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国策 >

第1445章

国策-第1445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指标中最关键的还是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即必须以磁感应推进系统为主推进器。如果没有这个指标,而是以传统动力系统,比如磁感应螺旋推进系统为主推进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完全有能力建造出达到空军战术指标的大型空中平台。从这一要求也看的出来,6000吨级的空中平台绝不是空军的最终发展目标。或者说,空军只是先搞个样品,到底要建造多少,以及要不要建造更大的空中平台,还得看样品的表现。

实际情况是,技术的进步速度比空军高层预料的快得多。

2045年的时候,最大型的磁感应推进系统已经能够举起100吨重的物体,并且持续工作24小时。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50年的时候,磁感应推进系统的举重能力肯定能够超过5000吨,持续工作时间超过168小时。如此一来,只要配备3套推进系统,就能使空中平台具备永久续航力。

正是受这个“美好前景”鼓励,空军在2045年推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继续完成前面提出的实验性质平台的建造工作,只是将其改成真正的实验型号,即作为实验平台,对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进行测试。二是根据重新评定的战术标准,开发第一种具备实战部署与实战使用能力的超大型空中平台。

这个新的空中平台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空中航母”。

到底是谁为该项目取的这个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名字确实很形象。

按照空军的战术指标,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载重能力为1万吨,载重系数40%,由2套完全独立的能源系统与2套完全独立的推进系统驱动,具有完全的永久续航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空中完成全部补给与维护作业。虽然在整个指标中,并没提到一定要具备支持作战飞机的能力,但是要让25000吨级的超大型空中平台支持作战飞机,绝对是一件简单到让设计人员都不会怎么费神的事情。

当然,超大型空中平台要想取代航母,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别的不说,如果不能解决磁感应推进系统容易受到干扰的特性,超大型空中平台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战斗平台,最多只能成为支援平台。

问题点在这里,空军要的就是支援平台,而不是战斗平台。

要知道,与载重能力在100吨左右的战略运输机相比,超大型空中平台的空运能力高出了100倍。如果考虑到永久续航能力,以及作战部队自身具备的战术空运能力,那么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运输能力比战略运输机还要高得多。按照空军的估计,在运送1个战斗单位的全部官兵与主战装备的情况下,只需要20台超大型空中平台,而且能在24小时之内将作战部队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与军事用途相比,超大型空运平台的民用前景更加光明。

因为由可控聚变反应堆提供电能,所以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运输费用已经降到了海运级别,与21世纪初的海运相比,其运输费用甚至还要低一些。与之对应的,则是强大到让海运永远也比不上的运输效率。即便航速在70节左右的高速货轮已经兴起,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取代其他货轮,可是与飞行速度在音速左右的超大型空运平台相比,货轮的速度仍然慢得多。更重要的是,空运不受地理因素限制,如果将飞行高度提高到10000米以上,甚至不受气候影响,所以在没有政治因素的情况下,超大型空运平台能够沿最短的航线飞行,从而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总的说来,超大型空运平台的运输效率是海运的10倍。这意味着,运输公司能够用更少的设备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从而降低维护与保养成本,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运送货物,以满足客户对时间的需求。

这么看起来,空军的发展确实有点“军转民”的味道。

事实上,空军并不热心民用领域,准确的说,除了通过资助的科研单位出售专利来赚取额外的费用之外,空军没有必要插手民用市场。

对空军来说,关键就是如何把这个跨时代的产物应用好。

2047年的时候,接受空军委托的上海飞机公司完成了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设计工作,空军也在当年申请了建造费用。

因为该项目具有重大发展意义,所以在配套的磁感应推进器要在2049年底才能研制成功的情况下,裴承毅还是批准了空军的建造申请,并且在该财年度为空军争取到了120亿元的专项经费。

与所有划时代装备一样,超大型空中平台的最大问题就是建造成本。

其高达1000亿元的预计造价(实际造价很有可能翻番)不但超过了“重庆”级之外的任何一种大型战舰,甚至超过了陆军的“影子战士”项目。可以说,如果这不是空军力推的唯一大型装备项目,别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那些代表,恐怕连裴承毅都不会为其争取拨款。不管怎么说,在2047年的时候,走马上任的总参谋长就是空军司令,不然空军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建造超大型空中平台的想法。

