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场冲突都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
颜靖宇的眉头跳了几下,目光停在了裴承毅的身上。
裴承毅没有回避元首的目光,直言不讳的说道:“所有人都知道,随着我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与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2050年前后形成全面作战能力,以及《伦敦条约》的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在2054年底完成,最快在2050年底,最迟在2055年初,世界大战的条件就将成熟,关键就是以什么方式引爆这场战争。虽然全球有很多热点地区,比如阿根廷与巴西在美索布达米亚北部地区的边境纷争、尼日利亚的战乱、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边境纷争、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的领海纷争、以及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在西撒哈拉的边境战争等等,但是这些纷争要么不足以酿成战争、要么不值得我们或者美国插手,真正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只有中东地区的纷争。”
虽然裴承毅说得如此严重,但是颜靖宇没有一丝惊讶的样子。
毫无疑问,裴承毅没有夸大事实。
早在2041年底,也就是中东战争的停战谈判开始后不久,很多新闻媒体就宣称,中东战争的“停战协议”不过是另外一次“20年休战期”。后来,在评价“停战协议”的重大价值时,半岛电视台引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普法战争、德英海军军备竞赛、以及海外殖民地纷争,并且与之做了对比。按照半岛电视台的说法,2041年的中东战争就是共和国与美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随着双方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并且掌握了对方的基本对外政策,不出20年,就会爆发第二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因此引发由共和国与美国主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半岛电视台还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做了非常大胆的预测,认为这场足以改变全人类命运的战争很有可能在2055年前后爆发,前后偏差各5年。因为半岛电视台与共和国、特别是与共和国情报机构的特殊关系,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半岛电视台的这些报道出自共和国当局,即是在警告美国,又是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营造气氛。
总而言之,在21世纪40年代末,不再有人认为世界大战不可能爆发。
关键仍然是技术,因为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就无法克服核武器对人类文明的毁灭性威胁,也就不可能爆发世界大战。
这一轮技术突破就发生在21世纪40年代。
众所周知、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就全力打造“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甚至一度把俄罗斯、共和国等主要对手逼到战略死角。2015年之后,共和国紧跟美国步伐,开始打造“国家战略防御系统”。随后不久,俄罗斯也开始打造类似的战略防御系统。直到2025年,也就是半岛战争之后,法德意三国在欧盟军事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欧洲战略安全防御系统”的建设计划,全球4大战略防御系统全部问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大战的阴影再次降临到了人类头上。
正是如此,在“全面稍毁核武器”这个问题上,很多国家都持反对意见。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局势能够稳定上百年,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核武器对世界大战的遏制作用。虽然核武器具有毁灭人类文明的能力,但是在相互毁灭的威胁下,任何一个核大国都没有胆量挑起世界大战,而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更难以动摇核大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核武器退出历史舞台,再也没有一种毁灭性武器能够遏制世界大战了。
当然,导致核武器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是愈发先进的技术。
这些先进技术的集中体现就是“战略防御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与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受中东战争刺激,共和国与美国从2042年开始加快了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步伐,并且都制订了在2050年完成最后一轮建设工作,使战略防御系统形成实战能力的建设目标。
为什么要选择2050年?
