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常败"的英雄-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庶对刘备说道:“将军方建大业,求才若渴,仆之挚友诸葛孔明,有卧龙之称,将军是否愿意与之见面呢?”
对诸葛亮尚一无所知的刘备,随口答道:“那就烦君请他来吧。”
徐庶赶忙说道:“此人乃旷世奇才,只能去见他,不可能让他自来,将军应当亲自到他家拜访。”
刘备表面应允,心中却有几分怀疑:我到荆州多年,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此人?徐元直之言是否有夸张成分呢?适逢那两日刘备又准备去拜访襄阳耆宿司马徽,便把此事暂放一边了。
刘备求见司马徽,是想请这位老名士在分析时局、制定方针等方面,指点指点自己。在当时,对于时事政治一类的事情,有一个习语来表达,叫做“时务。”水镜先生听了刘备来意,捻须一笑,说道:“老朽乃儒生俗士,哪里识得什么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而此间之俊杰,自有卧龙、凤雏。”
一听到“卧龙”这两个字,刘备立刻想起徐庶所说一切,他明知而故问道:“卧龙、凤雏为谁?”
水镜先生悠然答曰:“诸葛孔明、庞士元是也。”
这下子刘备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人物。当下刘备告辞了司马徽,回府备了一份厚礼,准备尽快去拜访诸葛亮。
次日清晨,刘备带了数名随从,出樊城,渡沔水,径往襄阳正西的隆中。这隆中位于一片浅山之中,山名隆中山,地乃因山得名。两个时辰不到,刘备一行进入隆中山,来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门前。刘备下马之后,先举目四顾一番,只见连岗起伏,嘉树葱茏,透露出无限灵秀之气,他不禁脱口赞道:“好一个隐居养志的所在!”
语声未毕,草庐内已出来一个束发童子。刘备一见,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不料童子答说,诸葛先生外出访友,数日后方能归来。刘备大失所望,只得怏怏而回。
过了数日,刘备再度前往隆中。依然是那童子,依然是那两句回话,结果是刘备依然怏怏回转樊城。
性格坚韧无比的刘备,在以往的创业生涯中,百折尚且不挠,哪里在乎这两次闭门羹?过了数日,他不顾朔风骤起,瑞雪飘飘,第三次前往隆中访贤。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
关于“三顾茅庐”的过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简略,只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也只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带过。究竟前两次诸葛亮是真的外出未归,还是托辞不见?这真情虽不得而知,但是,刘备的诚心诚意,却由此而表露在诸葛亮面前了。卧龙先生必定有一种幸运的感觉。须知天下之事若要成功,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二者不可或缺。古往今来多少英才志士,老死于户牖之下而一事无成者,非不努力也,是不逢机遇也。想他诸葛孔明,志在为明君辅佐,自比管、乐。而要实现此点,他必须碰上这样一位主公:一是此人素质要高,不仅胸怀大志,而且度量弘广,能够使诸葛亮尽其才用。二是此人身边没有可以与诸葛亮比肩抗衡的谋臣智士,这样才能保证诸葛亮充分施展才华,一枝独秀,压倒群芳。诸葛亮居荆州多年,他之所以宁愿隐居躬耕而不投到刘表麾下者,正因为刘表具备条件二而缺乏条件一。作为北方人士,他在曹操大体平定中原之后,何以不回故乡投奔曹操而依然在异乡藏器待时?其原因即在于曹操具备条件一而缺乏条件二。细数当时群雄,真正具备以上两项条件者,除了刘备,似乎还找不到第二位,如今天赐机遇,让刘备诚心诚意前来相会,从此壮志可酬,奇才得展,你说卧龙先生此刻能不感到幸运么?
