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75章

煮酒话太宗-第75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他们的船上极少有炮,而是在甲板上站满了人。这些人当然不是在跳海魂操,而是每人拎一支火枪,待进入射程便瞄准船上的人开枪,接舷后用铁钩钩住船,勇士们冲上船来恣意砍杀,最后在不损坏船体的情况下把船抢走,而且神枪手们还必须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子弹用多了陈老板扣奖金。

但明军似乎看不上陈祖义的好船,一海里外舰炮就开火了。话说明军最大的威武大将军炮,若在陆上要用几十匹牛马才拉得动,如果陆军拉着这种大家伙去追蒙古人那不是搞笑吗?就算追不到蒙古人,压坏了花花草草也是破坏环境啊。但海军就不同,可以在舰桥上摆一排,这一排轰下来,陈老板的好船已经烂了一大片。然后千吨巨轮如山压卵,对阵形全无的陈军进行无差别舰体撞击。陈祖义还企图用小船发挥灵活性,冲到明军巨舰吃水线处安放炸弹,甚至用《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办法燃起小船冲向明舰。但明军布雷艇立即冲出,在巨舰前方布下水雷防线,陈祖义的小船全体无谓牺牲(所以不要相信小说里的战术真的有用)。最后,陈祖义舰队全毁,士卒伤亡大半,自己也被生擒。

郑和将陈祖义押回南京,明太宗在旧港设旧港宣慰使司,以汉人施进卿为宣慰使,代表明廷维护南洋秩序。同时,召集世界二百余国的使节,观摩公审陈祖义,此举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宣布满剌加海峡从此畅通,大明将负责这片海域的秩序。

第二,表明大明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更重要的国际事务。

其实郑和舰队一出航就倒了个大霉。舰队到达麻喏八歇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该国正在内乱,国王误将明军上岸补给的一百七十名人员当做敌军杀了。麻喏八歇国王搞清情况后吓得尿崩,拼命向郑和赔礼道歉。但男人谁没有血性,无缘无故失去了一百七十名战友,明军群情激愤,纷纷要求郑和下令踏平这个弹丸小国。尽管郑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但一样有血性,不过他更明大节,没有像王玄策那样一怒兴兵灭人国,而是禀明朝廷,最后接受了麻喏八歇国王的道歉(当然,钱要赔够)。

如此强大的兵力,但又不恃强凌弱,这样的超级大国到哪里去找?一时大明声威远播,各国纷纷遣使纳贡,建立贸易关系。曾因蒙古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海盗盛行的印度洋航线再现繁荣,开启了人类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当然,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既要为人类进步作贡献,也要把握好国家利益,不然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大潮中被淘汰的落后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明太宗的表现不输给他的前任宋太宗。

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位于今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归程中路过锡兰国(位于今印度洋斯里兰卡岛),国王亚烈苦柰儿(今译维拉·阿拉卡斯维拉)不知脑袋是怎么长的,竟然见财起意,企图抢劫郑和船队。其实他的兵力比陈祖义还弱得多,他的计谋是先请郑和等主将到王宫座谈,将主将们控制起来,然后趁机突袭舰队,明军群龙无首,必然束手就擒。

太感谢了!我终于也有机会演一次王玄策了。

郑和带了两千兵上岸,发现亚烈苦柰儿的阴谋后立即起兵攻打王宫。锡兰国那点兵哪里经打,只用两千兵就攻占了王宫,船上的大部队得到消息立即登陆,控制其国都。郑和将整个锡兰王室押解回南京,明太宗又像擒获陈祖义时一样,召集各国使节观摩公审亚烈苦柰儿。但上次公审结果是将陈祖义诛族,而且举行了震人心魄的献俘仪式,据说把一生纵横四海的陈祖义吓得晕死过去,然而这次却赦免了亚烈苦柰儿,甚至释放他回国。这正是遵循了明太祖不欺凌弱国的祖训,世界各国更加叹服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更加放心地和中国开展平等贸易。

除了这两例,其实世界各国纠纷不断,国内政变、阴谋篡位更是层出不穷,那么作为接受朝贡的明帝国该如何处理?郑和下西洋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每次都秉持正义,打击一些妄图扰乱秩序的野心家。除了不按规矩做生意的,一些恃强凌弱的、谋朝篡位的、越位继承王位的,都被郑和镇压了。有时遇到越南这样比较大的国家出了内乱,仅靠海军搞不定,还会派出数十万陆军出战。

这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吗?你大明也不是什么善茬!