当然,从发展潜力上看,超大型空中平台绝对是前景无量。

就袁晨皓所知,在2049年初,随着推力高达5000吨的磁感应推进器的开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裴承毅已经原则上批准了在该财年度为空军争取第二部超大型空中平台的建造经费,或者为空军申请新的开发经费。也就是说,超大型空中平台很有可能在数年之内从探索性建造发展成批量建造。果真如此的话,在2054年左右,共和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很有可能远远超过美国。

更重要的是,积极支持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还有天军。

比较有意思的是,天军支持该项目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赤道上空10000米的高空发射航天器的成本是在海平面上发射的一半。如果能够将发射高度提高到20000米,则能将发射成本再降低一半。如此一来,大规模航天发射的成本就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使天军的空天作战力量成为主要打击力量。换句话说,超大型空中平台实际上是连接地面与外层空间的理想中转站。

因为空天打击确实很诱人,所以天军才会在2047年向空军伸出援手,成为推动超大型空中平台的第二支力量。

当然,天军对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要求更高。

按照天军的设想,超大型空中平台的飞行高度最好能够提高到30000米,从而使发射成本降低到海平面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超大型空中平台不但要具备支持航天发射的能力,还要具备回收航天器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接收空天战机。既然是军事平台,就得拥有让作战武器再次使用的能力,也就得具备支持空天战机作战的能力。如此一来,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载重能力至少要提高到20000吨,而且载重系数要超过50%,最好能达到60%。至于其他方面,则要充分考虑超高空飞行带来的问题。

当然,站在天军的立场上,超大型空中平台肯定不是主打项目。

再迈向实战能力的道路上,天军最需要的还是具备实战价值的空天战机!

第40章 空天战机

空车走向没落,最大的“功臣”就是天军。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天军取代空军只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以“维度”来划分,空军与天军并无本质区别。正是如此,在一些国家,天军只是空军下的一个独立兵种。虽然共和国与美国均在20年代末让天军成为独立军种,通过独立预算来加快天军的建设速度,但是到了40年代末,随着空天技术愈发成熟,共和国与美国的高级将领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既有没有必要设立2个以打击为重的军种,即是否将空军与天军合并,以缩减军队规模,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在走回头路。

客观的讲,天军与空军肯定会走到一起,前提条件是空军逐步走向消亡。可以说,当初让天军独立成军,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建设步伐。随着与天军能否成为具有实战价值的军事打击力量的大量高端技术由理论变成现实、从实验室走向测试场,首要目的已经达到。要想让天军成为货真价实的头号打击部队,就得让天军具有实战价值,也就是具备能够为国家实力承受的“效费比”。如此一来,就得下大力气整合军事力量,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在此背景下,天军与空军合并自然是大势所趋。

如同当初天军从独立兵和成为独立军种一样,与空军合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后不久,国防部就制订了一份整合国家军事力量的报告,其中明确提到,将天军与空军合并之后,在不降低综合战斗力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削减文职人员与部分非战斗人员,把人员数量减少两成左右,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元的人员津贴与数百亿元的军人福利。因为共和国的社会劳动力非常紧张,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所以该计划很快就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刚刚获得连任的顾卫民还让裴承毅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对裁减军事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做好规划。可惜的是,时任总参谋长的林啸雷担心因此耽搁了海军建设,坚决不同意让空军与天军合并,而且提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两支各有几十万人员的大军不是说合并就能合并,在各种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这样的问题最好提都别提,因为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

事实上,裴承毅也不指望能够在2042年启动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

林啸雷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即便在历次军事改革中,被裁减的军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基本上都在社会上找到了立足之地,部分人还成为了某些行业的顶粱柱,但是对于注定要被裁退的数万军人来说,不管政府能够提供多好的安置,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至少不可能通过安置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正是如此,接下来几年间,国防部为两军合并做了很多工作。

20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