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60章

煮酒话太宗-第60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蠛鸵衫詈慕道椿购退翁娉虑疟溆屑阜窒嗨啤A墒雷诘暮夯阆蚋浚」芩谖唤鏊哪辏范撕夯较颉A墒雷诒贿焙螅商谥右森Z登基,史称辽穆宗。辽穆宗在位十八年又被弑,辽世宗之子耶律贤继位,史称辽景宗,这时宋朝才建立。宋太祖、宋太宗多次用兵,这时辽军也已经脱离了游牧民兵阶段,建立起强大的公共化正规军,并出现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这样优秀的职业将领。虽说辽也无力南下,甚至没保住小弟弟北汉,但至少做到了打发赵小胖坐上驴车从西直门滚蛋。

军队公共化只是一方面,辽赶在宋朝统一内地之前完成了结构汉化才是这个帝国能够辉煌三百年(含西辽)的关键。

辽前期政局动荡,新帝登基总要屠杀许多贵族,甚至连续两位皇帝被弑,但这也在客观上削弱了辽初贵族,再加上“化家为国”可以直接借鉴隋唐的先进组织结构体系,所以辽从一个非常后进的游牧部族跨越式地发展到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汉式中央集权帝国。这个帝国不但在核心区废除了传统的封建领主——夷离堇制,建立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体系,到后期甚至实施科举,尽管仍有许多部族制和封建领主制的残余,更不敢说建立起公民社会,但已经是蒙古草原史上最规范的一个政府组织,也堪称唯一一个帝国(而不是汗国或部族联盟)。

不过尽管如此,辽的实力仍不能望宋帝国之项背。澶渊之役后辽基本放弃了入继汉唐正统的理想,安心以兄长事奉宋朝。宋辽和平相处一百二十年,最终宋徽宗(赵佶)毁约灭辽。辽德宗(耶律大石)转进中亚,重建政权,史称西辽。西辽又延续八十八年,对汉文明在西域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澶渊之盟》确实是维系宋辽和平的重要契约,但实力相对均衡才是物质基础。关外之地毕竟不能和中原王朝比拼硬实力,辽还得必须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撬动汉人的内部力量或其他势力牵制宋朝,不然根本等不了一百二十年就会把你赶到蒙古高原上去啃沙。五代辽多次利用河北军阀,宋朝建立后虽然没拉拢什么汉奸,但至少稳住了国内的汉族高官和幽云汉民。辽学习唐宋官制,实权职务均以南北两套分权制衡,唯独汉人韩德让兼任过南北两院枢密使,还专门为他加了一个汉族早就废除了的大丞相职务。他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斡鲁朵(Ordo)——文忠王府。斡鲁朵是辽帝的私有禁卫亲军,史上共建十三个,主人分别是九代辽帝,应天、承天两位太后和辽圣宗皇太弟耶律隆绪以及韩德让。这种荣宠超越了任何普通意义上的臣子,甚至据有些出使辽的宋臣目测,尽管辽圣宗是皇帝,但实际上韩德让的地位比他更高。

幽云汉民也体现出对辽的忠诚,高梁河之战幽州市民奋力保卫南京是一例,辽亡后汉人们痛哭流涕,跪求金帮他们向宋朝复仇,更不由得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这首《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这些血缘上的汉人早已被辽成功胡化,其他民族就更不在话下。

当然,就算国内再团结,牧民兄弟的羊皮袄能不能扛住宋军的劲弩钢斧以及即将登场的火药武器又是另一回事。在均势战略上,辽非常巧妙地扶植西夏崛起,构筑了一个宋—辽—夏三方均势的制衡局面,才是面对大宋这个强大好战帝国还能保身百年之道。

凡易五姓,终建家国——夏太宗赵德明

从名义上讲,西夏只是宋朝的地方官。而且宋朝取消封建领主制,地方官都是朝廷派员,没有任何私有主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地方上是否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公民社会。很多地方部族制度依然存在,部民自觉认同是领主的私有财产,名兼地方官员的部族领主就可以掌控当地实权,建立起事实独立的王国,夏太宗(赵德明)的一生奋斗史便是一个典型。

五胡乱华中,汉化匈奴人刘勃勃占据了今宁夏一带,恢复匈奴铁弗部的部族统治,改名赫连勃勃,复称天王大单于,建国号夏。隋朝非常重视西北的管理,隋炀帝曾亲自巡视。本来这个地区汉化进程不错,已建立起正规州县,但唐朝滥封节度使,将此地分封给党项族领主,又很快沦为部落聚居区。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是汉藏语系民族共同的祖先。古羌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远古便分化为几支,其中东向迁徙的一支挺进中原,便形成后来的汉族;南向迁徙的一支散布高原,便形成后来的藏族。这两支后来都创造了很发达的文明,滞留在发源地的古羌族反而显得很落后,党项族便是其中的一支。

唐代在今青海、甘南一代有一个由慕容鲜卑建立的强国——吐谷浑。夏太宗祖上本是归附吐谷浑的党项酋长,名曰拓跋赤辞。拓跋是一个典型的鲜卑姓氏,应该是吐谷浑国君赐的姓,至于该家族本来的姓氏反而不可考了。后来唐灭吐谷浑,拓跋部转附唐朝,又赐姓李。黄巢之乱中,拓跋部酋长李思恭(拓跋思恭)随李克用收复长安,封夏国公、定难军节度使,领有夏(今陕西横山)、银(榆林)、绥(绥德)、宥(靖边)、静(米脂)等五州之地,形成一个稳定的领主势力,传承三百余年至宋。