不能这么说。干涉内政也要看目的,有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趁机控制别国内政,将别国变成殖民地,但大明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真不是这样。郑和虽然经常主持某国王位更迭,但从不在这些国家留下殖民政权,也不会强迫他们接受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确实是维持秩序,甚至连报酬都不要。

正是在这样精神的指导下,大明主导的全球化模式深受各国欢迎。相比之下,很多强国(包括中华帝国前面的一些朝代)总脱不(W//RS/HU)了恃强凌弱的心态。而明朝谨守祖训,从不穷兵黩武,始终将强大的武力用于维持国际秩序,促进贸易,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而不是通过血腥的掠夺和罪恶的殖民来积累肮脏的财富。

可以说,明朝主导下的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好的一次全球化模式。多年后,当西方人开始走出蒙昧,用几条小船探索海洋,别以为他们真是靠所谓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没有阿拉伯领航员,小船都出不了海。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于航海的阿拉伯人?他们的航海技术不也正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么。所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并非原创,而是明朝大航海运动的一种延续,也正是在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才带动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走向开放文明。然而明亡后,主导权从中国转移到了西方,全人类共同进步便演变成了血腥的殖民扩张、种族屠杀、奴隶贸易,以大多数民族的大退步换取少数几个民族进步的模式,不得不让人感慨东西方公共管理伦理实在有天壤之别。

郑和在二十八年间,共七次率舰队下西洋,最后一次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出发,到达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峡。宣德八年(1433)四月,舰队返航至古里,六十二岁的郑和病卒,正使太监王景弘率舰队继续返航。现在南京牛首山建有郑和陵园,但只是一个衣冠冢。正史没有详载遗体葬于何处,南洋华侨传说舰队返航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王景弘见遗体确已无法保存,只好将其就地安葬,所以此地后来改名三宝垄,以纪念这位伟人。

据现存确切资料显示,郑和七下西洋,传统观点认为每次都走印度洋航线,最远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但这些观点近年来遭到严重挑战。2002年英国史学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World)称郑和舰队或其分队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并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孟席斯搜集了大量明军在美洲、大洋洲留下的遗迹和碑文,并利用自己专业的航海知识(孟席斯长期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曾以鳁鲸号潜艇艇长身份进行过环球航行)对许多疑点进行了解释,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接受他的观点。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严重问题,郑和下西洋这么重大的盛事,相关资料却残缺不全,甚至到底是七次还是八次都存在争议。而这场盛事曾奠定了中华帝国长达二百余年最辉煌的国际地位,也极大地拉动了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跃进,他的后人却似乎了解不多,甚至有许多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可笑说法流传于世。

一、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前文就说了,南京城破时建文帝已死无疑。退一万步讲,就算建文帝真的跑出去并且藏起来,那也该派密探去秘访,弄那么大支舰队,走到每个地方都搞得热闹非凡,相当于先吼一声:“大侄子,四叔找你来啦!你快藏好啊!我当年不是宣布过你已经自焚了么,今天这么吼,我在向全世界宣布我是大傻吗?”而且找个建文帝还跑到非洲(或许还有美洲)去找,您确定这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炫耀国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这世上最没有宗教信仰、最重现实经济利益的民族是哪个?显然就是中国人,那这个民族会为了图虚名撒出郑和下西洋这么大把的钱来?郑和下西洋重新开辟了印度洋航线,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甚至可以说拉动了全人类在蒙古摧毁后重新走上发展的轨道,这样重大的意义岂能说得不偿失?即便不算这种大账,就算直接的财务账,也应该知道朱老四绝不是赔本赚吆喝的人。郑和那二百多艘巨船载重量该有多大?就空着舱来来回回游着玩儿?当时东西方贸易很多货品都是几十上百倍的利润,私营的小商队尚且有利润,郑和这种船队能赔本?

那到底是什么人在胡说八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所著《论中国》(On China)的评价就极具代表性:“除了象征性扩大了‘天下’的概念,他没有得到实际的殖民地和资源。”在基辛格这种人的眼里只有“殖民地和资源”,航海就是为了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至于创造全球化平等贸易的共同市场,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您觉得除了好莱坞,有哪个西方国家会产生这样的奇特念头?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郑和下西洋确实是在拿银子打水漂。

当然,还有一些中国人用一种阴暗心理来解读:西方人通过血腥殖民,快速建立起世界中心地位,中国却错过了这个不择手段的机会。然而这些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仍然是错误的,明太宗北征蒙古,南下西洋,带动了世界整体向前,也奠定了中华帝国更加稳固的世界中心地位。明太宗并未错过任何机会,明朝无论是政治、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