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内心机谋深不可测,他要想算计我,不会太费劲。我不是不想投降,也不是不敢投降,而是怕投降后刘秀跟我算旧账。投降了也是被砍,不投降大不了战死,还落下个爷们儿的形象。
朱鲔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岑彭只好回营,把情况如实向刘秀作了汇报。
刘秀听了汇报,立即表态:“我们做大事,不能计较小恩怨。现在朱鲔如果投降,仍然可以保留官爵,怎么会杀他?滔滔黄河水在此作证,我决不食言。”
岑彭得到刘秀的答复和保证,连忙又去找朱鲔,哥俩儿接着谈。仍然是一个在城头上,一个在城墙下。
岑彭把刘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朱鲔。
朱鲔真正动了心,但还怕不保险。我老朱出来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见惯了尔虞我诈和笑里藏刀。特别在这乱世,忽悠死人一般是不偿命的,我还是留心点好!
于是,他就安排人从城上垂下一根绳索,对城墙下自己的老部下说:“你说的要是真的,就拉着绳索上来吧。”
岑彭毫不犹豫,拉起绳子就要往上爬。
朱鲔见老部下确有诚意,立即答应投降。
按照跟岑彭商定的方案,五天之后,朱鲔率亲随乘轻骑来到城外岑彭的军营。
出发前,为了防止万一,朱鲔对手下将领作了周密部署:大家一定要坚守等待,我先去探探路,如果我回不来了,大家就率领大部队去轩辕(今河南巩义西南),投奔郾王尹尊。
朱鲔此行多少有点悲壮。
岑彭在自己的军营里设宴款待了朱鲔一行。毕竟同事一场,虽然不久前打得头破血流,但现在大家很快又是兄弟了。
人生悲欢离合,实在如戏剧一般。
接下来,朱鲔让人把自己捆上,在岑彭引导下,前往河阳拜见刘秀。
在河阳,刘秀热情接见了朱鲔,亲自解开他身上的绳索,又对他好言劝慰一番。同时,刘秀安排岑彭,连夜护送朱鲔回洛阳城。
次日晨,朱鲔率领全部将士出城,正式投降。
刘秀也没有食言,立即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这样,洛阳问题和平解决。
刘秀一直没有毁弃自己对朱鲔的承诺,后来还把他调任少府,专门主管朝廷的后勤供应,也是位列九卿的高级干部,而且爵位世代相传。
第二十章 打赤眉是个辛苦活儿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最会用人的皇帝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劫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他放兵抢掠横行,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
杜诗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一年连续三次提拔他,直到任命他为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一个能让刘秀在一年内连续提拔三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的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广谈话。
杜诗向萧广重申皇帝的指示,要求萧广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的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予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棨、戟是斧、钺一样的长柄兵器,当时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份的。
刘秀赐杜诗这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诗的工作给予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诗继续严格执法,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百姓给予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一般来说,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后两件事可以说是软件建设,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纲领。
后人曾经评价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量才使用,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像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谶纬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倍受非议。
先来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很低调,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为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是有一定的能力和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