是有心无力,抽不出手来处理徐州问题。
袁绍的兵力一拨接一拨地自北方压来,而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更是令曹操招架不迭。
豫州南面的汝南地区本是袁绍的老家,许多宗族起兵响应袁绍,拥兵拒守;宛城的张绣也尚未平服,随时都有可能与袁绍联成一气;南方大镇刘表虽然暂时未出手,但名义上总是袁绍的盟友,对曹操南面构成莫大的威胁;同时西面关中的小军阀也还处在观望阶段,尚未表态。
四面“楚歌”的曹操,此时将他的军政领导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对汝南,他以满宠为太守、李通为都尉加以镇抚;对荆州,他支持荆州南部长沙太守张羡反抗刘表,同时也暗中拉拢刘表身旁韩嵩等亲曹派,牵制刘表决策;对西方,他以钟繇为司隶校尉,平抚关中诸军;对北方,曹操则亲自负责黄河战线。
八月,曹操率兵跨过黄河,拿下黄河北岸的据点黎阳,保持与袁绍之间的缓冲地段,另外派于禁驻守黄河南岸延津,完成东线的部署。九月,曹操返回洛阳,分兵驻守洛阳北边的预定决战地点——官渡。
从以上行程的密度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完全称得上劳模。
既然曹操那么忙,刘备所面临的压力就相对轻松了不少,曹操只是派了两位属官级的将领王忠、刘岱率兵攻打小沛。
王忠本是关中人,袭杀了某位(抱歉,史书上没有记载)荆州招降团的团长后,率众投靠了曹操,被任命为中郎将。刘岱则是沛国人,当时担任曹操的司空长史。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这个刘岱并不是先前担任过兖州刺史的那个刘岱,之前那位刘刺史在征讨青州黄巾时已经壮烈殉国,与这位刘长史只是同名同姓罢了,罗贯中妙笔一挥,将两位刘岱合二为一,无非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
不过,无论是王忠还是刘岱,看起来都没有独立统领大军团作战的经验,当时曹操兵力吃紧,想来出动的数目和素质大概也不会很高。
反观刘备,不但身经百战,在小沛经营甚久,而且有河北骑兵相助,军队的整体实力自然在王、刘二军之上。交战结果,也正好验证了此点——刘备获得了胜利,成功地守住了小沛。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刘备起兵十年以来,第一次成功击败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对手,值得庆贺。
刘备为这久违的胜利大感得意,他登上小沛城头,对王、刘二人叫嚣:“像你们这种货色,来上一百个我也不怕!”
其实刘备说到这里也就可以打住了,背叛了人家,占了人家的地盘,抢了人家的女眷,还打败了人家的兵将,算是占足了便宜,但他实在是太爽了,甚至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又加了一句:“就算是曹操亲自带兵来,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
刘备同学,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刚刚表扬你两句尾巴就翘了起来,居然敢向曹操公开叫板,你以为你是谁啊?还是洗洗睡吧。
果不其然,刘备这下子麻烦大了,估计他没听过“说曹操,曹操到”这句名言。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刘备,以当时客观环境而言,刘备敢向曹操叫板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不认为曹操会来,就算是来,也有袁绍在后头帮他撑腰,所以过过嘴瘾也理所当然。
然而,曹操和他的智囊团运作的本事,远远超出了刘备的想象力。
在汝南,满宠不但讨平各族,还征兵两千;在关中,钟繇成功说服了马腾、韩遂各部,另供应官渡前线战马两千匹;在荆州,刘表与张羡僵持难下,始终无法放手北伐。
最重要的事件,则发生在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听从参谋贾诩的意见,举军投降曹操。这一降,不但解除了曹操的心腹大患,而张绣的西凉军团与贾诩充满智慧的脑袋,又成为了曹操的另一副爪牙,为日后曹军的战事作出莫大的贡献。
不过这些客观因素,倒不见得是曹操非打刘备不可的主因。笔者认为,刺曹阴谋的败露,才是让曹操冒险分兵徐州的最大原因。
关羽降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当许县民众们还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时,一场黑暗血腥的政治清算已经在新皇城内无情地拉开了序幕:董承、种辑、王子服、吴硕等人被杀,就连身怀六甲的董贵人也在她男人的苦苦哀求声中被拉出去处死。
