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钦的加油机的支持下,飞越了大半个印度洋,到澳大利亚西部海域转了一圈,搞得澳大利亚总理在4个小时之内3次联系共和国元首,要求共和国立即停止这种挑衅行动。
梅乐驰如此积极,不是为了战争,而是想找回浪费的时间。
用他在回忆录中的话来说,如果在2038年开始整合战区航空兵,到2040年底就完成了基本工作。
由此可见,梅乐驰是歪打正着。
到2041年初,南亚战区航空兵已经统一在了一个司令部之下,而且具有相对完备的联合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新的指挥体系也随着新的编制诞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挥体系的确立,才是新编制的根本。
作为空军将领,梅乐驰不可能不知道指挥体系的重要性。要想把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靠的就是指挥,不管编制多么完备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指挥,别说打胜仗,能够算得上军事力量就不错了。
正是如此,进行编制调整的时候,梅乐驰就把重点放在了指挥体系的建设上。
因为他是雷靖鸣派来的,而且是战区司令与空军司令沟通的中间人物,所以梅乐驰的改革行动得到了袁晨皓的大力支持。用梅乐驰的话来说,知果没有袁晨皓的支持,他不可能在南亚战区取得任何成功。
当然,支持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除了让梅乐驰放手去干之外,袁晨皓还为这位空军少将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得不承认,雷靖鸣的选择没有错。
虽然南亚战区在共和国的几大战区中最偏远,也最不受重视,甚至一直受到了总参谋部的歧视,但是得益于这种偏远的地理位置,南亚战区总能“因地制宜”的搞些副业。俗话说得好,天高皇帝远,袁晨皓要怎么干,连林啸雷都没有多少插嘴的机会。几年下来,南亚战区最出名的就是“搞副业”。在印度洋上对付海盗、派特种部队去索马里解救人质、打击也门的极端组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何为战区建设添砖加瓦。可以说,袁晨皓做得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基础建设。比如利用伊朗利益集团提供的资金修建了设施完善的战区司令部。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司令,就有什么样的兵。
袁晨皓都在“搞副业”,梅乐驰自然不甘人后。为了购买更加先进的指挥系统,梅乐驰想了个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开办培训班。
按照梅乐驰的回忆,在2038年到2040年的2年中,南亚战区航空兵司令部总共开办了4个为期半年的高级培训班,培训了大约1600名高级军官,其中只有不到400人是共和国的军官,其余1200名军官来自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特别是叙利亚,因为这不是共和国当局的行为,所以这些外国军人都是以到巴基斯坦考察旅游为名,到南亚战区参加特别培训,接受共和国军队的先进军事思想。当然,培训班的学费非常高,用梅乐驰的话来说,这些钱刚好够买一套指挥系统。当时一套先进战术指挥系统的价格在20亿元左右,即便内部采购也要10多亿。也就是说,每培训1名他国军人就能赚到100万左右。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公开替中东国家培训军事人员,收费也在50万以内。
对于梅乐驰做的事情,袁晨皓不但没有制止,还大力支持。
因为没有公开,所以共和国当局对此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不管怎么说,军费开支不足已经让各级部队的日子很难过了,只要不违背原则,部队想办法搞点副业也是正常的。再说了,替友好国家培养军事人员,也能增进国家间的交流与感情,对共和国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总而言之,梅乐驰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完成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到2041年初,南亚战区航空兵已经是共和国最厉害的航空兵。更重要的是,南亚战区航空战区司令部的指挥系统给裴承毅带来了某种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他可以绕过联合司令部,通过战区航空兵司令部来指挥航空兵作战。也就是说,可以在不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将领商议的情况下进行作战部署,避免了很多麻烦。
当然,裴承毅必须重用梅乐驰。
因为在裴承毅指挥的半岛战争与印度战争期间,梅乐驰的身份都是飞行员,最多是一线战斗部队的指挥官,没有参与具体的指挥工作,所以裴承毅对这位空军少将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
为此,他还专门跟袁晨皓通了电话,并且征询了粱国翔的意见。
万幸的是,袁晨皓非常信任梅乐驰,而梁国翔也很器重这个敢向他挑战的飞行员。
得到了两位将军的肯定后,裴承毅不再迟疑,把航空作战的重任丢给了梅乐驰,从一开始就让梅乐驰去规划航空作战。
对梅乐驰来说,这无疑是他来到南亚战区等待的机会。
虽然没有理由相信,雷靖鸣会在几年前就猜到会由裴承毅去指挥中东战争,甚至不大可能猜到中东战争会在这个时候爆发,但是梅乐驰应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有坚定不移的跟随裴承毅,才有可能出任空军司令。
总而言之,在裴承毅安排了任务之后,梅乐驰就将其当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一个多月下来,梅乐驰一直在制订作战计划,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作战计划。
