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卑鄙的圣人:曹操 >

第467章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467章

小说: 卑鄙的圣人:曹操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跟着许多外臣呢,哪有不劝之理?毛玠、崔琰、杨修等赶紧过来说情,曹丕他们也跟着劝。曹操怒气稍息,正色道:“似曹纯这样忠勇之将何可复得?既然他没了,老夫自己当这个虎豹骑统帅,你们谁有意见?”

谁敢有意见?众人诺诺连声,这才对付过去。曹操的脸色更难看了,带着儿子属僚们进中阳门(曹魏邺城的正南门),沿大道向北回府。曹丕、曹彰、曹植的宅邸就在幕府街对面,“平原侯府”“五官中郎将府”的新匾额已经挂上了。

曹操突然驻马对曹植道:“子建,你回去吧。”又扫了眼曹彰,“你也走,别在我跟前碍眼!”

“诺。”曹彰咽了口唾沫,牵马欲去。

“慢着……”曹操叹了口气又叫住他,“从明天起你到行辕充个军吏,省得天天无事生非!”知子莫若父,曹操虽然教训他一顿,但也顺了他心思。虽说只是小吏,可毕竟满足了从军的愿望,曹彰想要道谢,又见父亲眉头紧锁,竟没敢再言语,拉着坐骑走了。

曹丕见曹操打发兄弟们,预感父亲可能有重要的话对自己说,赶紧往前凑。果不其然,紧接着曹操连毛玠等人都打发走了,只留几个亲兵,继而下马道:“带我到你府里瞧瞧。”

常言道“君不进臣府,父不进子宅”,这可是莫大的荣幸。曹丕暗暗欣喜上前欲搀,却被曹操推开:“你也觉得我不中用了吗?”

进了府曹丕才明白,父亲并非对自己有什么特别关照,倒像是来巡查的。儿媳甄氏来见礼,他只点了点头;曹叡跑过来抱爷爷,他也只是摸了摸孩子的小脸;前院后宅左右偏室都转悠了遍,这才回正堂落座,看见墙上挂着自己前几日赏的宝刀,点了点头:“尚可。没有什么金银奢华之物,家室衣着也很朴素,倒像个当官的样子。”曹操生性节俭,非但自己不追求奢华,也不喜别人讲究。

曹丕可算松口气,赶紧亲自捧上碗水。曹操咂了一口,缓缓道:“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却能知万物之要。为官贵在谨慎求知,以后你要多多体会。”话虽这么说,曹操本人的不谨慎处恐也不少。世间当爹的教训儿子都头头是道,可自己也未必就能通达。

“诺。”曹丕规规矩矩站在一旁。

曹操望着这个表面上百依百顺的儿子,心中却并没有多少器重之感。虽然他已让曹丕担任了五官中郎将,但实为自固之策,从心眼里并不满意,而且曹丕上任伊始弹冠相庆的做法很令他反感。其实何止曹丕,曹操对曹植、曹彰都不甚中意。在他看来曹丕仅是中人之才,气量也褊狭;曹植虽有才华,但行事不羁,又太过浮华;曹彰更是提都不要提!最好的永远是死去的曹昂和曹冲。有时他也自己开导自己,曹昂活到现在未必有多大才能,曹冲长大了也未必还那么聪明,但失子之痛实在刻骨铭心。孩子永远是小的时候可爱,比如曹林,其实跟曹冲有什么不一样?如果天下统一,自己当了乾纲独断的九五之尊,什么废长立幼、嫡庶不分都是屁话!想立哪个儿子谁敢不从?只要能物色到一两个可靠的托孤之人,即便像汉武帝那样立个八岁的崽子,谁又能说什么?

可问题就在于天下没有一统,曹操也不能预知他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完成统一。那他挑继承人就不是单纯挑儿子这么简单了,他要挑的是一个有德行,有能力,有气魄,能继承他事业,又能镇住汉室天子的人。这可难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算赤壁败退后曹冲不死,以那孩子的年纪也难接住大权。浪漫的一厢情愿早已经破灭,现在只有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争吧,让他们比吧,不争不比何以判高下?

曹操回过神来,叹道:“冲儿之死是为父之不幸,却是你们兄弟之大幸。”

曹丕吓一跳,赶紧跪下:“父亲说出这样的话,叫孩儿情何以堪。”

“不提了,不提了……”曹操连忙摆手,“诏书既已准你开府,你打算怎么办?”

这件事曹丕已经开始筹谋,甚至与吴质密议了一份名单,罗列了不少亲信之人,就揣在他袖子里。但眼瞅着父亲严肃的表情,曹丕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唯唯诺诺道:“孩儿愿听父亲的意见。”

“也好,”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甘陵相凉茂德才兼备,昔日出使辽东处乱不惊。我让他到你府中充任长史,你意下如何?”

曹丕不甚满意——长史是一个府邸最重要的政务官,凉茂这个人名声自然没得说,却是个谨慎敦厚之人,请教政务还可以,却不会给自己贡献什么固宠之术。心下虽不乐意却难以明言,搪塞道:“父亲选得好,凉伯方正堪此任。不过请一位郡将屈尊到我手下当个长史,恐怕不太合适吧?”

“就这么办吧。”曹操连理都没理这茬,“至于功曹嘛……你觉得幽州刺史常林如何?”