但是,卧龙先生的感觉还不单单在幸运上,还有深深的感动和激励。因为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深情地回顾往事:“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当时的“感激”一词,准确含义是感动和激励,与后世含义有所不同。而后世传诵这一千古名篇,大多着眼于刘备前往隆中草庐的次数,一而再,再而三。其实孔明之所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也就是由此深受感动和激励,于是许诺追随先帝开创大业。其真正的原因,不仅在于刘备的多次拜访,更在于二人之间年龄、地位和资历的悬殊差距。
就年龄而论,当年刘备虚岁四十七,诸葛亮虚岁二十七,相差整整二十岁,诸葛亮属于名副其实的晚辈。
就地位而言,刘备使用的“左将军”官衔,为东汉高级军职的第五等。《续汉百官志》云:“将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第一等的大将军至第四等的卫将军,相当于文官最高级的三公。第五等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则与文臣的九卿相当。以现今军衔而论,左将军比少将军衔还要略高一点。刘备还当过州一级长官,比现今的省长只高不低。关羽当过偏将军,大体相当于现今的中校;张飞当过中郎将,相当于现今的少校。反观诸葛亮,仅是一介草民,且为襄阳西郊隆中耕田自给的农村青年。
就资历而论,刘备已经进入官场二十余年,而诸葛亮却从未有过从政的经历,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毫无“工作经验”。
如果二人在年龄、地位和资历三者上大体相当,三顾草庐也不会使诸葛亮产生太大的“感激”。因为登门三次并不难,只有拜访者年龄、地位和资历都明显高于受访者时,诚心诚意登门三次,才显得难能可贵,因而其效果就非同寻常了。从上面所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行文来看,诸葛亮最先提到的就是“卑鄙”,即自己在地位身份上的卑下鄙贱,而刘备却多次“枉屈”,即枉驾屈尊;在这之后,才提到三次来访草庐。可见他自己心中最为“感激”的,首先在刘备没有年龄、地位和身份上的计较和矜持,其次才是来访次数的多。大概因为诗圣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一诗歌绝唱的影响,后世的眼光才会聚焦于“频烦”,反倒对“卑鄙”与“枉屈”有所忽略了。由此可见,要说重视人才,口头上唱高调不难,难的就是像刘备这样,能够在行动上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对不对?
于是,诸葛亮把刘备请入内堂,宾主坐定之后,刘备屏退侍从人员,恭恭敬敬地问道:“汉室倾颓,曹贼擅政,天子蒙尘。我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但因智术短浅,故而屡遭挫折,至今一无成就。不过,我的素志毫未衰灭,犹想再作一番努力,今日特来拜望,望君不吝赐教。”
诸葛亮明白:显示自己真才实学的时刻到了!他也不谦让,从容启齿,托出一通振聋发聩的宏论来。他首先针对北面的曹操和东面的孙权立论,说道:“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紧接着词锋一转,又指向荆州的刘表和西面益州的刘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北、东、西三面和荆州的情况既明,刘备今后的战略方针便不难作出了,所以诸葛亮最后指出:“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番对答远瞩高瞻,简明扼要,直把刘备听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此前他还从未见过把时局分析得这般透辟的人士。刘备望着这位身材修长、面容清俊、神态安详而言谈从容的年轻人,不禁从心底发出一声饱含尊敬和佩服的赞叹:“好!”
隆中问对,确定了刘备今后的行动方针,也确定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从此,诸葛亮结束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应聘出山,为“兴复汉室”而“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了。这就给后世平添了一段“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凉史话。
刘备自得诸葛亮辅佐,二人“情好日密”。关羽和张飞见大哥终日与诸葛先生叙谈筹划,反倒把生死与共的义弟晾在一边,不免有些生气。刘备心想:你们与我虽然感情深厚,但却不能供给我智慧,有什么办法呢?不过,做大哥的终归心胸要宽广得多,所以刘备主动开解二人,说道:“我之有孔明,犹如鱼之有水一般,希望二位贤弟不要多心。”
关羽、张飞见大哥这样说,也就止口不言了。
从此,君臣鱼水,共创大业。这一年,刘备已经四十七岁,而诸葛亮才二十七岁。这正是:
隆中对策传千古,从此驱驰有卧龙。
要知道刘备接下来如何逃脱曹操突然伸来的魔掌,再一次经受生死的大考验,请看下文分解。
一四 当阳涉险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是刘备创业生涯中一个关键性年头。在这一年中,他经受住了一场生死考验,从而在事业的发展上进入了新天地。
自从在上一年的冬天聘得诸葛亮之后,刘备即按照诸葛制定的战略方针,暗中蓄积力量,准备一旦时机来到,便动手夺取荆州。形势的发展似乎对他很有利,因为这一年的秋八月,荆州牧刘表突然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