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第10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毅上台。以维护精英阶级统治、崇尚资本主义民主的政学系,将永无出头之日。
反反复复权衡之后,蒋介石终于下定了决心,不止在军事上对安毅集团继续进行压制,还要从经济上对安毅及其集团展开全方位的压制和离间。
这一次,蒋介石没有挥舞金钱这根大棒,安毅集团及其同盟者个个都是身家千万的富有者,区区十万百万根本无法撼动,唯有站在合法统治者高度,以政府乃至国家利益的名义,实施强制性的打击政策,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慎重的蒋介石在系列计划正式实施之前,并没有任何的声张,甚至没有让军队中任何一个将帅知晓,因为安毅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宽厚慷慨的做派,使得他在军队高层特别是黄埔一系中拥有众多的朋友,得罪的只属于极少数,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得罪,让政敌和对手都无法公开对其诋毁。
再一个,蒋介石用非常低调而且非常自然从容的方式,逐一展开对安毅集团的打击,很重要一个原因是:
在现阶段这个非常敏感、到处都存在叛乱隐患的时期,他仍然无法公开触怒获得无数民望、立下赫赫战功的安毅,不得不选择一种较为低调的方式,还要把系列措施实施之后的影响降到最低点,既让安毅有苦难言,又对安毅的经济合作者起到敲山震虎、促其幡然醒悟的作用。
蒋介石的决心已下,剩下的事情就自然由杨永泰来代劳了,早有准备的杨永泰。依据下列一连串关乎党国安危、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件,高效地制定出系列组合式对策。
六月十五日,在川北地区被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红军打得节节败退损失大半的田颂尧、杨森,终于放下伤痕累累的面子,通电呼吁中央政府和蒋委员长迅速援助,红军不但把田颂尧打到嘉陵江对岸,把杨森打得丢盔卸甲,还占领了广元、南江、通江、万源等六个县大部分地区,红军兵力迅速增长到三万八千余人,并向全中国通电宣布,成立川陕边区苏维埃红色政权,并乘胜向刘湘占据的巴中、达州一线步步紧逼,把正在调集联军准备在洪水退去之后与叔叔刘文辉决战的刘湘吓得面无人色,也跟随田颂尧、杨森,向蒋介石致电诉苦,要求尽快给予兵力和物资上的援助。
六月十七日,两广军阀陈济棠、李宗仁、归隐香港的胡汉民、雄踞福建的蒋光鼎先后通电全国,质问财政部长宋子文在访问美国期间,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五千万美元“棉麦借款”的合法性,强烈要求中央政府作出合理解释,并公布借款协议内容,还要求公布中日塘沽协定全部内容。
紧接着,深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左翼报纸和社会团体发起了席卷长江南北的大规模声讨。抨击南京政府和各省各级政府的强征暴敛,贪污腐化,揭露大军阀、大买办与帝国主义狼狈为奸,偷税逃税倒卖属于全中国人民的矿产资源,并助纣为虐,大量进口日货,冲击民族工业,对中国人民展开疯狂掠夺。一时间,各种舆论尘嚣四起,各种谣言沸沸扬扬,使得已经被内外战争弄得焦头烂额的蒋介石政府威信大损。不得不纷纷跳出来解释和回应。
六月十八日,与共产党保持友好关系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在上海被暗杀,瞬间将席卷长江沿岸的论战推向高潮,形成全国性的信任危机和大论战,女作家丁玲在沪被捕承蒙杨杏佛营救、与丁案有关之马绍武突然遇刺等事件,再次被翻了出来,一场足以动摇国民党信用的政治危机就此爆发。
六月二十二日,长江洪水淹没了湖口以东的下游沿岸十余县镇,唯有提前做好防洪准备的九江、湖口损失轻微,正在沿江视察防汛工作的蒋介石再次成为左翼舆论抨击的对象,这一次很奇怪,刚刚骂完大军阀大资本家安毅的左翼联盟,竟然突然赞扬安毅在长江上游防洪救灾中作出的贡献,还把安毅在洪水发起的初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反复提出的忠告再次搬了出来,以映证蒋介石的无能和不顾人民的死活,只热衷于屠杀人民的内战。
六月二十四日,全国报纸均刊登一条重要新闻:英国公使蓝蒲生前往重庆视察英国领事馆的工作情况后,经交涉获得川湘滇黔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安毅的邀请,从本日起对川南叙府、泸州进行为期两天的参观访问,并看望在川南各地工作的三百余名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及宗教界人士。
消息一经公布,安毅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也引起了欧美各国的强烈关注。
左翼联盟再一次转变斗争方向,安毅这个大军阀大资本家突然又多了“崇洋媚外”、“里通外国”、“勾结帝国主义倒卖人民财富”等等大帽子。
杨永泰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等的就是这个切入点。
六月二十五日,江南长江航运公司的四艘满载出口物资的三千吨货船,因偷税逃税罪,在江阴水域被国家海关和财政部税警总团一个营查扣。
消息经《民国日报》和政学系控制的《大公报》迅速而显著的报导,立刻引发全中国舆论的强烈反响,左翼联盟的喉舌们立刻大加渲染,竟然没发现这回自己的讨伐口吻,与国民党中央难得地保持了一致。
