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第2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日傍晚攻陷亚喀巴港及埃拉特港,位于西奈半岛东岸的红海亚喀巴湾门户,已经向德国敞开大门。
“现在,轴心国军队正一路驱赶着盟军向南,阿拉伯半岛汉志地区的迈格纳、谢赫候迈德、舍尔迈等地行将失守。首相先生,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德国人一旦在红海东岸构筑军用机场,整个苏伊士湾及红海中部、南部地区,即处于德国陆基轰炸机的控制之下,德国的战机可对中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地区,进行全天候的监控,甚至红海与亚丁湾交汇地区的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也处于德国战机的威胁下,整个中东及北非局势已经不可不免地恶化、糜烂!
“请注意!这还是少部分日军与德军汇合的情况。我实在很难想象,若是数百万日军在欧洲和亚洲,与德国军队协同作战,会有何等让人惊讶的表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波斯及印度的占领,实际上是站在整个盟国的利益上。就算未来占据缅甸和马来亚,也是充实盟国的力量,而非我们的对手!”
“满口胡言乱语,我们已经紧急由中部非洲,向北非和中东增派兵力,一定能够收复失地,把德国人赶出红海周边地区!”
丘吉尔气急败坏地说道:“我们大英帝国不要你们出兵收复东印度、缅甸和马来亚。就算不依靠你们,我们也有信心收复以上领土。”
安毅看向罗斯福:“总统先生,你认为丘吉尔首相这番话是一个理智的人说出的吗?在对日作战问题上,是不是真的要我的军队袖手旁观?”
罗斯福有些埋怨地看了丘吉尔一眼,脸上失去了一贯的笑容,神色凝重地说道:“由贵国在陆地上向日军发起进攻,这是全体美利坚人民衷心拥护的正确决策,我个人表示绝对支持!首相,我有个提议,我们之间的分歧,可以留待日后消灭法西斯国家后慢慢解决,而不是现在。
“从前年开始,我们国家的人民拿出了我们所有的力量、资源和组织能力,使得世界能够免于专制统治的威胁,使得世界恢复和保持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怖的自由。战后的世界,我们更倾向于由各个国家、地区的民众,来自行决定他们的命运和前途,即各个民族都拥有充分的民族自决权,而不是由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丘吉尔见罗斯福为安毅出头,不由一阵气闷,随即想到现在南华的领土,大部分皆是新近纳入版图,如果真的是民族自决的话,那么也不是自己一家吃亏,于是便打定主意,先不忙表态,等日后安毅违反参与制定的规则时,再趁机发难。
当天晚上,美、英、华三国首脑第一次正式会议,在白宫举行。在这次会议中,罗斯福向丘吉尔和安毅建议,三国联合发表一项针对轴心国的联合宣言。次日,丘吉尔提出一份草稿,这是他和霍普金斯在前来美国的途中,在乘坐的战舰上讨论过的。
霍普金斯是罗斯福主要文稿的撰写人,去年五月应罗斯福之邀,住进白宫,此后他便充任军火分配委员会主席、战时生产委员会成员等虽不显赫但却极其重要的职务,他所担任的实际上是类似于后世“总统事务特别助理”之类的角色。
丘吉尔提出的这份原稿,说三国首脑“认为应该阐明某些原则,同意以此为指导,来制定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希望世界能有一个较好的前途”,接着将这些原则列为五条,几乎都是向美国索取援助、以及要求南华即刻对德国宣战的。
安毅当即予以反驳,认为这些原则毫无意义,只是简单地重复目前业已存在的某种事实,与罗斯福总统的建议背道而驰。
随后,深感失望的罗斯福,与安毅单独进行协商,另拟了一个草稿,于第三日提交会议讨论。
不过,该稿的“三国力求使各国人民在不受歧视和平等的条件下,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的经济繁荣所需要的市场和原料”这一项,遭到英国方面的强烈反对,丘吉尔说这一项影响到关于英联邦内部优惠关税的《渥太华协定》,无法统一各自治领、殖民地的意见,理应废除。
安毅不动声色,静观其变。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激烈反对做任何让步以迁就英国的观点,但亲英的霍普金斯则主张罗斯福接受英国人的意见,他的理由是三国联合宣言应该是取得三国首脑的一致,而不能只顾美国的利益。罗斯福左思右想,又单独与丘吉尔进行沟通,最后决定删除“不受歧视”这几个字,加上“适当地照顾它们现有的义务”这一保留意见。
五月三日,三国首脑终于就宣言全文取得一致意见。次日上午九点,罗斯福、丘吉尔和安毅一起亮相,对出席媒体见面会的记者宣布除了讨论战时物资供应问题以及为了对付轴心国的侵略而准备采取的战略外,三国同意发表下列联合宣言: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斯福、南华共和国主席安毅和代表联合王国国王陛下政府的首相丘吉尔先生举行会谈,认为应该公布某些为三方接受的原则,作为三国今后制定国策的共同原则,并据此希望世界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
第一,美、华、英三国充分尊重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意愿,不谋求非正义的领土扩张;
