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袁晨皓说完,裴承毅忍不住笑了起来。
“老裴,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说的都是事实。”
“确实是事实,不过你也不用为我操心,管好你自己的事吧。”
“对了,你看我这人。”袁晨皓拍了下额头,“你是项总亲手栽培的,而且与元首的关系非同一般,冷落谁,也不可能冷落你吧?”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也不能这么说,没有能力,谁栽培都没用。”
“这是事实,可是只有能力,没有机遇也是白搭。军队中有能力的人多了去,可是谁能取得你这样的成就?别说望你的后脑勺,能在军队里混到退休的都不多。卢诚闻中将你认识吧?论能力,他很有项总的风范,可是一直没有碰到机遇,现在才五十多岁,就得考虑退役了。”
“不跟你说这些了。你饿不饿?”
“确实有点饿,回来的路上,就蝎了两杯咖啡。”
“那我们找个地方边吃边聊,怎么样?”
“现在能找什么地方?”袁晨皓看了眼手表,说道,“宾馆里全是回来参加将领会议的人,别说熟人多,冤家也不少,而且快要吃晚饭了,还不如让勤务员去买点下酒菜,我们边吃边聊。”
“那你就省下一顿饭钱了。”
“得,你觉得我是那种人?”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也行,就这样吧,我给东方闻打电话,让他把酒菜买过来,我们就在这边吃边聊。”
“菜多弄点,酒就算了,晚上还要开会。”
裴承毅没再罗嗦,给东方闻打了电话。
两人聊了这么久,都没有点明一个核心话题,即这次高层会议,以及同时召开的军队将领大会对共和国军队内部结构产生的长远影响。
王元庆能够获得军队的支持,与他跟少壮派结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王元庆时代结束,加上项铤辉离开总参谋部,就算林啸雷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壮派将领,并不等于军队内部不会出现新的派别,或者说,少壮派不会因为这次权力大调整而分解成数个派别。
不管是谁,要想掌握共和国的实权,首先就要获得军队的绝对支持!
第108章 斗争
受特殊国情影响,在共和国的各种斗争中,与军队有关的斗争最激烈,也最凶险。
回首共和国的历史就能发现,不管是谁,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首先就要争取得到军队的支持。王元庆不例外,纪估国也不能例外。
民众在神化纪佑国的时候,没人忘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纪佑国与军队的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彭茂邦与赵润东等军队高层、或者与军队有密切关系的高层领导的支持,仅凭纪佑国的个人魅力,根本不可能在2013年发起产业结构调整,最多像后来的王元庆那样,等到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再搞改革。暂且不说为了得到军队支持,纪佑国会不会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渐行渐远,将产业结构调整推迟2到3年就足以改变共和国的发展轨迹了。
相对而言,纪佑国是幸运的。
因为有彭茂邦与赵润东的存在,再加上潘云生,所以在物质条件成熟之后,纪佑国不用顾虑太多,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发起改革,用最理想的手段对付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纪估国没有直接扶持王元庆上台,而是让赵润东干了两届,就是因为王元庆存军队里没有背景,想借助赵润东的影响力,解决改革初期的问题。正是如此,赵润东才没有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其执政期间做得最好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巩固纪佑国的改革成果、为王元庆的改革行动打下基础,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毋庸置疑,王元庆没有纪佑国那么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王元庆继承了纪佑国的衣钵,也就继承了纪佑国的影响力,不但彭茂邦与潘云生无条件的支持他,接替两人的项铤辉与李存勋也支持他,但是王元庆终究不是纪佑国,就算能够获得高层的支持,也不等于获得了基层的信赖。受此影响,半岛战争后期,王元庆通过全力支持裴承毅,向少壮派军人伸出了橄榄枝,通过打压世家派,最终与少壮派结盟。可以说,这是王元庆建立军事背景的神来之作。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结盟,让王元庆登上了政治权力的巅峰,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项铤辉、裴承毅等少壮派军人的支持,王元庆不见得能够战胜顾卫民,理所当然的成为赵润东的接班人。
这次政治家与军人的结盟,被后人称为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政联姻”。
当然,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共和国内部。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依靠少壮派的支持才登上了政治权利的巅峰,所以在接下来爆发的日本战争中,王元庆不得不放纵军人的战争要求,即没有过分约束军人的战争行为,让军人尽情的发挥了一次。当然,这也是王元庆为了收回军事大权耍的手段。
日本战争之后,王元庆利用军队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过激行为收回了军事决策权,将包括裴承毅在内的一批在军队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将领打入冷宫。虽然王元庆没有搞大清洗,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最终成为了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军事大权,为接下来的印度战争做好了准备。
由此可见,不管是王元庆还是纪佑国,都离不开军队的支持。
王元庆在军事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净化”了军队的内部环境。在他掌权的10多年内,因为世家派分崩离析,只剩下了少壮派,所以军队内部不存在派系斗争,最多是各军兵种为军费问题产生争执。
