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6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使用大威力武器,就只能另寻他途。
从某种意义上讲,塞班乌登陆作战持续数个月,也与战术探新有很大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陆战队的官兵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用推土机掩埋美军地下工事的出口,或者对的下工事的出口进行爆破。还有人提出向地下工事灌水,甚至有人提出用毒烟把藏在地下的美军熏出来。当然,这些办法不是没有效果,而是实施起来的难度太大,且效率不高。拿“掩埋法”来说,美军的地下防御系统里有好几套可控聚变反应堆,能够以电解的方式制造氧气,加上有地下水源与足够守军坚持大半年的给养,就算把美军埋住,也不等于高枕无忧了。更何况,美军早就有所防备,比如准备了不少的钻探设备,随时可以在别的地点开辟出口。共和国陆战队再厉害,也不可能用钢筋混凝土与钢板把整座塞班岛包裹起来吧。
直到5月下旬,陆战队才获得了一种真正能够让美军胆怯的攻坚利器,即代号“掩体终结者”的智能反坑道弹药。
与其说是弹药,还不如说是一种智能机器人。
这种相当于一个篮球大小的智能机器人,由一具精力螺旋桨驱动,配备了可见光与红外线摄像机,因此可以由士兵操控。进入坑道之后,如果通信受到干扰,则可以按照预定程序作战,比如利用配备的小口径电磁枪消灭坑道内的有生目标(因此该机器人上还有一具生命传感器,专门用来在坑道内搜寻活着的敌人)。更重要的是,如果遇到地下掩体,而且没有能够赶在敌人关闭掩体大门之前进入掩体(如果进入了掩体,智能机器人则会引爆携带的炸药,直接摧毁掩体),智能机器人就会用携带的超声波探测系统对掩体进行探测,确定掩体的结构之后,转为挖掘模式,并且将携带的炸药敷设在掩体外面的金属壳体上。当炸药引爆之后,就会以共振的方式在掩体内产生足以让人员致死或者致残的震荡波与次声波,达到杀伤掩体内有生力量的目的。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武器。
在最初的时候,美军还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种智能武器。到战役后期,随着美军搞清楚了“掩体终结者”在对付有装甲防护的地下工事时的方法后,美军也找出了相应的应对办法,比如设置更多的隔音层。
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材料能够隔绝次声波,也就没有办法彻底消除“掩体终结者”的威胁。也就是说,就算美军不会被震荡波震死,也会在高强度次声波的攻击下致残。甩为次声波最容易对脑组织与神经系统产生破坏,所以被“掩体终结者”致残的美军官兵基本上都成了疯子。根据共和国在战后公布的资料,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几乎所有被俘美军官兵都出现了智力障碍,半数完全丧失自我生存能力。比杀死一个人更加残忍的,肯定是让他发疯。
当然,“掩体终结者”也是极为昂贵的“先进武器”。
即便得到了海军陆战队的批量订单,“掩体终结者”的成本价也超过了陆战队的所有主战装备,更别说那些弹药了。这也很好理解,作为智能武器,“掩体终结者”中最昂贵的就是具备初级智能的火控计算机。
问题是,比起陆战队官兵,“掩体终结者”的价格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要知道,按照战时标准,1名工人1年就能生产10台“掩体终结者”,按照军人价值为工人的2倍计算,为了拯救1名军人的生命,消耗20台“掩体终结者”也不会亏本,如果算上阵亡军人家属抚恤金等等,那还赚了不少。
正是如此,在塞班岛登陆作战的后期,“掩体终结者”几乎成了陆战队的万金油。
按照陆战队的作战记录,到塞班岛登陆作战结束的时候,总共使用了4200多台“掩体终结者”,而回收的不到500台(如果没有遇到地下工事,“掩体终结者”还能由地面上的操控人员回收再利用,也就是说消耗了3700多台。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塞班岛上的地下防御工事在6000个左右,按照半数被摧毁计算,差不多也需要3000多台“掩体终结者”,所以共和国陆战队的消耗不算惊人。
当然,“万金油”不是万能的。
面对共和国陆战队的“新式武器”,在防御手段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美军只能改变防御战术,即不再依靠地下工事被动防御,而是来到地面上,与共和国陆战队交战。
因为美军缺乏重装备,所以反击行动主要在夜间进行。
如果说“掩体终结者”让美军发疯的话,那么美军在夜间的反击行动就让共和国陆战队的官兵难以忍受。
根据共和国陆战队在战后做的统计,大约半数伤员都是因为忍受不了美军在夜间的反击与骚扰,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错误举动,而被美军打伤。另外,在塞班岛登陆作战期间,至少有400名陆战队官兵因为“精神状况不适合继续作战”而被送离战场,而这些官兵几乎都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休息而过度紧张,最终精神崩溃。
对军人来说,这就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
某些极端情况下,过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往往给人生不如死的感觉。虽然这只是暂时性的极端情绪,只要能够冷静下来,就不会做出愚蠢举动,但是在战场上,不但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也很难得到帮助,所以这种暂时性的极端情绪会对官兵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按照一些军事心理学家的分析,绝大部分的战斗伤亡都与情绪失控有关,而军人在战场上犯的错误,也与情绪失控有关。
更重要的是,这种磨难很难忘记,往往会伴随一生。
如果在和平时期,还可以以提前退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在战争时期,在完成兵役之前,军人是没有资格选择退役的(共和国与美国都有类似的兵役制度,即在服役满多久之后就可以退役,而不是战斗到死、或者活到战争结束),也就无法用提前退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军人不得不忍受精神折磨的时候,往往会以更加极端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比如,屠杀战俘!