~~~~~~~~~~~~~
正文 第八九七章 破茧振翅图霸业(八)
第八九七章 破茧振翅图霸业(八)
经过数百年来的一次次内乱和地方势力之间的相互征伐。古老的叙府城已经没有多少城墙留下,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川南这片积弱多年的土地再也没有了唐汉和宋明时期的兴盛,暴雨冲刷后垮塌的城墙无人修葺,最终大部分石条和城砖变成了大户人家的宅基和平民百姓的墙壁。
唯独在顺城街口濒临岷江的沿岸,还保留着一段长达八百余米的明代城墙,用硕大石条砌起的巍峨城墙中间有个圆拱形的宽阔城门,城门上庄重大气的重檐式门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巍然屹立,灰瓦红柱,雕梁画栋,精美中透出丝丝古朴与典雅,斑驳中蕴含几许厚重与沧桑。
朝阳将门楼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正值中年的英国公使蓝蒲生身穿整齐得体的深色亚麻西服,与站在他身旁脸带亲切笑容的安毅一起,时而遥望岷江北岸登高山上的宋代城楼与高耸的衙门,时而俯瞰滔滔奔流的岷江在下游不远处与金沙江汇聚的壮观景色,相互间低声交谈,相处甚欢,没有半点初次相处的拘束和做作。
“亲爱的将军,万里长江就是从这个三江汇流之处滚滚东去。直通大海的吧,能否把这个地方看成是长江文明的开端呢?”
蓝蒲生是个典型的英国绅士,说话彬彬有礼,抑扬顿挫,时不时夹杂的古典式优美词汇,让英语水平已经迅速提高的安毅听得颇为吃力。
周边的四名英国随员非常感兴趣地望着安毅,他们跟随蓝蒲生几乎走遍了中国的主要省份和各大城市,见过一个个满嘴“之乎者也”的鸿儒,会晤过称霸一方豪气干云的军阀及豪杰,几乎无一例外都需要费力地翻译对方才能听得懂,那些官员或将军们回答起来不是摇头晃脑,哼出几句不知所谓的千古名篇,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就是极为粗鲁地自贬自艾,认定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连月亮也比中国的圆,根本就不把自己身边那凝聚着悠久历史岁月的一切当成回事。
眼前的安毅却截然不同,从昨天下午于泸州见面开始,安毅熟练的英语和得体的谈吐,让所有的英国人第一时间便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尤其是身穿深色西裤、亚麻衬衣的安毅显得风度翩翩玉树临风,让这些英国人一时间无法将他高挑的身材和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与沙场上那个杀伐果断、素以强硬铁血著称的少壮派将军联系在一起。再经过一下午的参观、简朴热情的招待晚宴和晚上的深入会谈,英国人无不对知识渊博、眼界开阔的年轻将军肃然起敬,只是,至今为止,还从未听到过这位将军说出一句带有诗情画意的轻松语言。
安毅的目光从翻滚汹涌的江面上收了回来。看到客人们都望着自己,微微一笑,客气地回答:
“公使先生,万里长江需要从源头算起,发源地在西面千里之外的高原上,那个地方叫做三江源。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文明的发展历史都是以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江河中下游地区为主,在这方面,长江文明晚于黄河文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略低于黄河文明。不过,我们如今所在的这个古老城市,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已经设置县级政府,从古老的汉朝开始得到高速发展,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华文明就是从这里传播到印度洋,传到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同时,这个被称之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叙府,也是个温和宽厚、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就像本地勤劳善良的人民一样。总是有一种乐观开放、善于学习的精神……先生请看,北岸高山上的白塔,已经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再看看我们东面正在建设的城市,那两座高耸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标志性的漂亮建筑,不正是各种文明和谐共处、相互发展的证明吗?”
蓝蒲生随着安毅所指的方向看去,不住点头,众随员也满脸笑容,显然是很好地领会了安毅话中饱含的众多意思。
一起陪同参观访问的杨斌和祁老先生听不懂英语,但也能从客人的神色中,看到安毅的回答获得了赞同。
蓝蒲生随手梳理了一下被强劲的江风吹乱的头发,指着东面沿江五百米一直到三江口客运码头正在施工的工地,好奇地问道:
“将军,这个紧张施工的地方,将来会是什么?”
安毅笑了笑,如实回答:“这里一直到江口,原来是一片凹凸不平、满是肮脏水潭和动物粪便的牲畜交易场,每到下雨天便一片泥泞,高温天气下空气却变得非常糟糕,已经严重影响到市民的身体健康,是个很容易滋生病菌的地方。
“去年下半年,我向人民议会上呈提案,建议由政府下属的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