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 >

第129章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第129章

小说: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早,天公不作美,浓雾笼罩在群山上,能见度不足二十米,望远镜里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几个人很郁闷,千辛万苦的到了这里,什么情况也摸不到,在敌人境内,每多待一分钟都会增加一分危险。中午时分,大雾依然没有散去,群山里却传出隆隆的炮声,观察员马上趴在望远镜前试图发现点什么,哪怕看到点火炮发射的火光也好啊,很快他沮丧的回到暗堡里,“发现点什么吗?”听到炮声,大家都坐了起来,做好了准备。

“没有!”观察员无奈地摇摇头说,大家又失望地歪在地上,没人说话了。

张鹏听了一会儿,起身说:“看来也不是一无所获,你们听炮声离我们的距离不会太远,火炮出膛的声音肯定是大口径火炮,看来我们出发前判断的敌人火炮阵地位置基本正确。”

“排长,你怎么能听出火炮的口径大小?”李刚坐正了好奇地问。

“在战场上学的,等你挨过炮弹炸,你就弄明白了,什么口径的火炮,什么炮向你射击了!”张鹏拍了下他的脑袋笑着说。

“排长,你的经验,敢情都是让炮弹炸出来的呗!”

“当然了,我们去年在越南,挨了好几次炮击,大的小的雨点似的往下砸,开始根本分不清是什么炮打的,听到炮响就往洞里钻,时间长了,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炮了,哪些炮弹是路过的,哪些炮弹是串门的了!”张鹏笑着跟大家说。

“哈哈!”张鹏风趣的话惹得战士们一阵大笑,气氛活跃起来。

“你们听,这是155榴弹炮在发射,像不像在敲鼓,雄壮威猛,我们这里都能感到震动,说明炮阵地离我们不会超过两千米,再听炮弹飞行发出的啸音,那是在高速飞行,落点离我们远了,这样你就可以安心睡觉了,不过,现在不行,我们要找到它们的发射阵地。”张鹏边听外边传来的阵阵炮声边说。

“你们听听,是几个炮群在射击?”张鹏问战士们。

“好像是两个,嗯?不,是三个!”刘洪文抢先回答。

“是两个,不是三个!”李刚又说。

……

正当大家争论的时候,炮声突然停止了,“敌人转移阵地了!”一个战士说,张鹏看看表,这次炮击只持续了不到十分钟,从声音上判断应该是三个炮群同时射击。敌人今天应该不会在同一地点射击了,他们也担心会被我军侦测出来,采用的是拉着重炮打游击的战术,打一枪换了地方,让你弄不清他们到底在哪里。

一连两天大雾迷漫,侦察分队无法观察到敌人的炮阵地,但从炮声可以基本判断出这是一个重炮营,三个炮连有时候同时出击,有时单独出击,不断的向我国炮击,他们虽然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但是可以判断出他们从未立刻五公里的范围内,大家把两天得到的情报分析了一番,认为这里可能是这个重炮营的基地,并且设有多个预设阵地,完成炮击后,迅速撤回基地,隐蔽待机。

第三天,大雾终于散尽,太阳露出了笑脸,张鹏重新对观测所进行伪装后,马上投入了观察工作。观测所前方是一片纵深十几公里的开阔地,散布着几个小村庄,在四十倍的望远镜头里,下边的情况一览无余,甚至可以分清农田里劳作的人是男还是女。两个炮兵侦察员把前方分成数个区域,然后测出坐标,把数据标注在地图上,到时只要把距离,高度,坐标告诉给指挥部就可以了。接下来就是要把下边的土丘,树木、草丛、人群……等等各种景物记下来,一旦有什么变化,都要仔细分析研究。

“队长,那里有几个土丘很值得怀疑,好像是几门炮!”一个战士向张鹏报告说。

张鹏立刻换下那个战士,扑到望远镜前,向战士指示的目标看去,那里有几堆新土,上边是长的草,还是披的伪装物看不太清,从土堆分布的情况看很像一个连炮兵发射阵地,可周围却没有人活动的痕迹。

“队长,要不向老家汇报一下,让他们打几炮试试?”炮兵侦察员小郝说道。

张鹏沉思了一会儿说:“先不急,再观察观察,看周围有什么人活动,那也有可能是敌人故意设置的假阵地,贸然开炮,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到时我们就暴露了!”

经过一天的重点观察,那里一整天都没有人出入过,倒是有几只到处流浪的狗经过了几回,由此判断那里没有人活动,是敌人迷惑我军的假阵地。

第四十二章 赶集

奇怪的是整天敌人的远程火炮一炮未发,侦察分队没有能捕捉到敌炮的踪迹,按预定计划,侦察分队应该撤离了,但大家千辛万苦地来到这里,空手而回都不甘心,请示大队后,大队同意他们再延长三天时间,到期后,不管能不能完成任务,都要坚决撤回。分队携带的给养是按五日计划的,现在吃饭成了问题,如果不能保存体力,在敌后活动那是很危险的,继续潜伏现在首先要解决吃的问题。