第二,三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族自由表达愿望的领土变更;
第三,三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第四,三国在适当照顾自身现有义务的条件下,力求使一切国家,无论大国小国,战胜国或战败国,在平等的条件下,为其经济繁荣所必须,在全世界进行贸易和获得原料;
第五,三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自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
第六,在最终摧毁法西斯暴政后,三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国家的人民得以在自己的国境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终身过无所畏惧、不虞匮乏的生活;
第七,这样的一种和平,应当使所有的人能够不受阻碍地航行在公共海洋上;
第八,三国认为,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精神上的以及实际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有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武器,在自己的国境以外继续进行侵略威胁或者可能进行侵略威胁,那就不能保持未来的和平。
有鉴于此,三国首脑一致认为,在尚未建立更为广泛而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必须解除这类国家的武装,三国也将赞助和提倡其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减轻沉重的军备负担。
在随后进行的讨论三国进行战争合作方面,内容涉及到了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支援、派遣远征军进入大洋彼岸的非洲作战以及南华、美国在太平洋协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等内容。
由于安毅坚持南华暂时不对德国宣战,因此美国和英国单独进行商谈,商议两国的军事协调问题。
随着这一宣言迅速被各国媒体渲染为同盟国的指导性纲领,并将其简称为《三国宪章》,宣言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当前及战争结束后民主政治的一般性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
第一八一四章谁是渔夫?
《三国宪章》只是提交了由美、英、华主导的大的政治框架,具体的军事布局却非短期能够得到结果。
丘吉尔就住在白宫里,可以随时随地与罗斯福进行交流,这就有效地解决了美、英两国可能存在的分歧,便于两国求同存异,在国际事务上取得一致。
不同于安毅就带着吴庭艳及赵东全一文一武两位大员,丘吉尔身边可谓阵容鼎盛——英国海、陆、空三军的参谋长,供应大臣比弗布鲁克勋爵,以及许多助手、秘书和属员。这些人很快和美国方面对等的人员共同进行协商,使得英、美的战略家能够亲密无间地交换意见,而这种默契,是身为第三国的南华无法享受到的。
美英两国的参谋长们共举行了十二次会议,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特别想从会议上取得一样东西,那就是就战场上统一指挥的原则达成一项协议,这意味着必须解决不同军种之间统一指挥的问题,也意味着必须解决不同国家的军队统一指挥的问题。
要知道,目前澳大利亚、中东和北非、中国的山东和华北等地,都存在多个国家的军队在一起并肩战斗的情况,究竟谁指挥谁,得拿出一个章程。另外,即便是美国的陆海军之间,也存在领导权的问题。
虽然美国海军对统一指挥原则存在怀疑心理,但是提不出任何有力的反对理由,因此对于马歇尔提交的议案,勉强予以同意。
关于总体战略,马歇尔将军赞成先欧后亚,即先击败德国,再着手解决日本。
制定这一战略的原因,是美国海军暂时无法取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而在大西洋,美、英两国携手后,即便是日本与意大利、德国海军携手,也只能退避三舍,使得陆军可以方便地得到补给。
不过,这一战略,即便是美国陆军内部,也不是统一的。
目前日本已经占领了美国的国土——夏威夷群岛,而且随时都可以威胁到美国的本土安全。同时,南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正陷入苦战中,若是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军队会被调到非洲和欧洲,参与对德国作战,可用于澳大利亚的兵力和物资,将迅速减少。一旦澳大利亚有个什么不测,新西兰也必然不保,到时候美国的整个太平洋战略即陷入全面被动。
但是,必须看到,推行先欧后亚的政策,会使得陆军在争夺相对有限的人力物力的时候,比起海军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于是大多数陆军将领沟通后,都默认了这个战略。
海军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