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国策 >

第1441章

国策-第1441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21世纪40年代,随着模块技术越来越发达,该设计理念也具备了实用性。

虽然在“昆仑”级设计的时候,受战术思想、传统观念、人员才能等影响,“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只用在了弹药库、导弹发射器与主动力舱上,其他功能模块仍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没能大辐度提升战舰性能,更不可能像后来的战舰那样,根据作战需求,随时更换功能模块,但是在当时,这绝对是非常先进的设计思想,给人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即便大部分西方新闻媒体,特别是美国的新闻媒体并不认为“可分离式功能模块”能够大幅度提高战舰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改变战舰在反舰武器面前不堪一击的尴尬处境。毕竟“昆仑”级上采用了此设计的都是容易对全舰安全构成威胁的功能模块,特别是弹药库,而全封闭的外接方式肯定会对战舰的稳定性、适航能力、水下部分的结构强度等与生存能力有关的性能指标产生负面影响。问题是,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很快就得到了更多国家的支持,实际上连美国海军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众多“跟风之作”中,最有名气的还是共和国海军的XC(43)型综合驱逐舰。

严格说来,这种在2044年正式命名为“青海湖”的综合驱逐舰的研发代号应该为XC(44),即立项时间是2044年,因为直到这个时候,“昆仑”级的设计方案才确定下来,并且决定采用“可分离式功能模块”。

与“昆仑”级相比,“青海湖”级的“延续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青海湖”级就是“昆仑”级的缩小改进版。

虽然在现代海军中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区分仍然比较明确,即巡洋舰是以保护航母、两栖攻击舰等主力作战舰艇的主要护航战舰,具备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能够在海战中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而驱逐舰只是次要护航战舰,但是具备相对完善的独立作战能力,即能够单独执行作战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区分越来越小,特别是排水量,两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当然,在某个国家的海军中,因为巡洋舰承担的作战任务更加全面,战术性能指标也高于驱逐舰,所以排水量一般在驱逐舰之上。

因为排水量相近,基本战术指标,比如航速、续航力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很少设计两种大型战舰,而是在同一个舰体上,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搭配不同的作战武器来实现不同的作战用途。实际上,早在20世纪,美国海军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用的就是同一舰体,不同的是,美国海军喜欢在驱逐舰的基础上做放大设计,而共和国海军则喜欢在巡洋舰的基础上做缩小设计。虽然这两种设计说不上谁好谁坏,但是也能由此看出双方的侧重并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大一些的舰体总能为战舰提供更全面的作战能力,而成本相应也要高一些。由此就看得出来,共和国海军一直将美国海军当成对手,从基础建设上就以打败美国海军为目的,所以不惜付出更高的成本也要提高战舰的战斗力。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海军却没有将共和国海军当成对手,也就没有把性能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上,而是更加注重效费比。

与巡洋舰相比,驱逐舰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数量多得多。

“秦岭”级分成3批,前前后后总共也就建造了20多艘,同一个时代的“太湖”级驱逐舰则建造了60多艘,几乎是“秦岭”级的3倍。如果算上以舰队反潜为主的“金山”级远洋反潜护卫舰(标准排水量超过了5500吨,已经够得上驱逐舰的标准了),驱逐舰的数量更是巡洋舰的7倍。大量建造驱逐舰的原因也很简单,即作为多用途战舰,驱逐舰能够用更低廉的价格获得仅次于巡洋舰的综合作战能力,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驱逐舰都能完成作战任务,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时候,才需要由巡洋舰来掩护航母。

正是如此,“青海湖”级比“昆仑”级更加引人瞩目。

第37章 一专多能

大约在2037年底、或者2038年初,也就是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后不久,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华剑锋按照林啸雷的授意,在海军内部就海军发展方向做了一次意义深远、对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讨论。因为是公开讨论,所以持续了数个月。在此期间,包括“重庆”级航母、“昆仑”级大型巡洋舰与“青海湖”级综合驱逐舰在内的一大批主战舰艇的战术指标基本得到确定,并且先后进行设计建造。

