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没有硝烟的战场 >

第4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第4章

小说: 没有硝烟的战场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特和一切反革命分子的侵扰!”
又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
秦梅带头呼起了口号:
“誓死保卫劳改队!”
“坚决打退一切敌人的猖狂进攻!”
“东北解放区万岁!”
“人民监狱万岁!”
13
牛剑起了一个大早,他见那山崖上光秃秃的白杨树仍在寒风中摇曳,心想,这白杨树还真的朴实无华,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大地减去了几分贫寒和寂寞,增添了几分生动和美丽。
秦梅吃完早餐,正在宿舍看书,室内的梅花开得很香。
秦梅应算是劳改队的女秀才了,她现在是哈尔滨监狱任命的松花江劳改队机要秘书、电报员兼内勤干事,每天除了日常工作,还和男同志一样三班倒着值班。她看见牛剑走了过来,很远就主动给他打招呼。
“牛班长!……哦,不对,今天是星期天,应该称你为干弟弟!”秦梅俏皮地笑着说,“你今天怎么舍得到我这里走走?”
“干姐姐,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不会忘记我们击掌的誓言吧!”牛剑也笑着说。
“岂敢!快来坐!”秦梅忙给牛剑让座,并关切地问:“你的病好了吗?”
“好多了,谢谢你的照看!”牛剑想起自己在病重期间,秦梅一直守侯在他身边,甚是感激。
秦梅莞尔一笑:“谁叫我是你的干姐姐呢!”
牛剑一进屋就闻到了一阵香气,见是那盆栽的梅花香。
“这梅花香还真好闻,从哪里散发出来的?”牛剑赞赏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秦梅随口吟出一句诗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说得好!”牛剑一边念着,一边思索。他见那梅花株高约1。5尺,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呈圆卵形,叶缘有细齿。
“秦梅姐,你这梅花是什么品种?”
“应算是野梅吧!”
“野梅?我怎么没听说过!”
“你这叫做官——僚——主——义!”秦梅笑了笑,一字一句地说。
牛剑被秦梅说得有些窘迫:“我什么时候犯了官僚主义了?”
秦梅又是动人地一笑:“我说了,你可别生气!”
“好!”牛剑爽快道,“不需要击掌了吧?”
“算了!”
“那请讲!”
秦梅看了一眼牛剑,抿嘴微笑了一下:“你不是说你是四川人吗?”
“对呀!怎么哪?”
“在四川、湖北、广西的高海拔地区就有广泛地野梅生长!”
“哦,原来如此!……你为什么这样喜欢梅花?”
“因为梅花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饶,奋勇当先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啊,那种品质可以说是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的全部;同时还有另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
“我妈说我的祖籍是四川人,四川人都喜欢梅花啊!”
“四川人喜欢梅花,是不是因为梅花的原产地是在中国西南?”
“也许吧!四川的成都,自古就以梅花著称,宋代诗人陆游写有《咏梅花》专门歌颂成都的梅花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哦,原来是这样!”牛剑不得不惊叹秦梅的博学,“那你怎么把梅花放置在屋内?”
秦梅又是妩媚地一笑,指着窗外的白杨树道:“白杨树在北方是一种极为普通、平民化的树,从黑、吉、辽,蒙到冀、豫、陕、川、康的山坡上无处不有,但许多人恐怕都不知道白杨树其最主要的分布还是西南的云南最多。”
“我真是孤陋寡闻!”牛剑在这位北平大学国文系毕业的干姐姐面前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知识上的贫乏。
“所以一般人只知道梅花不畏寒,但决大多数都不知道梅花是喜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喜阳略耐阴,而且土质以轻壤和沙壤且富含有腐殖质最佳……”
未等秦梅说完,牛剑明白了秦梅话中的深刻含义,插话道:“我知道了,秦梅姐!你是想好好地保护这棵梅花的幼苗,根据他它生长发育的固有特征,意在将其培养成为一棵举世无双的冰清玉洁,纯贞高雅的长寿树,就像我们为了新中国将来建设世界级领先的文明监狱,我们今天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松花江劳改队这新生的婴儿一样!”
“对!敌人想把我们的劳改队像新生婴儿一样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能答应吗?决不能!那怎么办?那就只有像张铭队长所说一样,哪怕在千年万年后,即使我们的后代不能理解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但为了新中国的监狱劳改事业,我们今天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说得对啊!我早有这种想法,但不知该用怎样的词语来表达!”牛剑诚实地说道。
“你今天这样早就来我这里,一定找我有什么事吧!”秦梅笑着转移了话题。
“你说呢?”牛剑反问。
秦梅想了想,抿嘴一笑:“你不会是为了击掌之事反悔吧?”
“不是!我正是为履行那击掌的诺言而来的!”牛剑憨厚地说。
“那请说吧!姑且让我做一回你的老师!”秦梅笑言。
“那谢谢了!”
