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万历王朝 >

第31章

万历王朝-第31章

小说: 万历王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怎么能离开呢?再说,他离开二十七个月,朝事会大变,他再起复,能有再振新政的机会吗?

心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

万历问冯保:“你说,那个凌云翼派兵夺了广东罗旁瑶四百六十寨,大胜,这是真事儿,还是假的?”

冯保嘿嘿直乐:“他是依赖皇上的天威,怎么能是假的呢?这会儿,听说张元勋、李锡得胜了,斩首上几千颗人头呢,要他们回来午门献俘,好好庆祝一番,也是皇上的大喜事儿啊。”

万历大笑:“是啊,我可要好好庆祝一番。”

冯保说:“这可是张先生的功劳,他荐举殷正茂,又荐举了凌云翼,他推荐的人个个都是好手。”

万历很高兴:“好,他是好人。”

冯保乘机说:“可惜东厂得了一个消息,不大好。”

万历一愣:“什么消息?”

“张先生父亲病重,眼看不行了。”

万历没听明白,他说:“我去年还给他写了一道圣谕,祝他父亲母亲健在的,他怎么就不行了?”

冯保说:“他父亲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幸亏生了一个好儿子,不然他可是惨了,他这会儿怕是要完了。”

万历说:“我给他写的那道谕,你能记得住吗?”

“记得住,记得住。”冯保背诵那道谕:“闻先生父母俱在,年各古稀,康健荣享,朕心嘉悦。特赐大红莽衣一袭,银钱二十两;又玉花坠七件,彩衣纱六匹,乃奉圣母恩赐,咸钦承。着家僮往赍之外,银两是先生的。”

万历笑:“背得对。张先生要是死了父亲,是不是还得准他回家去?”

冯保叹气:“可不是,不管怎么说,那也得让张先生回家,不然就显得我大明王朝没人情味了,言官也不会放过这件事。”

万历发愁:“他说,这可怎么办?我不想让张先生回家,总得想一个法子才好。”

冯保说:“这也没什么,咱大明朝早些年也有过这等事儿。重臣遭了丧事,皇上不让他回家,就给他来个夺情,不让他走,就完了呗。”

万历说,这样好。

三天后张居正父亲去世,张府阖府举丧。府门前一片素孝,如九月飘雪。

张居正上疏求归。

万历刚刚命冯保下旨:“荫张居正次子张嗣修为锦衣卫正千户、世袭补穆宗朝所敕荫。”'① 《明神宗实录》卷六二。'①

冯保来张府传旨,顺便抚慰张居正。冯保劝慰他:“老大人没了,皇上很是伤心,大人就别太伤感了,老大人活了七十五岁,也算高寿了。大明朝可是离不开先生。”

张居正说:“我得依照大明朝的丁忧制度,上疏辞官。”

依大明朝的制度,凡有祖父母及嫡亲父母丧事,以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就是说,得服丧期满再出来视事,叫做起复。依旧例,张居正必得服丧二十七个月,再重出来做官。但也有例外,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母亲去世,丁忧归家,宣宗下诏起复。宣德四年(1429年)八月,内阁大学士杨溥以母丧丁忧回家,随即起复。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内阁大学士李贤遭父丧,宪宗诏令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他回乡营葬,还至京又上疏请辞官,帝使宣意旨,遂起视事。'① 《明史》卷一四七,金幼孜传;《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明史》卷一七六,李贤传。'①张居正想,他是不是可以像金幼孜、杨溥、李贤那样做呢?

琴依决不赞同:“决不可那么做,你在朝中,是众矢之的,如果你做了一件违背祖训与朝规之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居正说:“我不想夺情,只想回家去葬父,你以为我不想回去奔丧吗?”

琴依说:“你迷恋权位,正干得热火,哪里想回家?”

张居正眼珠子是红的,恨恨地看琴依:“你把我看得太卑鄙了。”

琴依不怕:“不是卑鄙,是说实话,你就是那么想的。你不想回家,不想归家葬父,你可以给自己一千条理由,告诉你自己说,大明朝离不开你,你说上千遍,自己就相信了。”

张居正有些恼怒:“大明朝是离不开我,我怎么能放下这许多事,一走了之?”

琴依说:“你要有勇气,就走开一下,看看没有你,大明朝是不是会完蛋。”

张居正摇头:“那么多年的心血,怎么能一朝抛弃?这不行,不行。”

琴依笑了:“你走不开,抛不下这名缰利锁。”

晚上,张居正不再与侍妾缠绵,一个人呆在书房。他想,能与琴依说说话也好啊。但他头一回感到,这会儿就是与琴依说话,也会让人说闲话。他叫来游七,说:“你来陪我饮酒。”

游七与他饮酒,心情不好,一饮辄醉。他说:“游七,你说,我该不该回家去葬父?父亲养我一场,我怎么也得回家啊!可皇上不让我回家,大明朝真的缺我不可吗?你说,真的是缺我不可吗?”

