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南肮摺
「沐大人所言或许有些道理!不过凉国公兼任巴蜀节度使,却是天子的诏令,谈不上什麽不合朝纲、不符圣意吧!」
楚天辞一边打著太极拳左右周旋,一边却在心里暗自叹息著。
沐建所说的,正是他反对宪政的一个重要理由。
虽然圣龙帝国这两年连续遭遇重大的打击,朝廷的威信和权力日益萎缩,但是地方各郡县在名义上,仍然必须受到朝廷严格的节制,军政也是分开的,然而经宪政的推行,风雨这样的地方诸侯,却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地方军政,而总督的权力也扩展到了比郡县还要大的行省。
因此,这种对於现实的确认和妥协,在延缓了帝国的危机和整合了帝国的势力同时,却也给帝国的未来,埋下了分裂和地方独立的危机--至少在目前,风雨就可以合理合法的行使对巴蜀的权力。
而放眼未来,天晓得还有多少个风雨;更可怕的是,或许会出现拥有像风雨这样的权力、却没有风雨这样眼光和胸襟的诸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而危害到帝国的千秋基业。
「陛下啊陛下,风雨啊风雨,你们一手缔造出来的这盘残局,日後将会如何收场!」
楚天辞在心中默默的悲叹著。
就在这时,却听见吴俨儒摇头晃脑的说道:「贤侄此言差矣!巴蜀节度使虽然是由天子所册封,然而却是宪政之前的事情了!根据宪政的精神,巴蜀的事务,自然应该由巴蜀人自己治理,岂容权雄插手?」
「吴老先生高见!」
楚天辞有些诧异的望了望吴俨儒,没想到这位在巴蜀士林闻名的大家,并没有像一般名流们那样对於宪政只知道一昧的捶胸顿足、横加指责,而是显然对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进行了解,这让楚天辞不由得重新评估起了对方来。
不过,并没有完全明了对方意图的楚天辞,还是选择了规避,他老老实实的装糊涂道:「巴蜀作为九大行省之一而实行自治,乃是天子公告天下的法令,如果巴蜀民众另外选出众望所归的总督,我想凉国公也无可奈何!只是,天辞还是不明白,两位元大人需要天辞做什麽?」
「实不相瞒,巴蜀各界对於风雨的独断专行、横徵暴敛早就不满於心了。巴蜀世守皇恩,又在皇甫世家的治理之下,一直都是井井有条、百业兴顺。
「然而,自从风雨倚仗他的大军强行进入巴蜀之後,日益显示出其跋扈的枭雄之态,迁皇甫世家、徵民间青壮,穷兵黩武、宣扬战争,视巴蜀数百年传承下来的制度法纪如无物,纲常伦理即将不保,上下尊卑也将不复,令有识之士无不扼腕!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巴蜀的千秋未来,我等绝对不能够再容忍风雨这般倒行逆施下去了!」
吴俨儒义愤填膺的说道:「巴蜀乃是巴蜀人之巴蜀,巴蜀豪杰宁可玉碎,也绝对不容风雨之流染指!老朽和沐大人此次前来,便是希望藉著贤侄的关系,分别向天子和风雨进言巴蜀父老的决心!」
「什麽!」
楚天辞差一点跳了起来,他虽然明白,这两人乃是代表那些不满风雨实行奖励耕战而损及自身权力的巴蜀豪门,前来充当说客,争取并保卫自身的利益,但是却万万没有料到,那些巴蜀的贵族们已经这般急不可待了。
此话一出,有如下了最後通牒,简直就是逼迫天子和风雨表态,同时也等於将潜藏著的战争推到了前台。
愚蠢!真是天大的愚蠢!
年轻的「士林之星」在心中呻吟著,顿时将原本对於吴俨儒才刚刚提升的印象再次降低下去,而且一直降到了谷底。
在楚天辞看来,巴蜀的贵族们最好的选择,无疑还是利用宪政来占据执政议会的位置,从而在政治上发挥牵制风雨的作用,而不是在战场上和风雨军对抗--在目前的圣龙帝国,风雨军无疑是不可抗拒的。
事实上,风雨军多年累积下来的威名和战力,锋芒之盛不仅让诸侯们闻风丧胆,即便是天子也不得不藉著宪政来规避,更何况是一些已经被占领土地的不甘心的贵族?
「楚公子不必担心!风雨军之前被挡在了剑阁之外,之後又对梅将军死守的巴郡无可奈何,充分说明了风雨也并非不可战胜的!更何况,前日风雨因为大理土司斩杀使者的事情而一怒出兵,导致风雨军如今在巴蜀兵力空虚,事情大有可为!」
眼见楚天辞惴惴不安,沐建傲然说道,他的眼神中放射出自信的光芒。
「是吗?」楚天辞勉强的笑了笑。
沐建所说的风雨军南下大理,是发生在前几天的事情。
当时风雨派出了使者团带著丰厚的礼物出访地处圣龙南疆的大理,希望大理土司段远效能够一如以往的先例,向中原的强者表示臣服和归顺,从而维持大理和中原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料到那大理土司段远效不知道是为了什麽原因,不但断然拒绝劝降,而且还於半路伏击了返回的使者团,一行三十七人全数被杀,而尸体则被段远效曝露在了大理城的城楼之上以示威!
