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它也受到清国的册封和保护。但是,和朝鲜的情况一样,日本也在琉球扶植了自己的势力。
可见,渔民冲突和日本无关,它是清国和琉球国之间的事情,而且当时也已经得到了处理。明治政府在当时也并不知道此事,在渔民冲突一年后才偶然从清国的外交文件中得知,于是日本人知道他们可以打个歪主意了:打着为琉球渔民“出头”的旗号,武装侵犯台湾!
1874年4月4日,日本本土成立了入侵台湾的机构——“台湾都督府”。也就是说,还没有行动,台湾已经被当作了第四个府。睦仁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西乡隆盛的弟弟)为台湾都督,由西乡从道率领五艘军舰、13艘运输补给船和36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从长崎军事基地出发,开向台湾!
需要说明的是,这36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实际上是陆军,因为这一时期日本全国海军的总人数很可怜——1500人,主要用于海上打渔。但是,对于睦仁来说,这点老本已经够赌一次了。
是的,我从来就是一个赌徒,为了得到那些想要的,我必须先去赌一把,押上自己的家底,没有关系,因为家底本来也不丰厚。赌成了,大家吃肉,赌不成,没有关系,有了经验下次再来,要知道那块肉总会被我们吃掉的。
“要防备日本人!”
5月6日,日本舰队绕过台湾岛,在台湾最南端的恒春(电影《海角七号》主景地)靠岸,陆战队在军舰炮火的掩护下强行登陆。
恒春沿海的台湾原住民部落英勇地反击了,虽然他们手中的武器还属于原始社会级别的——只有砍刀、镖枪,但是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埋伏在高山峡谷间,英勇阻击日军。
在原住民阻截日军的同时,十万火急的军情传到了北京,清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抗议,表示了对日军入侵台湾的严重关切。抗议声中,日军对原住民部落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围剿和歼灭,成功地占领了恒春。西乡从道将他的“台湾都督府”搬到了恒春。
直到此时,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才明确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令他率领舰队出发的命令,但按照命令,他不是去作战,而是执行另外一个任务——进行军事演习。朝廷显然还是希望用谈判来解决问题。
这时候睦仁也在盼望着谈判。不是他突然收敛了“平定台湾”的野心,而是西乡从道告诉他:在占领恒春后,部队再也无法前进了。
士兵们水土不服,军中流行痢疾和瘟疫,每个人都抓紧时间往厕所跑,刚刚提上裤子,上大号的感觉又来了。而日军是找不到的药品的,因为恒春周边所有的百姓坚壁清野,无论日本人出钱买还是用刀逼,台湾人都拒绝提供任何食物和药品,就这样,每天拉肚子拉死的日本士兵有20人左右。而此时原先被击退的英勇的原住民又重新组织起来了,他们捡起地上的砍刀、镖枪,没日没夜地袭扰“都督府”,焦头烂额的西乡从道只好派人向睦仁汇报:陛下啊,这个地方简直不是人待的,我们现在真的还不具备占领台湾的条件,即使打得下来,也无法在这里长留,还是先跟清国谈谈,捞上一笔吧。
在睦仁指派的全权谈判大臣到达北京后,1875年,清日《北京条约》签订了。在这个条约中,日军答应从台湾撤军,而清国放弃了封贡长达500年的琉球王国,自动脱离宗主国地位,以后你日本对琉球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五年后(1879年),日军进驻琉球,琉球国王被软禁到东京,琉球王子逃出,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到天津,每天早晨在李鸿章的衙门外长跪不起,哭请清国出兵救救琉球,但清国政府出于综合考虑,最终放弃出兵——琉球就这样完全被日军占领了,改名为冲绳,成为日本的第73个县。
而就在这一年,沈葆桢去世了,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遗折:要防备日本人,日本自入侵台湾后,从天皇到大臣,野心一直不死!
·钓鱼岛·
在冲绳的日军发现了附近还有几个无人小岛,于是他们登陆上去,在上面插了根桩,写明此地归冲绳管辖。大家知道,这几个小岛就是钓鱼岛,日本人最先去了岛上溜达,但问题就在于这些岛的名字。
按照国际法,茫茫大海中的孤岛上面如果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他们的语言文字命名,那么这样的岛屿就属于还没有被发现的无主之地,谁先占了就是谁的,先到先得。问题是在日军登岛之前,“钓鱼岛”这个名字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并且明确地存在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当时它是作为明朝人前往属国琉球的航标而被记载的,所以按照国际法,它们是中华的领土,而日军属于非法侵占。
1885年9月6日,上海《申报》第一次报道了日本企图窃取钓鱼岛的消息。不过,这样的消息当时还没引起多大的重视,无论是清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出现“保钓”人士,不就是几个光秃秃的石头岛嘛,大家都忘了。直到几十年后,海洋石油勘测技术出现,钓鱼岛附近发现大量石油天然气,老问题才被翻出来,钓鱼岛也名扬天下了。
让我们回到日本出兵台湾的事件,在1879年吞并琉球之后,睦仁上台后的第一次出兵活动结束了。用3000多人的豪赌就换来了一个县,成果斐然。照常说一般人都会乐上一阵。但睦仁脸上的表情却不是欢喜,而是很郁闷,他威严地环视左右:为什么台湾还没有得到?
