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范儿-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胫而走。
五为“候博士”。胡适于1917年4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的博士论文。5月22日,进行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口试,其实未得正式的博士证书。回国后胡适博士的名声在外,就这样胡适博士的荣名提前用了十年。哥大于1927年才正式补发博士学位证书。在1939—1941年胡适任美国大使期间,穿梭如织地来往于外交礼节和公共场所。据说外国人对胡适的名字发音难于确切,就被喊作“候博士”、“候大使”了。胡适自己也大大方方地默认和答应,于是又有一个“候博士”的绰号。
现代版“三从四德”之首倡者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大他一岁的乡下姑娘江冬秀订婚。之后,胡适赴美学习,前后14年不曾见面,直到1917年,学成归国方才回家乡完婚。婚后,胡适回到北京大学教书,江冬秀在家照顾母亲,直到隔年夫妻才团圆。自此以后,江冬秀总是伴随着胡适,胡适亦对她不离不弃,以致友人曾戏言:“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夫人亦随之。”这对学识和个性天差地别的夫妻,从吵吵闹闹到认命厮守,有趣的故事实在不少。
江冬秀出身于安徽绩溪邻县旌德江村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和哥哥江泽生都是“瘾君子”。她的母亲吕贤音出身(旌德)庙首官宦世家,其祖父吕朝瑞是一科一甲探花,其父(江冬秀的外公)吕佩芬,进士出身,任翰林院编修,光绪末年,曾筹划安徽铁路有限公司。江冬秀的外公本家吕凤岐、吕碧城父女文才名传一时,尤其是碧城女士一代巾帼,是秋瑾好友、女权运动先驱、慈善家……传统的世家名门、杰出人物的熏陶,使自幼就缠了小脚的江冬秀在待人处世作风上倒是恢弘大度,不乏大家风范。
胡适与江冬秀联姻,纯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封建包办婚姻。在胡适13岁那年,胡母冯顺弟与江母吕贤音一次乡间庙会上认识了,各自说起了自己即将成年的孩子,然后由塾师说媒,再由算命先生神乎其神地推算“八字”,然后到灶神爷前求签,一桩旧式婚姻就这么给定了下来。
胡适聪明活泼,相貌端正。江冬秀相貌平平,短腿,小脚,眼有翳子。但江家经济上比胡家优越。
订婚后的一个月,胡适走出皖南大山,到上海求学,继而留学美国,一直到14年后,也就是1917年12月30日结婚的时候,才与未婚妻第一次谋面。
14个春花秋月轮回,是何等漫长!在胡适去美国读书期间,江冬秀每年不定时到上庄村去伴婆婆,像童养媳似的,早上起得很早,在天井里扫地。一位亲戚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要自己扫地。她眼泪掉下来了,说:“这里全家大小都做事,我怎么好意思不做事?”后来江家知道了,买了个丫头送来,但冯氏仍要她做事。1911年5月21日,胡适留美的第二年,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给江冬秀写了第一封信。
冬秀贤姊如见:
此吾第一次寄姊书也。屡得吾母书,俱言姊时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闻之深感令堂及姊之盛意,出门游子可以无内顾之忧矣……前曾于吾母处得见姊所作字,字迹亦娟好可喜。惟似不甚能达意,想是不多读书之过。姊现尚有工夫读书否?甚愿有工夫时能温习旧日所读之书。如来吾家时,可取聪侄所读之书温习一二。如有不能明白之处,即令侄辈为一讲解。虽不能有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令荒疏也……
之后,胡适还好几次给他的未婚妻写信,写得文质彬彬,温存体贴,并且循循善诱地要求她“读书”与“放足”。
远在美国的胡适一度坠入与韦莲司的精神之恋网。消息离奇地传到深山小村上庄,说什么胡适与洋女子结婚,生了小孩……冯氏赶紧去信询问。胡适十分认真地给母亲写了封长信表明:“儿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他在美国毕业前夕,将毕业照直接寄给了江冬秀,以表心迹。
梁实秋曾说:“‘五四’以来,社会上有很多知名人士视糟糠如敝屣,而胡适先生没有走上这条路。”
45年夫妻生活在动荡的岁月里,是一个漫长但也是一个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人性磨合过程。江冬秀给胡适的“见面礼”便是对“西湖烟霞洞事件”的反击。结婚泯灭不了胡适的本性。胡适年方而立,风度翩翩,是一颗多情的种子。1923年,胡适与在杭州师范读书的同乡、当年婚礼上的伴娘曹诚英,在西湖烟霞洞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恋情话剧,随着时光的流逝,此事被新月诗人徐志摩(在北大讲学,住在胡适家)讲出去了。当年跟在胡适身边养病的侄儿思聪也一不小心露了口。