牛剑本是好学之人,于是他虚心地向秦梅请教了一些写作上的问题,秦梅也很谦虚地给他讲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写作的基本常识。
牛剑看见秦梅放在桌上的她刚才看的那本书道:“秦梅姐,你刚才看的什么书哇?”
“《乐府诗》中的汉民歌《巫山高》。”
“乐府诗是一种诗吗?”
“也可这样说吧!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专门负责采集各地民间诗歌乐曲。后来把这类民歌或文人的模拟作品叫做乐府或乐府诗。”
“你能给我讲讲这首《巫山高》吗?”
“好!你看读诗应这样读!”于是秦梅按照乐府诗的节奏读起了《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泪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懂!”
秦梅说:“《诗经》可说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则是周以后的《诗经》。这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一、二句写巫山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绵亘悠远。三、四句写下临淮水,深不可测,难以逾越。‘我欲东归’四句抒写面对高山大河激情呼喊,长期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和归乡渴望倾泄而出。最后四句直抒胸臆,写思归不得的惆怅。诗的结构完全按照诗人情绪的起伏发展去安排,像东流的水自然奔流。诗中长短句参差错落,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均有,给人一种抑郁悲壮之感。”
“这诗还真行,短短的几句就表达了这样多的意思。”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她说完,突然问牛剑:“兄弟,你想家吗?”
“你呢?”牛剑反问。
“我很想家!”秦梅毫不掩饰地说。
“你家中还有什么人?”
“听我父母说我祖籍在四川南充,家住在辽宁的抚顺,父母都是做皮货生意的。家有一个哥哥3岁时在成都丢失了。”
“丢失了?怎么丢失的?”
“我妈说,当时他们在成都做生意,遇到日本鬼子轰炸成都,哥哥被跑散了,不知到他现在是否还活在人间!”
“哎——”牛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你怎么哪?”秦梅发现牛剑突然变得伤感起来。
“当年我父母逃荒到成都,恰生下我二姐,我父母因无力供养,就把二姐丢弃在大街上,后被一个生意人抱走了。”
“现在有下落吗?”
牛剑只是摇摇头。
“总有一天会找到的!”秦梅善解人意地安慰到。
“我母亲认识那抱走我二姐的生意人,她说那人是一个好人,那人一定会好好地待我二姐的!”
“但愿如此吧,世界上毕竟好人比坏人多!”
从秦梅那里出来,牛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一片大雪从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枝间飘落在秦梅借给他的书上,他见那雪花久久不能消融,突然间想到了一月的南充老家。他心里暗道:“不知家乡现在是否开始下雪否?”——因为在牛剑小时的记忆之中,好象一月的南充老家有时会下一些似粉、似沙的雪,撒在丘陵的黄壤间,落在低矮的茅屋上,这时他就与儿时的伙伴在似粉、似沙的雪地上嬉笑和玩耍……
14
邢壕将35名后勤组的罪犯包括养牛场的5名罪犯一起从监舍里提押了出来。走过六七里的山路,来到开垦的荒地和养牛场。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稍息!”
罪犯到达工地后,邢壕对带出的40名罪犯重新整队集合。
“报数!”邢壕下令。
“一、二、三、四……四十!”罪犯开始报数。
“稍息!”站在集合好的罪犯队列前,邢壕指着几棵椴树道:“今天劳动现场的临时警戒线就是不能超过以东、南、西、北的四棵椴树,为了便于看清楚,每一棵椴树下各站一个罪犯监督岗。听清楚没有?”
“听清楚了!”
“开始劳动吧!”
“是!”
罪犯漆淹拿着铁锹跟随着其余罪犯走向劳动工地。他一边假装使劲用铁锹铲开积雪,一边注视着那四棵椴树下的四个罪犯监督岗。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漆淹发现每天出工的人数在30~40人左右,由一个干部带领,最多时有两个干部,但有时劳改队的张铭、李小东、牛剑三位领导时不时地会来劳动现场检查工作。尤其是那个年龄最小的牛剑班长,每次来对监管、警戒线方面的事情过问得最详细。漆淹还发现每天带他们出来的带班干部先在荒地上安排完工作后还要到养牛场去安排工作,在养牛场大约要耽误一个多小时。
干部每天就是那样不断地在开垦地和养牛场来回巡逻走动。漆淹想,要想脱逃,必须打干部巡逻的时间差,但最讨厌的是干部身上都配备有驳壳手枪,附有两个弹夹的子弹,同时干部指定的四个罪犯监督岗也随时把每一个罪犯的行动死死地监视着。
漆淹抬头远望,只见那重重叠叠的山峦如松花江中的波涛,起伏不定。山峦上那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白雪已把它们覆盖,只有极少的翠色还露在白雪之外。他想,在这大雪天是最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