用他在战后的话来说,一个多月内,包括他在内的战区航空兵司令部的50多名参谋军官几乎每天只休息6个小时,以最高的效率制订了近百套战术作战计划,并且利用指挥系统的中央计算机进行了基本推演。
由此可见,别看裴承毅没有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可是在他下面的各级指挥机构早就开始行动了。这正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在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情况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级力量,才能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强大的战斗力。
接到裴承毅的电话之后,梅乐驰就让秘书替他准备好了一架垂直起降运输机。
裴承毅在电话中说得非常清楚,从现在开始,他有24小时来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在未来48小时之内,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
不管怎么说,梅乐驰是从基层晋升上来的将军。
与裴承毅不一样,他并不喜欢在后方指挥战斗,更加喜欢在靠近前线的地方,看着部队战斗。
第69章 司令官的价值
裴承毅开始调兵遣将,杜奇威也没闲着。
与洛布林夫人谈过之后,杜奇威像是吃了颗定心丸,开始集中精力准备战斗。虽然连杜奇威的几个主要参谋都知道,国务卿的话算不了数,还在国防部任职的史塔克还专门给杜奇威打了电话,提醒这位前上司,不要对联邦政府抱太大的希望,更不能被洛布林夫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但是杜奇威根本没有把参谋与史塔克的警告听进去,像20年前那样,以一名军人的身份投入了这场战争。
不管杜奇威是怎么想的,他首先要做的都是加强情报搜集工作。
因为与国防部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拿到洛布林夫人的授权之前,NSA(美国国家安全局,隶属于国防部,掌握着美国八成的军事侦察卫星)就按照杜奇威的吩咐调整了数十颗军事卫星的轨道,重点监视共和国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
杜奇威非常清楚,裴承毅不可能完全依靠战略力量发动战争。
虽然杜奇威有理由相信,战争初期,裴承毅会利用共和国的战略打击力量,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对付一些高价值目标,哪怕按照共和国国家元首获得的战争授权,不能轻易调动战略部队,裴承毅也可以利用部署在国内的重型战斗机,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打击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达到瘫痪敌人指挥机构、摧毁敌军抵抗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不管是战略航空兵还是长途奔袭都不足以完成全部打击任务,必须动用足够的战术航空兵。也就是说,裴承毅必须提前部署战术航空兵。
既然是部署,就得有所准备。
不管是部署到战区,还是部署到战区附近,都得让军事基地提前做好准备。
在杜奇威看来,因为共和国在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没有足以容纳发动一次大规模空中打击的全部作战飞机的军事基地,而且共和国当局不会以宣战的方式发动战争,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在战斗打响前向战区部署空中力量,会把战机部署在战区附近,也就是邻近波斯湾的南亚地区。考虑到共和国空军的主力是J…16与J…17,这两种第五代战斗机在不加油时的对地打击半径都在1500公里以上,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后的作战半径接近2500公里,如果返航航程适当缩短,足以在一次空中加油之后打击3500公里外的地面目标,或者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打击2500公里外的地面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战斗机在完成打击任务之后前往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的空军基地,那么部署在共和国西北地区的战斗机可以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后奔袭土耳其,而部署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战斗机则不用空中加油,可以直接奔袭土耳其。
按照史塔克提供的分析数据,在不考虑持续作战的情况下,共和国空军能在第一轮攻击中投入800架战术战斗机与60架战略轰炸机,摧毁近4000个高价值目标,而土耳其东南地区值得在第一轮轰炸中打击的高价值目标不会超过800个。也就是说,共和国空军可以以5对1的方式确保在第一轮打击中摧毁打击范围内的所有高价值目标。
问题是,不可能不考虑持续作战的问题。
如果土耳其是那种用一次空袭就能打垮的国家,共和国也不用如此大张旗鼓的制造战争氛围了,美国也不会因此而卷入战争。
作为共和国最优秀的指挥官,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官,裴承毅不可能不考虑持续作战的问题,也就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针对这一情况,杜奇威让史塔克利用五角大楼的相关部门做了全面分析。
杜奇威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仿照裴承毅的作战方式,寻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