根据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2050年就能消化由中东战争产生的问题,开始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因为战略防御系统在建成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测验与检验,加上《伦敦条约》的第二阶段削减工作要到2054年底才完成,所以到2055年初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都完成了真正准备。
关键还是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能否提供切实有效的保护。
根据共和国当局在2045年初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到2049年底,随着“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第三期工程全面落实,将形成同时拦截2000个外层空间目标,或者分批拦截12000个外层空间目标,并且具备同时拦截1500个大气层内目标的综合防御能力。因为在《伦敦条约》第一阶段裁减工作完成后,共和国与美国的核弹头保佑量均在2500枚以下,即便进行战前动员,能够在一次打击行动中动用的核弹头数量不会超过3500个,所以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足以抵挡美国的战略打击。因为其他有核国家不大可能同时发起打击,所以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足以分批次拦截所有投来的核弹头。
虽然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要到2050年底才形成相应的拦截能力,但是1年的差距对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战略平衡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管怎么说,共和国不可能在2050年底之前为战争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是,战略防御系统本身也是军事系统,也是对方的打击对象。如果从战略打击的角度出发,战略防御系统甚至是头号打击对象。别的不说,共和国总参谋部制订的所有与世界大战有关的作战方案中,都把打击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放在首要位置上,均要求在开战的时候就使其瘫痪,至少要使其部分瘫痪,然后再考虑在适当的情况下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打击,迫使美国当局在进行战争动员之前就宣布战败。
如此一来,双方的领导人都得为自己留条退路。
说直接一点,就是提高战略防御的门槛。
正是如此,2045年财政年度,共和国当局就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追加了7500亿元的额外拨款,要求在第三阶段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加强战略防御系统的抗打击能力,具备在天基防御系统遭到突然打击而全面瘫痪的情况下,由地基、海基与空基防御系统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与核弹头进行全面拦截,确保本土安全。毫无疑问,7500亿元肯定不够,在随后几年间,共和国每年为此拨款近万亿元,在2049财年度的拨款超过了1万亿元,而2050与2051年财年度的预计拨款分别为11500亿元与13000亿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055年初,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就将具备“再次防御能力”。
毋庸置疑,美国当局的行动更加积极。
因为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进度一直比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慢,所以在2044财年度,美国当局就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加了大约2000亿元的特别拨款,并且在随后几年间每年追加数千亿元的特别拨款,要求在2054年底,最迟不得超过2055年3月底之前形成“再次防御能力”。
由此可见,“再次防御能力”成为了战略防御系统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然,共和国与美国均选择在2055年初让战略防御系统形成实战能力,肯定有理由。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伦敦条约》对第二阶段削减计划的要求。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054年底,也就是《伦敦条约》规定的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完成的时候,共和国保有的核弹头数量为1225枚,能够用于首轮突击的核弹头数量不会超过900枚,而美国保有的核弹头数量为1323枚,能够用于首轮突击的核弹头数量不会超过750枚。由此可见,哪怕双方的战略防御系统的“再次防御能力”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也能在一场全面战争中拦截对方发射的全部核弹头。事实上,共和国与美国对战略防御系统的“再次防御能力”的最低要求都是达到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二。如此一来,哪怕构成“再次防御能力”的拦截系统中有一半瘫痪,也能完成拦截任务。
毫无疑问,对一个国家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保险系数了。
虽然谁都知道,就算战略防御系统发挥作用,确保两个超级大国本土,乃至部分重要盟国的绝对安全,也会对人类文明构成重大打击,比如外层空间的绝大部分人造设施都将成为战争中的打击对象,或者被那些在外层空间引爆的核弹头摧毁,但是从超级大国本身的安全来看,只要本土不会遭到打击,而且周边地区的主要盟国也不会遭到打击,那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牺牲部分利益来击败对手,绝对是可选手段。
更重要的是,只要盾牌足够坚固,就能让对手在是否使用长矛的问题上有所犹豫。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让对手认识到,使用长矛不但不能赢得胜利,还将遭到更加残酷的报复性打击,并且因此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得在实战中有所顾虑。
从大国斗争的角度看,只要有一方在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有所收敛,就能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从而使双方都有所顾虑。
用一些西方国际战略专家的话来说:美苏冷战期间,依靠双方足以将地球毁灭上百次的庞大核武库维持了世界和平,而在中美冷战期间,维持世界和平的不再是核恐怖,而是战略防御系统。
因为战略防御系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工业生产力、经济综合实力、国家意志等各种与国家综合实力有关的重要因素的直接体现,所以共和国与美国在战略防御系统领域的竞争,才是两个超级大国的终极斗争。
正是如此,才会根据双方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进度来猜测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战略防御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