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利,而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
世家派没有了,不等于少壮派一片和睦。
连续两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由国防部掌握的预算、人事等“文权”,二是由总参谋部掌握的调动、战争等“武权”。虽然这种权力划分仍然不够理想,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最终应该形成由国防部领导军队,总参谋部只负责作战指挥的,即文官管理军队的权力分配方式,但是理想的军事管理方式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民主政治,即军队向国家效忠,而不是向执政党效忠,所以首先得完成政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是同步前进的,因为共和国的特殊国情,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军事改革总比政治改革快那么一点。为了确保通过温和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而不是把改革酿成暴力革命,所以军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更不可能单独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王元庆为什么要存离任前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了。
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第三次军事改革是王元庆的使命,因为纪佑国搞了第一次军事改革、赵润东搞了第二次军事改革,如果王元庆不搞一次军事改革,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位就将受到影响。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王元庆仅仅为了名留青史,就应该在日本战争之后搞第三次军事改革,而不等到离任前才下手。不管怎么说,军事改革也是社会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见到成效。更何况政权交接本来就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王元庆不可能在即将离任,共和国将迎来10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时候搞第三次军事改革。
那么,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前面说了,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相辅相成。
纪佑国在这么做,赵润东也在这么做,王元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也就是说,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支持政治改革,成为继续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
以裴承毅的政治头脑,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深刻关系。
袁晨皓也不是笨蛋,经裴承毅提醒,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关键是,元首即将离任,即便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想法非常美好,能否达到目的还是个问题。”
“能不能达到目的,那得看采用的手段。”
袁晨皓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等着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归根结底,第三次军事改革的现实意义就是利用军队的影响力,将政治改革推入一个崭新的层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元首肯定有所安排。而我个人认为,元首肯定会在军队的内部问题上做文章。”
“派系斗争?”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你想想,如果没有了斗争,军队还有价值吗?”
袁晨皓一下没有明白过来,也就没有开口。
“从改革趋势来看,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军队的基本属性肯定会发生转变我们都知道,理想情况下,军队属于国家与公民,因此军队不能介入政治斗争,军人也不能干预政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军人不干预政治的口号吗?”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问题是,理想离我们太遥远了,非常不现实。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元首离去,在下任元首会不会积极推动政治改革的情势还不明了的情况下,需要一股相当的势力来推动政治改革。毫无疑问,军队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政治改革符合军队的利益,得到军队中多数人的支持,不管谁住进元首府,都不可能改变政治改革的前进方向。正是如此,元首在离任前发起了第三次军事改革。问题是,只要是改革,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另外一部分人获得好处,为此,元首必须做好一件事情。”
“扶持支持改革的军人?”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简单的说,就是这么回事。可是具体做起来,却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了。你想想,哪些军人会支持改革?”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太好的事情。
“支持改革的,肯定是长期以来利益受到损害的,或者说是受压迫的,既得利益集团永远都不会支持改革,除非是打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