在这场讨论中,争论最大的不是航母与潜艇之争,而是巡洋舰与驱逐舰之争。

说直接点,就是共和国海军未来作战对象之争。

众所周知,在对付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时,驱逐舰的作战用途与作战效率均超过了巡洋舰,是除了航母之外,海军众多舰艇中出勤率与备战率最高的大型战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航母。在很多低强度作战行动中,驱逐舰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2036年到2041年之间,共和国海军在东部非洲地区执行过多次低强度作战任务,主要就是协助特种部队围剿索马里反政府军,以及为索马里政府军提供远程炮火支援。在这类任务中,巡洋舰不但作战效率低下,而且过于张扬,很容易打草惊蛇。如此一来,相对较小的驱逐舰成为主战舰艇,在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战多次证明,驱逐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以驱逐舰为主要大型战舰的话,就能建造更多的战舰,执行更多的任务。如果以巡洋舰为主要大型战舰,舰队规模很难得到保障。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的很多将领都认为,应该重点建造驱逐舰,而且为了降低驱逐舰的建造成本,还应该单独设计一种适合共和国国情与海军作战需求的驱逐舰。

问题是,共和国会长期与中小国家为主要打击对象吗?

要知道,在30年代末,共和国与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逼近,特别是在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无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共和国海军绝对有理由建造更多的巡洋舰,因为在与美国这类对手交战的时候,巡洋舰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驱逐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再多的驱逐舰也顶替不了巡洋舰。更重要的是,战舰的服役周期在20年到40年之间,大部分大型战舰都在30年左右,新式战舰在30年代末开始设计,在40年代末开始建造,至少要服役到70年代末,没人认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能拖到2080年之后。也就是说,这批战舰将成为共和国海军在世界大战中、至少是在世界大战初期的主战舰艇。虽然以共和国的实力,肯定能在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更多、更先进的战舰,但是在与美国这样的对手交战时,如果不能在至关重要的战争初期占据优势,掌握主动权,不但共和国海军的获胜概率会降低,还会对共和国的战争策略产生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共和国海军中有不少人希望以巡洋舰为主要大型战舰。

当然,不管讨论进行得如何,在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也就是设计建造的时候,都得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费。

正是如此,在这次讨论之后,只有巡洋舰的设计工作被确定了下来。

虽然林啸雷在2042年,也就是设计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批准了建造计划,但是受前期讨论影响,共和国海军在2044年之前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新一代驱逐舰确定战术指标,当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决定驱逐舰的基础平台,也就是要不要采用巡洋舰的舰体,还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而重新设计舰体。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也就在这个时候,出任国防部长的裴承毅开始有条不紊的接管军费支配权,并且借此机会插手军队的装备开发工作。

虽然有很多证据证明,裴承毅绝对没有对海军另眼相看,更不可能因为他与林啸雷的个人关系克扣海军的“粮饷”,不然林啸雷肯定不会把军费支配权交给他,但是有很多证据证明,裴承毅参与了海军的大型战舰发展工作,而且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青海湖”级驱逐舰能够在2044年确定下来,而且最终采用了“昆仑”级的舰体,而不是重新设计,就与裴承毅在当时做的一件事情有很大关系。如果重新设计的话,“青海湖”级驱逐舰开工建造的时间至少要比“昆仑”级晚3年,也就不可能在2054年形成战斗力。

裴承毅当时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军情局联系了1家独立会计事物所,对2种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分2个批次建造54艘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平摊设计费用,所以重新设计舰体的建造方案只比采用“昆仑”级舰体的建造方案节省大约5%的费用,而战舰的作战能力却要因此降低至少25%。

有了这个结果,该怎么做就很简单了。

可以说,正是这次审计工作,让共和国军队的装备计划有了“经济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这次审计工作让裴承毅展现出了“文官”的特点,并且得到了国家副元首颜靖宇的高度重视,为3年后出任安全副总理打下了基础。

“青海湖”级驱逐舰也在这个时候正式立项。

实际上,这也是“巡洋舰派”与“驱逐舰派”的相互妥协。

虽然通过削减舰炮数量、弹药库的携弹能力、不再要求具备支援航空作战的能力,以及其他只有巡洋舰上才有的作战模块,“青海湖”级的标准排水量从“昆仑”级的20000吨降低到了16000吨,并且改善了战舰上的生活条件,并且增设了一个可以容纳20名伤员的小型医疗中心。但是“青海湖”级的总体造价却只有“昆仑”级的50%,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将电磁炮的数量由6门减少到了3门,仅此就将采购费用降低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