塞班岛登陆作战后,共和国当局至少处理了200多起与杀俘有关的军事案件,并且判处了数十名军官。虽然共和国当局没有公布任何与之有关的详细资料,比如到底有多少美军官兵在投降后被杀害,以及有多少共和国军人卷入其中,但是从战役的结果,也就是只有不到一成的美军官兵成了俘虏来看,在塞班岛战场上,杀俘的情况肯定不罕见。只是以当时的情况,很多杀俘行为都显得模棱两可,比如因为语言障碍,在美军官兵投降的时候,共和国军人理解错误,从而开火击毙投降的美军官兵。总而言之,关于共和国陆战队也包括后来参与太平洋战争的陆军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杀俘行为,直到战后都存在争议,而且争论最大的就是杀俘行为是个体事件,还是群体事件。
事实上,谁也不能否认,在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中,杀俘事件都不可避免。
不管怎么说,这场血腥的登陆作战,让共和国与美国军人尝到了世界大战的味道。
直到8月11日,最后一支美军才在岛屿南端的纳夫坦角被赶到地面上,向将其包围的共和国陆战队缴械投降,塞班岛登陆作战行动到此结束。
在这场持续近3个半月的战斗中,美军总共损失官兵38000余人(其中阵亡16000余人),共和国陆战队伤亡官兵12000余人(其中阵亡3000余人)。要知道,这是在一座面积不到20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进行的战斗,相当于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大约100个将士的亡魂!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结束之前,交战双方需要付出10万名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
毋庸置疑,这个伤亡率太大了。
受此影响,占领塞班岛之后,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没有按照最初制订的计划南下攻占提尼安岛,更没有急着攻打关岛,而是让部队就地休整,并且积极调整作战部署,寻找新的进攻战术。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不管对哪一方来说,过于惨烈的战斗都会使胜利失去意义。
正是如此,塞班岛登陆作战结束了,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却刚刚起头,还远没有到结束的那一天。对于交战双方来说,在下次交战之前,除了需要积蓄起足够强大的力量之外,还得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战法战术,努力降低战争伤亡。对于双方的前线将士来说,这也是难得的喘息机会,更是总结实战经验教训的宝贵机会。谁能够更多的理解与吸收用战友的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实战经验,谁就更有机会活到下一场战斗结束的时候!
第77章 为了消耗
塞班岛的地面战斗结束,不等于海洋上的战斗也结束了。
从整个战局来看,随着塞班岛落入共和国手中,马里亚纳群乌的局势反而明朗化,即共和国将逐步占领塞班岛以北的岛屿,美国则要全力守住塞班岛南面的提尼安岛、罗塔岛与关岛。对交战双方来说,在共和国陆战队组织起足够的进攻力量、或者美军组织起足以反攻塞班岛的作战力量之前,战线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岛屿争夺战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将在此期间争夺制海权,并且阻止对方利用制海权。也就是说,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已经由岛屿转向海洋。
到8月底,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对兵力部署做了调整。
首先是共和国海军将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混编,成立了战区舰队,由第一舰队指挥官任战区舰队司令。随后美国海军也做了类似整编,将第五舰队与第七舰队合并,并且从第三舰队抽调了3支航母战斗群,组成了以艘航母为核心的西太平洋舰队。虽然从作战效率上讲,不管是以6艘航母为核心的战区舰队、还是以9艘航母为核心的西太平洋舰队,都不可能充分发挥航母的作战效率,毕竟将上百艘战舰编在一起,肯定会相互影响与相互干扰,从而使每艘战舰的作战效率都有所降低。别的不说,几十上百艘战舰同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