曹操不等屠刀上的血迹干透,随即下令出兵徐州。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们大多认为眼下袁绍大军蠢蠢欲动,向东分兵只怕有被抄后门的危险。曹操却认为:刘备是个人杰,不除不行,袁绍反应慢,不会动手。
事实上,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是相当客观的。
关于袁绍决策的慢半拍,可以从他当初对“奉迎天子”的态度略窥一二,曹操比我们更熟悉袁绍的个性,他的判断自然无话可说。
不过,依笔者之见,曹操之所以执意要攻打徐州,这其中应该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他压根儿就瞧不起刘备,即便刘备至少据有四郡之地,拥有数万大军,但在曹操看来,这些所谓的“筹码”跟土鸡瓦狗也没什么分别,要摆平他压根儿就不费什么力气。
这样的态度看似嚣张,但从事态的发展来看,他对刘备的蔑视并非毫无道理。
话说曹操率领乐进、徐晃等将领旋风般跨越整个兖州,直扑刘备所在的小沛。刘备压根儿就没想到曹操会亲自出马,即便是想到了,也不认为会来得那么快,所以仓促交战之下,刘备军大败,小沛城再次沦陷,刘备的老婆与孩子们也再度沦为俘虏。
不过即便曹操的本事再大,他也还是破不了刘备的“泥鳅神功”,否则以曹操狠辣的手段和行事作风,本书将到此结束。
经过一番曲折的战斗,刘备与他的一众核心干部成功撤出小沛战场,向北渡过黄河,朝青州方向仓皇逃命。
至于曹操,他并没有在小沛多作停留,马上又率领部队进攻在下邳的关羽。关羽当然也不是曹操的对手,而且关羽也不具备刘备天王级的“护体神功”,结果下邳城陷,关羽遭擒,被迫投降。
关羽这一降,引出了《三国演义》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段落。也正因为这一降,关羽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圣人。
刘备的妻子儿女是在小沛被俘的,因此《三国演义》“土山约三事”中有关关羽投降的情节自然纯属虚构。
至于曹操为何肯接受关羽的投降,其实也不难解释,就像曹操当初杀吕布但接受张辽投降一样,虽然集团老大十恶不赦,非杀不可,但收容老二却有益无损,一则展现曹公豁达大度,二则也能削弱刘备残余的影响力。
此外,从关羽当初敢于大胆向曹操讨女人的行为来看,曹、关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颇为密切,至少是很融洽。曹操大概非常喜爱关羽这种肌肉发达、耿直、坦率、重情义,又有基本文化素养的武人。
综合主客观因素,曹操给予关羽超规格的待遇,不但礼遇甚厚,更拜他为偏将军,位阶还在于禁、乐进、徐晃、张辽等人之上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解决了刘备之后,曹操又发兵攻破东海的昌狶,改任董昭为徐州牧,然后才带着一众部队与关羽返回官渡。当时,还不到二月。
镜头转回刘备,他率领着残众来到青州。当时的青州刺史是袁绍长子袁谭,而袁谭的茂才资格,正是刘备当年任豫州牧时所举荐的。
虽然这段举荐关系在外人看起来多少有些虚头巴脑,但对于四世三公的袁家来说却是再重要不过。
于是袁谭率领大军将刘备迎回大本营平原(讽刺的是,平原正是当年袁谭从田楷、刘备手上抢来的),并派使节前往邺城报讯。袁绍对于这位前来投靠的天下闻名的“反曹义士”,当然要抬高接待规格,不但派出将官在从平原到邺城之间约二百公里的路上,沿途盛大欢迎刘备,他自己更是离开邺城一百公里,亲自迎接。
就这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离开曹操,投入了袁绍的怀抱。
历经了刺曹阴谋的失败,此刻的刘备已身在乱世的风口浪尖上,他的人生也从此失去了“安稳平淡”的选项,在往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如果不成王成霸,就得以乱臣贼子之名死得惨不忍睹,甚至遗臭万年。
而接下来即将爆发的袁、曹决战,自然也是刘备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能否像小强一样坚强地活下去,只能靠他自己。
第四回 官渡之战
末代名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军前锋部队大举渡河,围攻黄河南岸的渡口白马。决定袁、曹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