游七举杯:“大明朝是缺你不可,相爷,你是大明朝的权衡,没你,大明朝便没有重量了。你不能走,我替你去给老太爷磕头,把额头撞破了,我也去。”

张居正说:“得回家,我得回家。我告诉你,游七,我父亲考了近四十年,没考上一个举人,只做了一辈子的府学生。我十六岁那年中举,巡抚顾璘大人把他系的腰带送我,他说,我不是系他这犀腰带的命,将来一定是系玉腰带的,他说得对,我做了内阁首辅,皇上倚我为股肱,可没有父亲,就没有我啊。”

正哭泣时,有人来报,说谭纶大人殁了,死时大笑,说,我去地狱,只怕会有两万颗头颅追我索命,我区区一条命,怎么抵得了他们的命?我去与他们大战,战死而已。

张居正说:“我心里最佩服的文人,就是谭大人了,他是我的支撑,我本来该去看看他,拜祭他一回,但父亲大人去世,我心已乱,我怎么能去?”

游七说:“相爷就去看看,有谁不准?”

张居正拿定主意:“是啊,我就去看看谭大人,从公从私,我也得去看他。”

张居正着丧服,蹬麻鞋,轻车简从,带着游七与姚旷,三人去了谭府。一进谭纶府中,就听到一阵子吼声,吓了一跳。进门去问,原来是谭纶的旧将与兵卒们都在,替谭纶吼喊杀敌,一阵子一阵子地吼叫,喊着:“杀!杀!杀!”游七问,为什么要喊杀?将卒们说,谭大人在世,杀人太多,俘获太多,怕到地府鬼魂逼来还命,就帮他叫吼几声,驱赶厉鬼。

游七正要训斥他们,张居正苦笑:“好,好,喊得好,谭大人活着最是英雄,他去了,也不应示弱。我也来帮你们吼几嗓子。”

张居正站在谭纶的灵前,对灵柩行礼,扬声哽咽:“谭纶,我看你来了。你知道,我父亲也去世了,你也不在了,我觉得世上的支撑似乎都离我远去了,我想看看你,我佩服你,你在世,威震敌胆;你去了,也要威震地府。我帮你喊两声,让你快意,搏你大笑。杀!杀!杀!”

几声吼毕,张居正满面泪流。

从谭纶府回来,坐在书房里,心久久不平。他想着,要回家,回家的念头在心头萦绕,怎么能不回去呢?乡里乡亲会怎么看我张居正?但他们怎么看,重要吗?皇上会怎么看我?这很重要。皇太后怎么看我,也很重要。朝臣会怎么看我,就不那么重要了。我得回家,我得回去,就是不能再回到西庐执政,我也得回家。

琴依来了,站在张居正的身旁。她身上有一股柔香,暗香袭人,使得张居正心旌摇动。

琴依幽幽地说:“大人要归家,但还有许多怕。”

张居正声不似自己的:“我怕什么?”

琴依说:“你怕的多了,怕朝廷多变,怕廷臣夺了内阁,怕阁臣得了你的职位,怕失去皇上的宠爱,怕你的新政不能推行得顺利……怕得太多,人便无智了。”

“你说我怎么办?”

琴依说:“你就走,让别人管一下大明朝的事务,看没有你,大明朝会不会垮下来。”

张居正不想赌这一赌。眼下这局面,是他几年熬耗心血做成的,新政能得施行,大是不易。如果他放弃了,以后再想做什么,就更难了。眼下皇帝听他的,要在万历能自己打理事务前把一切都做好,他没有多少时间了。再过四五年,万历就会亲自视政,那时他只能对皇上说说他的建议,再也不能拿圣贤的道理教训万历了。

慈圣皇太后告诫万历:“大明朝离不开张先生,但他父亲去世,他一定会回家的,你就让他回去吧?”

万历说:“我不让他回去,他回去,谁来管事儿?”

慈圣皇太后说:“你可以依照前朝的例子,让人把公文送到他家里,让他在家里批复,不也行吗?”

万历说:“那哪行?那没有在京城方便。”

慈圣皇太后说:“你怎么能这样?人家父亲死了,你还想自己方便?”

万历这会儿学得聪明了,他说:“母后放心,我下旨留他几回,他要是最后不肯听我的,那就算了,就让他回去好了。”

这天夜里,钦天监禀报,九月十五日腾越地二十余震,次日复震。山崩水涌,坏庙庑、仓舍千余间,民居圮者十之七,压死军民甚众。'① 《明史》志第六·五行三。原文为万历五年二月事。'①

奏折到了内阁,次辅吕调阳与辅臣张四维便集议,说方法,再说如何筹措银两救灾,派哪几个御史去赈灾。两人说了半天,才发现没有张居正,他们竟是什么都决定不了。二人说,上折子吧,请皇上批复,要首辅再来裁定大事。他们上了一道折子,说道:要是没有首辅,大事决定不下,便误大明朝大事。

张居正这会儿在书房里静静地坐着,心里很悲痛,谭纶一死,对他打击最大。谭纶能文能武,是文臣中的翘楚,又是武将中的豪杰,只要提起谭纶,没有谁不服。俞大猷自恃有才,但他也服谭纶,当年推举兵部尚书时,俞大猷说,天下没有让我佩服的兵部主官,但一听说是谭纶,他默然,说:“有一个人是我最佩服的,那就是谭子理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