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台湾都还没有得到,我们又如何能实现“大陆政策”?
大臣们低头思索良久,然后告诉睦仁:陛下!这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只有等待,耐心地去等待!
这一等待,就是15年。日本人的野心也不能不引起了清国的警惕,在这15年的时间里,双方都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清国财大气粗,买军舰买枪炮。而日本人本钱不多,只能边买边引进技术自己改装改造,但为了军备的发展绝对达到了不惜血本的疯狂境界。
从1883年开始,睦仁宣布:从这年开始的八年时间里,国内收入最多的两项税收——酿造业、烟酒业税收政府不能拿走一分钱,全部用于建设海军和陆军的军费!
1885年,清国从德国购买亚洲最大的装甲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装备北洋舰队。睦仁突然发现日本海军中还找不到一艘军舰的大炮可以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深受刺激,于是他每天只吃一顿饭,每年从生活费中挤出1/10(30万元),并且要求大小官员也每年献出工资的1/10,作为购买和建造军舰的费用。
双方兵力对比的情况我们以后再说。15年过去,1894年到来了,朝鲜发生了东学党动乱,通过袁世凯的运作,清国即将向朝鲜派兵,而日本驻朝鲜公使信誓旦旦地向袁世凯表示:我们日本只注重保护商业利益,即使你们派兵,我们也不会派兵的,和平还是我们两国之间的主题。
但是,日本人真正的计划隐藏在他们的心底。当年“大陆政策”的鼻祖丰臣秀吉正是以朝鲜为跳板,进犯中华帝国的大陆——取清国,必先取朝鲜!现在机会又来了。
日本人的真正计划是:日本是一定要向朝鲜派兵的,先根据之前的清日《天津条约》,把军队光明正大地开进朝鲜,让清日两国的军队在朝鲜短兵相接。然后想办法擦枪走火,将朝鲜国内的动乱直接演变成清日两军冲突,引爆清日战争!
第四章 清日两国战前军力对比
·日本向朝鲜派兵·
1894年6月2日,在袁世凯去日本驻朝鲜公使馆摸底日本人态度的前一天,睦仁接到了内阁总理伊藤博文提交的两份奏议,都等着他的批示:第一份是解散议会,第二份是立即向朝鲜派兵。
这两份奏议看上去没有关联,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关系。
内阁奏请解散议会,是因为议会要逼内阁下台。由于长期军备竞赛的缘故,从1893年开始,日本国内出现了经济危机,各大党派吵得不可开交,在议院中占有多数席位的反对党要求内阁集体引咎辞职,让反对党上台。他们在前一天(6月1日)通过了决议案。
此时摆在伊藤博文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率领内阁集体辞职;另一种是拒不辞职,奏请天皇下旨,解散议会,从而保住这届政府。
但要天皇解散议会,保住政府,总要有个理由。理由就是:我们需要打仗。
对于一届政府来说,每当执政出现危机时,选择对外开战就是转移矛盾、凝聚人心百发百中的灵药。于是就出现了向朝鲜派兵的那份奏议。
睦仁在这份奏议上留下了同样的御批:同意!
当然要同意。巴不得举双脚同意。睦仁和军部之前一直担心伊藤博文的政府不会支持战争,现在这个担心消除了。用一句熟悉的话来说,日本已经统一了思想。接下来就是如何打的问题了。
而军部之前担心政府里的那些文职人员会反对开战,是有道理的。
·清日兵力对比·
现在我们假设在东京和北京,分别有两个大臣向各自的皇帝汇报本国的兵力,那情况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东京这边。“陛下,在您的英明领导之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兵力大为增强了。现在,常备军的总兵力是——7。5万人!其中,炮兵6000!骑兵4000!”
大家不要笑,地方小嘛,就这么多。
而清国的常备军是多少呢?60万。其中步兵47万,骑兵十万,炮兵三万。“皇上,如果开战,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团练可以参战,人数不多——100万而已。”
海军方面倒相差不大。清国有舰队四支,日本有舰队两支。
清国的四支舰队分别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自北向南分别守卫从渤海到南海的海防,它们也分别由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指挥。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有13艘。而四支舰队1000吨以上的军舰是31艘。
日本的两支舰队为西海舰队和常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