这时的主妇江冬秀已经老练了,得知这个“飞来横祸”,她不号啕大哭,也不作河东狮吼,只见她操起一把菜刀,一手搂住只有2岁的小儿子思杜,一手拖住大儿子祖望,顷间将刀勒向自己的脖子,对胡适声泪俱下叫道:“你好!你好!你要那个狐狸精,要和我离婚!好!好!我先杀掉你两个儿子!再杀我自己!我们娘儿仨都死在你面前……”
这恐怖凌厉的场面把胡适镇住了,他既不敢开口提半个“离”字,也不敢同曹家妹子公开来往,安心与江冬秀琴瑟相调过日子。
有时江冬秀发脾气,嗓门高了,要面子的胡适就躲进卫生间,借漱口故意把牙刷搁进口杯里,将声音弄得很响,以作“掩耳”。
其实胡适的脾气是最好不过的,除了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忍耐”之外,还大肚量地为他人着想,何况是自己的太太,“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衍生他的家庭哲学“三从四德(得)”。
“三从”者,一谓“太太出门要跟从”;二谓“太太命令要服从”;三谓“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四德(得)”者,一曰“太太化妆要等得”;二曰“太太生日要记得”;三曰“太太打骂要忍得”;四曰“太太花钱要舍得”。
胡适的怕老婆并非猥琐、可怜,而是富有情味、颇有乐趣的。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付诸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收集“怕老婆的故事”。胡适自己说过,在他赴美做大使任上,有位记者来采访他,说他是个“收藏家”,一是收藏“洋火盒”(火花),二是收藏荣誉学位(名誉博士),云云。其实他真正的收藏,是全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这个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很有用,的确可以说是他极丰富的收藏。在收藏中,胡适还悟出了一点儿道理——“在这个(怕老婆的故事)收集中,我有一个发现,在全世界国家里……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反之,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的或者极权的国家。”
胡适收藏“怕老婆的故事”同时,还收藏“PTT”(“怕太太”)铜币。此举缘起一位朋友从巴黎寄给他十几枚法国钱币,币面铭有“PTT”字样,胡适一下联想起“怕太太”三个字的拼音首字母,于是就发起成立“PTT”协会,会员证章就是这枚“PTT”钱币。胡适晚年还在热衷此事。1961年,他的朋友李先生在巴黎收集到了十几枚“PTT”币,托叶先生带给在台北的胡适。胡适同时买了六七本意大利怕老婆的故事书,连同“PTT”币交董显光转给华盛顿“PTT”俱乐部会长。他给他的秘书胡颂平还讲了抗倭名将戚继光怕老婆的故事。
江冬秀真是那么个“悍妇”吗?非也。抗战之初江冬秀还不到50岁,五短身材,体形发福,讲话一口京腔,穿着朴素,看上去总是很整洁,脸上常常带着慈祥的笑容,又很讲礼貌,雍容大方,有点贵妇人的气派。
旁人都爱议论的,是江冬秀那双小脚。她的小脚只是肥了一点,小脚上总是穿一双有后跟底的很小号的皮鞋——穿那种皮鞋,鞋头要塞一些棉花才合脚。在20世纪30年代,缠小脚的老太太还很普遍,流行的是穿平底绣花鞋。大概穿皮鞋她才觉得有点时髦。
胡适手指上有枚“止酒”戒,那是在他40岁生日时,他太太专门定制,给他戴上去的。因为胡适患有心脏病,江冬秀苦心孤诣想出了这一招。
江冬秀文化不高,老写白(别)字。不写白字,不是满口熟练的京片儿,那就不是江冬秀了。这里有一封这位“大名垂宇宙”的博士太太1938年12月8日,从上海写给在美国大使任上丈夫的一封家书(白字或病句括号内做了更正):
xing(骍):
今早报上说你因身体不适,进某医院疗养,我看(了后)吓我一大跳!盼望不是大病。但是你要(是)没有几分病,不会住医院,是(使)我很不放心。盼望老天爷开眼,就(让)病好了罢。是不是牙痛病见(现)痛凶了?我只有靠天福保佑你,祝你康健。我实在不能回想(忆)了。你(以前生)一两次的病,大半我都在(你)身边多(“多”字应删去)。回(否)则在国内,信电都方便,现在心想打(发)个电报都不敢(能)。可怜到我们这个地步,做人太难过了。
开门见山,直白自己的感情,女性特有的爱怨五味俱下,比起那个时代套用典故,文绉绉的尺牍,不知高明多少了。怪不得胡适曾说:“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纸。全无紧要话,颇使我欢喜。”就在这封慰问信中,江冬秀还老实不客气地直奔另一个主题:“你的脾气好胜,我一晚不睡觉,望你平身(心)气和,修养修养罢。你的师姐师妹要把我们全全(全家)送掉,也是前世遭击(造孽),现世出这一班宝贝。想开点罢!干(甘、安)心完了。”
江冬秀丝毫没有忘记当年胡适康奈尔大学时期的“师姐”韦莲司、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师妹”莎菲以及曹诚英“这一班宝贝”。接着笔调又一转,回归正题,江冬秀始终主张胡适教书做学问,反对胡适出去做官,她直白道:“你现在好比他们叫你进虎口,就要说假话,他们就爱这一套。你在大会上说老实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