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国策 >

第1772章

国策-第1772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根结底,电力革命实际上只是在传统能源开发与利用基础上发展扩大,除了常温超导技术之外,真正的创新并不大,更没有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说得更直接一点,电力革命只是将从北京到巴黎的旅途飞行时间由原来的10个小时缩短到了2个小时,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空间距离对人类文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依靠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收尾阶段出现的量子技术。

量子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上的质变。

从理论上讲,依靠量子技术传递信息是不需要时间的,即信息即传即到。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这种不需要时间的信息传递方法,由量子技术发展而来的通信方式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带宽,即能够在一瞬间将无限大的信息量传递到无限远的地方。量变引发质变,当信息传递达到无限量的时候,就带来了无穷的可能。这其中就包括,让人类活动不再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说得更直接一点,从理论上讲,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信息载体,或者说可以转换成信息,再由信息还原。也就是说,可以把一个人所包含的全部信息转换成0与1组成的数字信号,然后在另外一个地点将这些数字信号还原成人。虽然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存在着许多技术难题,但是在量子理论实用化之后,这些技术难题都不再是不可解决与不可逾越的,如同电子计算机技术兴起之后,自动化生产线就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一样,好比20世纪初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人类文明将在数十年间进入网络时代。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50年,量子技术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就全面显现了出来,并且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

虽然政治家不是科学家,无法想像出新兴科学技术会给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作为才刚经历过一场技术革命,而且从中获益的政治家,完全能够想到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会对国际秩序产生多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这就是共和国的领导人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防止美国东山再起,肢解美国成为唯一的选择。

当然,要肢解美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凭借蛮力就能办到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决定一个国家是否统一的基础是内在的因素,即语言、文化、习惯等等深入到每个人的基本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因素,而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与军事力量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就如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裂的德国在经历了近5代人之后又再次统一,而这也是共和国不能用武力肢解美国的根本原因。

虽然从表面上看,美国是一个没有文化沉淀的国家,甚至是一个没有主体民族、与自身历史的国家。但是经过近300年的发展,美国的基本社会文化已经成型,即美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已经深入每一个美国人的内心,并且成为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标准,要在此基础肢解美国,就得割断这种联系。

这也正是共和国在大战后期的作为。

如果没有大战期间的铺垫与准备,仅靠大战后的努力,共和国肯定无法在短短20年间让美国人放弃传统,也就不可能在大战结束20年后,让超过七成的美国人在公决中投出支持分割美国的一票。

大战结束前,准确的说,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利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机会,将数亿美国人按照不同的族群分散安置。虽然这一安排在最初的时候受到了包括一些集约集团成员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反对,但是在共和国当局的坚持下,以及由于战争所导致的动乱、饥荒、瘟疫等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一行动最终全面展开,并且以此形成了新的社会格局。

别的不说,到2065年之前,共和国就以推动美国战后重建为名,将1500万华裔遣返回国。虽然共和国当局为这些人支付了高额的移民费用,并且本着自愿原则进行,但是由此对战后美国的社会格局与种群分布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共和国的这一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种族分布格局。别的不说,在分裂后的七个美国中,北美的500多万人中,有400多万是华裔,算得上是一个完全由华裔控制的国家,西美的1亿4000万人口中,亚裔占了总数的60%,其中华裔以3500万为第一大族群。即便在以墨西哥人为主的墨美中,也有2000多万亚裔(其中华裔近千万),而且这些亚裔控制着包括新洛衫矶、拉斯维加斯、新休斯顿与新菲尼克斯在内的主要城镇,是墨美真正的主人。

相对而言,战后遣返起到的作用还是次要的。

能够在美国形成这种种族格局,主要还是大战期间、特别是战争结束,到完全解除战时管制状态的这2年间的一系列措施!

第138章 最后的难题

持续数个月的战略打击,加上由数千万美军引发的暴乱,使得在美国本土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变成一种奢望。

根据实际情况,在2063年10月31日之前,即美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之前,共和国说服了包括欧洲在内的所有盟友,在战后继续对美国实施军事管制,直到美国有能力生产出足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生活与生产物资为止。因为欧洲的关系,规定在战争结束两年之后,即2065年10月31日之前对美国的基本情况做一次全面调查,以确定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军事管制。

当然,权力与责任挂钩。

虽然明知道这是共和国为了控制美国故意采取的行动,但是欧洲的实力不足以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甚至没有能力保证数亿美国人能够填饱肚皮,所以欧洲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为了避免共和国利用美国没有造血能力来长期控制美国,欧洲留了一手,即在两年之后,如果美国的战后重建仍然没有起色,大部分美国人都无法过上正常生活,或者没有让美国人过上正常生活的基础条件,欧洲将参与美国的战后重建,并且不受限制的在美国全境展开工作。

显然,这是欧洲为自己争取到的两年时间。

在某些人看来,这也是欧洲给共和国出的难题,让共和国陷入新的困境。

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当局就为战后的混乱局面做好了准备,比如以提前订购的方式让印度的粮食生产企业提前购置生产设备,扩大产能,以便应付战后的粮荒。可以说,这个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知道,大战爆发前,西约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与出口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都世界上的主要粮食生产国,其中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还是排名世界前五位的粮食出口国,仅这三个国家生产的粮食就养活了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设想一下,如果这三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受战争影响,哪怕只有一季粮食减产,也会产生严重粮荒,甚至是全球性的粮食恐慌。战后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澳大利亚遭到战略打击之后,从2062年开始,粮食产量就急剧下滑,即便在2063年与2064年有所恢复,也没能达到战前规模,直到2065年才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并且在2066年恢复正常,而因此减少的粮食产量更是高达数亿吨。因为澳大利亚的主要产粮区与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并不重合,所以战略打击对澳大利亚粮食产区的破坏还不算严重。相对而言,美国与加拿大的粮食产区与人口聚居区基本重合,加上严重的动乱,所以两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直到2065年,美国与加拿大的主要农业基础设施才得到全面恢复。而到2068年两国的粮食产量才恢复到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因为在大战期间,两国均损失了大量人员,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是2075年之后了,由此可见,大战结束之后,仅仅保证6亿美国人与1亿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国就得费不少的精力。要知道,这7亿人每年至少需要4亿吨粮食,而在2065年之前,两国的粮食缺口高达6亿吨,暂且不说如何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仅仅是将6亿吨粮食飘洋过海的运过去,再分发到民众手里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事实上,对战后重建来说,粮食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运送6亿吨粮食也就是1200艘次50吨级散装货轮的事,而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就拥有6000艘该级别的运输船,加上其他国家的,全世界总共有11000艘超大型运输船。因为不再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所以这些船只都需要用来运送别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在战时动员起来的大批准军事人员都需要新的工作,所以运送粮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事实上,对于以填饱肚皮为首要目的的战争难民来说,肯定不会拒绝那些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丝毫没有口感的粮食。

相对而言,真正的难题在于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战后重建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物资,二是人力。

虽然大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不但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还拥有丰厚的工业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技术,但是在大战结束的时候,不但战略打击摧毁了美国绝大部分工业设施,美国军队的暴动也毁灭了仅存的工业基础。在美国当局签署投降协议的时候,别说工业体系,美国本土甚至没有一家能够生产铁钉的工厂,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更要命的是,因为在大规模战略打击中,共和国当局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瓦解美国的战争潜力,不但重点打击了美国的工厂,还将矛头对准了美国的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结果就是,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不但没有工厂与工业设备,还没有足够多的熟练技术工人。换句话说,就算共和国能够为美国提供足够多的工业设备,特别是机床等基础工业设备,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