又一个才轻德重的老实人,曹丕碰了钉子,不敢再推辞:“父亲做主便是。”

哪知曹操却道:“这叫什么话?你府里的人何以请我做主?你觉得常林这个人到底如何?”

曹丕哪敢说不好?昧着良心道:“常伯槐德冠一方,乃是良士。”

“嗯,那就是他了。”曹操顺水推舟。

曹丕见他这样处置,唯恐辟不到想要的人,赶紧请示:“父亲,孩儿近来习学深感才力不逮,想请几位有才学的先生来……”

“正要说这个。”曹操打断道,“我也觉你才学尚浅,该找几个学识广博之人过来,那就让徐幹、刘廙、苏林他们过来充任文学①吧。”

曹丕一听就泄气了:徐幹是幕府众记室中性格最沉闷的一个,远不及刘桢、王粲潇洒诙谐,写文章多是古板的道义,身体也不好,听说最近还在编一部名为《中论》的道德文章;刘廙早年自荆州归曹,受学于宋仲子、司马徽,是荆州官学一派,研究天文历法颇有心得,是个白面书生;苏林更不必提了,那是个专门钻研古文的人,整日的工作就是给古书作训释。曹操竟给儿子派了三个书呆子——很明显,在他看来这座五官中郎将府,形象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用途,不过是充充门面!

曹丕暗暗感叹——自己根本不是副丞相,却是“儿丞相”!还是心有不甘:“孩儿想请邯郸老夫子到我府中,父亲意下如何?”邯郸淳才名远播年逾古稀,是现今邺城幕府中年龄最高、名声最大的文士,且颇具智谋。吴质为他列的掾属名单中,第一个就是他。

曹操摆摆手:“有徐幹他们足矣,邯郸淳我打算派到平原侯府。”

“派到子建府里?”曹丕身子一颤。

“有什么可奇怪的。他现在毕竟是个侯爵,有几个属下也算不得什么。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为父焉能有所偏废?”

曹丕隐隐不安——倘若曹植也可辟掾属,那与我这个五官中郎将有何分别?看来自己连“儿丞相”都无从谈起。

“咳咳……”曹操察觉出他神色有异,轻轻咳了两声,“马超、韩遂已相继起兵,而且正在密议奇袭弘农。我已命钟繇在弘农备战,曹仁北上增援。为父我不日就要起兵……”

“父亲欲亲自出征?”曹操已年近六旬,精力大不如从前,又常犯头风,曹丕恐他长途跋涉吃不消,却不敢说年老之类的话,只道,“已有夏侯渊、曹仁、钟繇三部人马,父亲何须亲往?”

“马、韩之叛关中汹汹,匪患恐不下十万,此番征讨我必须亲自出马。我已有安排,提中军精锐三万,任窦辅为参军、陈矫为长史,贾诩、楼圭为谋士,子建、子文他们也要随军出征。”军师荀攸自赤壁受挫以来身体欠佳,因荀彧的关系又渐渐被曹操疏远。贾诩本就是凉州人,楼圭年轻时曾游历关中,都是绝佳的参谋人选。不过为何要带上曹植?还把今天挨训的曹彰也挂上了。

曹操能看穿儿子的心事,叹道:“不仅是你兄弟,这次连你母亲也要去。一来是照顾我,二来熊儿的病给她添了太多愁烦,出去转转也好。邺城我就全权托付与你了。”

“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不负所望。”曹丕一阵兴奋,父母兄弟都不在,这可是他表现自己的好机会。

不过曹操的话还有后半截:“考虑到你初任官职威望尚浅,我给你留几个好帮手。国渊为留府长史,徐宣为左护军,有何军政事务你同他们商量着办。另外程昱自请上缴兵权,我已经答应了,他在邺城闲居,有何紧急事务你可以去找他。”对于程昱的安排曹操并非出自本心。现今于禁、张辽、乐进、李典等皆防御孙权,夏侯惇驻防许都,军中正缺有名望的上将,程昱偏偏在这时候请辞。但人家说自己年迈体衰不堪重负,曹操也不能硬逼着人家干,只好给他个参知军事的闲职。

“孩儿明白。”曹丕已打起精神准备大干一场了。

曹操又咂了口水,起身道:“《诗经》有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人是这样,为政也是这样。新官上任最忌独断专行,凡事需谦虚谨慎。”边说边往外走。

“父亲多留片刻,就在孩儿这里用饭吧。”曹丕赶紧挽留,“前天刘威送来一筐枣,都有鸡卵那么大,正是佐酒佳品。叫您儿媳亲自下厨,孩儿为您把盏如何?”

该说的说完了,曹操依旧不苟言笑:“奉口舌之欲算不得大孝,你把邺城的事情办好,我就心满意足了。枣子还是留给我那孙儿吃吧。”

曹丕唯唯诺诺将父亲送出大门,想亲手搀他上马。曹操却道:“别送了,你回去准备辟令吧,明天一早我就叫徐幹他们过来。我出兵以后你可以搬到幕府住,处理事情也方便些。”

“诺。”曹丕退至阶旁跪倒拜送。

哪知曹操没有向北回府,却沿着大街向南而去,拐了个弯又进了曹植的平原侯府。曹丕隐约感到一丝不祥,似乎当上五官中郎将并不意味着胜利,夺位之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各自心肠】

建安十六年夏,曹操正式决意亲讨关中,率中军部队自邺城出发,西奔潼关与司隶校尉钟繇、征西护军夏侯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