清晨,观察哨报告,许多人在一个村庄周围汇集,看样子像是在赶集,张鹏过去看了一会儿,确实是许多越南村民背着各式各样的物品在一片平坦的空地上摆摊,销售自家产的东西。

“李刚,今天我们去赶个外国集怎么样!”张鹏回头问守在身边的李刚说。

“排长,我们去赶集?”李刚惊讶地问。

“是啊,咱们也得补充点给养,要不整天喝风啊!”张鹏说道。

“行啊,排长,你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李刚坚定地说。

“好,咱俩今天逛大集去,换上便装!”张鹏笑呵呵道。

“队长,我反对,你那样太冒险了!”刘洪文听到两人的对话反对说,其他几个人虽然没出声,但脸上的表情显示对张鹏的作法不赞同。

“你们没听说过‘灯下黑’吗,越危险的地方往往越安全,敌人不会想到我们到他们眼皮底下赶大集的!”张鹏解释说。

“队长,我们现在是在敌后,一旦出现意外,救援都来不及,太危险了,我坚决不同意!”刘洪文坚持自己的意见说。

“刘班长,现在我们给养不足,如果不及时补充,怎么能坚持到完成任务,再说下山还可以摸摸敌人的其他情况,一举两得!”张鹏说。

“队长,我说不过你,如果你要坚持去,那我也要去!”刘洪文扭过脸赌气说。

“刘班长,现在我走了,只有你一个老兵,你多次出境,经验丰富,如果我出现意外,你要想法完成任务,并把大家安全带回国内,任务很艰巨,你要留下来!”张鹏以不容争辩的口气说。

“队长,我···”刘洪文还要说,张鹏摆摆手,制止了他,“服从命令!”说完,他和李刚钻进暗堡里换衣服去了,刘洪文闷头坐在地上生闷气。

功夫不大,张鹏和李刚出来了,外边的几个人眼前一亮,只见张鹏穿着越南边民常穿的黑色衣裤,脚下穿着一双草鞋,脑袋上扣着一顶五六成新的盔式帽,配上常年野外作战晒黑的脸,猛地一看和边民们没什么两样,李刚只是少了顶帽子,两人站在一起跟哥俩似的。张鹏又嘱咐了留守的战士几句,和李刚从山后下去,拐了弯,才回到小路上,路过一户人家时,顺手‘拿’了人家一个背篓,让李刚背上,慢慢地和各处的人流汇集在一起,向集市上走去。

集市上人流熙熙攘攘,十几亩的空地上摆了几溜地摊,这里距前线不过十几公里,却好像在大后方一样,丝毫看不出,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也许几十年的战争使他们适应了战火。市场上摆放着香蕉,大米、鸡鸭、土布、农具···等各式土特产品,人们更多的是在凑热闹,问得多买的少,几个越南公安军士兵在市场里往来巡逻,有时对可疑人员盘问几句。张鹏边走边不时的停下脚步,操着当地的口音和小贩们讨价还价,围着市场转了一圈,李刚的背篓里只多了一串香蕉。

突然一辆苏联产的嘎斯重型卡车呼啸着开进市场,扬起漫天灰尘,赶集的人纷纷骂骂咧咧地避让,闹得鸡飞狗跳,几个避闪不及的村民挤垮了旁边的小摊,惹起争执,公安军士兵赶紧挤过来弹压调解,卡车停在市场中央,几个背着枪的士兵跳下车,接着从驾驶室下来两个军官,张鹏的目光一下被吸引过去。这两个军官虽然穿着越南人民军的军装,可异于本地人的白皙皮肤,黄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立刻让人认出他们不是本国人,“苏联军事顾问!”张鹏一阵狂喜,看来我军截获的情报不假,这两个人肯定是指导越军炮兵操作新进口的火炮的。

喧闹的人在越军士兵的吆喝下,慢慢安静下来,重新恢复了平静,张鹏给李刚使个眼色,两人装作闲逛的模样慢慢地向汽车靠近,张鹏扫射了这辆有九成新的卡车,看看车的尾沟,上面已经磨出一道沟槽,这是牵引火炮时留下的擦痕。

两个苏联军官对异国的物品很感兴趣,不断的和跟在身边的翻译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把感兴趣的东西拿在手里,他身后的士兵连忙付款买下,张鹏若即若离的跟在他们后边,只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看两个苏联人的表情知道他们很满意。忽然那个翻译好像感到什么扭过头来,阴翳的目光扫向人群,张鹏与他的目光瞬间相对,禁不住打了个激灵,他脸上有一道刀疤,他不是刘大春嘴里的阮队吗?张鹏赶紧转移目光,蹲下身和一个卖芒果的小贩嘀嘀咕咕的还起价来,还不知道发生什么的李刚依然木然地跟在身后。

多年的战斗生涯,使阮成勇养成了随时保持警惕的习惯,一下车,他就感觉到有人跟踪他们,这两个苏军炮兵专家是他们请来的顾问,在山里生活了一段日子,耐不住寂寞,非要出来散散心,担任保卫工作的阮成勇不得不带着几个特工队的士兵随行保卫他们,如果两个专家出了事,他长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阮成勇突然回身,想从人群中找出尾巴,扫视了一遍人群,可他很快失望了,是自己太敏感了,还是对手隐藏得太深了,不容他多想一个苏军顾问又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