更为严重的是,大理事件随即成为了引发西南属国分离的导火线。
如同以往帝国衰弱时这些属国的表现一样,在段远效以割让部分土地作为代价之後,一向和皇甫世家交好、并且和大理接壤的圣龙帝国附庸交趾、缅邦等国,纷纷以「圣龙天子被权臣挟持」的藉口,中止了原先臣服的关系,不仅公然要和圣龙帝国对抗,甚至还提出了对圣龙帝国巴蜀、岭南、高唐等地的领土要求,并且很快得到了呼兰帝国、麦坚、安宇、南印月联合王朝等国家的支持。
这个事件,在中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因为缅邦、交趾一直以来,都是处於圣龙帝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内的附庸,而大理更是被圣龙帝国认定是属於自己的,只不过是因为特殊情况而实行怀柔自治的传统领地,所以段远效和他的同盟者们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冒犯了风雨军的威严,更是严重的打击著圣龙人的骄傲和感情。
为此,风雨断然下令巴蜀的风雨军主力南下,同时天子也命令岭南的杜绍权等藩镇出兵协助,整个圣龙帝国的子民也都是群情激愤。
却没有想到在此时此刻,居然还会有这样的白痴,以为天上掉下来了一个大馅饼,也不想想可能引发的後果就要一口吞下去,还真是不知道「死」是字怎麽写的!
汗水,从楚天辞的背部悄悄的渗出,而他的面前却是两个自诩站在正义一边、慷慨激昂、彷佛随时都准备舍生取义的名儒和豪强。
很显然,风雨军曾经兵阻剑阁的往事,让那些巴蜀豪门大大的增强了将风雨军逐出、然後倚仗巴蜀天险闭门自保的信心,同时,梅文俊死守巴郡始终未被攻克的事实,和前日风雨军出动主力南下讨伐大理土司,造成风雨军目前在巴蜀兵力空虚的现状,则让这些贵族们感觉到机会来临了而蠢蠢欲动。
然而,事情真有这样简单吗?
从迁徙、羞辱皇甫世家,和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引来巴蜀豪门的危机感,到对巴郡的攻而不克,再到前日风雨一怒之下出兵大理,这一切都和风雨在政治上始终小心翼翼处理和圣龙豪门贵族之间的关系、而在军事上则目标明确、手段凌厉、过程乾脆的风格大相迳庭,让楚天辞越来越感觉到了其中阴谋的气息。
来自大理的噩耗,恰恰是风雨在凉国公府邸宴请天子和群臣的时候传来的,面对著有心看好戏的帝国君臣们,风雨毫不犹豫的做出了十分凌厉的还击--「风雨军各部集结南下,不需要俘虏,不接受投降,直捣大理,令段远效授首!」
下达这道命令的时候,风雨确实动了杀机。
大理位於圣龙帝国南方领地的边缘,北方为巴蜀,东面为岭南,西南为缅邦,东南为交趾,至於更南面的暹罗、吴哥虽然不与之交界,彼此却也一向通商往来。
这片领土历代为南诏六族所统治,虽然慑於圣龙帝国的国威,早在数百年前便已经上表臣服,但是由於当地瘴气盛行,又丛林密布,道路难行,因此无论是圣龙皇室,还是皇甫世家,都一直采取安抚的策略。
原本,风雨军夺取了巴蜀之後,也同样是准备以礼相待,只需要这些蛮族表面上能够归顺,承认凉州的统治权,那麽完全可以让他们自治,却没有想到这个土司竟然如此野蛮,敢公然劫杀风雨的使者,如此一来,等於完全关闭了风雨军和大理之间妥协的大门。
不过,既然有这样的好机会,新上任的凉国公并不介意名正言顺的教训一下敢於冒犯风雨军、以及圣龙帝国威严的敌人。
「有时候,比较激烈的手段,更有助於唤醒人们遵守必要的规则!」
下达命令的风雨,并没有停止品嚐美食的动作,随後的言语也是温文尔雅,似乎仅仅是在处理一件非常平常的政务,丝毫都不像是在发布一道转眼间便会因此而引发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浩劫的命令。
只有坐在近前的萧剑秋,分明感受到了风雨眼神之中所流露出的锋芒,眸光中甚至还有一丝隐约的喜悦。
但是萧剑秋并没有阻止。
风雨军此次的行动完全是师出有名,更何况大理和之後西南属国的行为,也同样触犯了帝国的尊严和利益--这些小国趁著神州内乱和其他大国的支持,企图获取更大利益的要求,对於帝国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而最重要的是大理事件所引发的混乱,带给风雨的是包含著危机的机会,而带给萧剑秋的则是蕴藏著机会的挑战。
所以,萧剑秋不仅没有反对风雨的决定,甚至还鼓动诸侯们参与。
「兵分三路,蒙璇坐镇西昌总督南下事宜,中路军由碧蛇军为主,渡大渡河、金沙江直指大理城;西路由高唐境内青龙军和高唐僧兵集结而成,准备穿越昆仑山直取旦当岭,切断大理与缅邦联系;东路朱大寿接手对巴郡的围困,同时分兵迂回,配合中路、西路行动,并监视杜绍权的岭南军!」
於是,根据风雨雄心勃勃的作战计画,驻扎高唐、巴蜀的风雨军,开始进行了频繁的调度,而凉州的军队,也开始源源不断的南下。
没有任何人怀疑风雨铲平大理的决心,如此毫不犹豫地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