宋初拓跋李氏对宋非常恭敬,企图做一个附庸领主政权。但宋太宗全面削夺世袭领主,矛盾就出现了。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轻的李继捧继为定难军节度使,宋廷宣其入朝,要将定难军改造成内地州县。按理说这种部落辖领不在宋太宗的计划内,但当时定难军实力弱小,又逢内讧,只好献出祖业。然而李继捧族弟李继迁逃出银州,在地斤泽(今内蒙古巴颜淖尔湖)进行煽动,许多党项部民愿意追随。李继迁一边聚集实力一边试探性地向宋军进攻,其实他一次都没打赢,但实力越来越强。尽管宋廷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招抚当地党项人,但部民们从根子上认同拓跋李氏的领主地位,宁可舍弃宋朝的各种优惠,更对成为国家公民不感兴趣,就是要去追随领主,当他们的私有财产。这是社会形态进化的现实,宋太宗不顾现实,强行用他的先进理论套用落后地区,最终酿成苦果。

宋国不准搞独立领主,而辽可以,于是李继迁又归附辽。当然,这主要是借辽抵抗宋朝,辽也正好有意扶植一个势力牵制宋朝,不但不断给李继迁加官进爵,甚至许以公主下嫁。这时宋太宗和赵普这两位管理学大师却出了昏招:他们先是放归李继捧,想以之对抗李继迁。结果兄弟俩暗中勾结,联合打假仗,不断向各自主子报账。宋辽都害怕自己养的狗咬不过对方,拼命扶持,就这样把拓跋李氏这个行将消亡的势力又培植了起来。李继迁甚至背着辽又向宋廷投降,宋廷也不察真假就接受了,还赐他姓名赵保吉。这个名字后来只要他一反叛就被削去,但一投降又给他恢复。他本人对姓李姓赵其实并不在意,总之是有点机会就要叛宋,宋军一来他立马又投降。但吴曦一叛宋,立即被军民诛杀,而李继迁(赵保吉)翻来覆去玩叛变,党项部民却从不提任何意见。当然,这也就是宋廷明知他不是真心投降,也只得接受的原因。

宋真宗即位后,李继迁已将大漠以西的部族聚居区全部占领,定都灵州西平府(今宁夏灵武),建国的倾向很明显。但这时他遭到归附宋朝的吐蕃六谷部突袭,伤重而死。李继迁(这会儿其实叫赵保吉)交代后事,要求汉族谋士张浦尽心辅佐儿子阿移,并表明了定难军的组织目标:虽然我们的实力不可能和宋辽争衡,但见机行事,也能保住祖先的基业。

李继迁年仅二十三岁的儿子阿移嗣位,汉名赵德明。

当时定难军的形势非常险恶,宋初四大名将中最年轻的曹玮在陕西带兵,强烈要求趁机踩扁定难军。不过所幸当时正值签订《澶渊之盟》的关键时期,宋廷不愿再惹事端,让赵德明捡了一条小命。但归附宋朝的吐蕃、回鹘、羌族诸部都很想灭定难军向宋廷请功,一些对赵德明信心不足的党项部落也脱离定难军,内附宋朝。这时年轻的赵德明展示了极高的领主才华。首先,他联络吐蕃六谷部的内应,亲自率兵大败六谷部,杀死朔方节度使、六谷部酋长潘罗支,为父报仇,并取回被六谷部占领的凉州(今甘肃武威),一时名声大震,重振士气。然后,赵德明遣使要求辽册封,并派人拼命向宋朝投降。宋廷最初不肯受降,但赵德明毫不气馁,不停上表。随着辽册封他为西平王,宋廷终于沉不住气,也册封他为西平王,并授定难军节度,恢复承认这个家族(不好说是什么氏)的世袭主权。党项诸部也重拾信心,聚在他的身边。赵德明上任伊始,便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局面。

稳定形势后,赵德明制定了定难军中长期发展纲要:“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

这个规划非常科学。定难军向东发展蚕食宋辽的领土完全不现实,他的优势是扼住了欧亚大陆桥的咽喉,屏蔽了宋辽投往西域的视线,他就可以抓紧时间向西向北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吐蕃和回鹘。吐蕃占据的青藏高原出产良马,而回鹘民风彪悍,兵源优良,他们在唐代都很强大,东边的大唐、北边的突厥、西边的阿拉伯、南边的印度,这么多大国都拿他们没脾气。他们甚至还分别攻入过长安、洛阳,让大唐送了不少钱和女人,可见其强大。至宋代却分裂成无数小部落,散落在西域和青藏高原。如果谁能将这些部落重新整合,相当于当年的吐蕃和回鹘合体,那将是何其强大!

但这些部落大多向宋称臣,宋朝也不会轻易让你兼并。果然,赵德明西掠吐蕃的规划便不是很成功。

广袤的青藏高原极具战略纵深,在宋廷的支持下,吐蕃诸部丝毫不惧赵德明。狡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