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征战天下 >

第408章

征战天下-第408章

小说: 征战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箍占洹
尤其是因为当代家主李中慧同时也是定凉侯夫人,处于风雨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因此实力不容小觑,引来了大批中下层官员的依附。
虽然由于老家主李淳在乱军中阵亡,而家族的一大批重要成员,又因为贪财在军事防御体系的工程中偷工减料,被受到了军方压力的风雨严厉惩处,剩下的人良莠不齐,既有济世经国的优秀人才,也不乏趋炎附势的阿谀之徒,再加上风雨刻意维持着权力的平衡,因此成员大多都是主持着很有油水的实际事务,却很少参与战略决策。
但是家族以血缘为纽带,互为党羽、相当团结,比起依赖相近的理念而松散结盟的无忧谷,实在是严谨了很多。
这个阵营,尽管前期因为主张问鼎中原,而和风雨的策略背道而驰,引起了很多的不愉快,但是在处理具体事务方面,却远比一昧主张仁义道德的清流派来得务实,和风雨的理念也更为接近。
因此,每当遭遇十分重要却又很难堂而皇之启口的事情,往往便是风雨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更被风雨所倚重。
从麦坚归来的云济,则是最近才刚刚出现的另一股势力。
他凭借着和风雨的血缘关系,以及风云世家这么多年来在神州渗透的势力,正在逐渐经营起新的风云世家。
但是由于投入风雨军甚晚,既没有足够的功勋,又没有足够的人脉,自身尚没有明确的官职和身分,因此就实力而言,只能够暂时敬陪末座。
不过,云济对于天下大局的战略观点,却和风雨即为接近,成为了支持风雨远征异邦最强而有力的支持者。
而且出身麦坚的表兄,也没有清流派那样恪守道德的讨人嫌,因此越来越得到风雨的重用,此次出征巴蜀得以陪伴左右,便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不得不引起李氏家族的注意和警惕。
而如今,新征服的巴蜀,显然成为了这三大阵营角力的焦点。
无忧谷的人选是无忧谷主的弟弟近卫军统领欧仁,李氏家族的人选是印月归来的少年,而新风云世家的人选,则是目前提出迁徙巴蜀富户的云济。
尽管,在这一轮交锋中,李氏家族由于能够推举出最有希望担任巴蜀总督的人选--远征印月凯旋的李逸如,却因为定凉侯另有安排而提前出局,基本丧失了争夺巴蜀最高军政长官的可能,最终选择了旁观的态度,但是剩下两家的斗争,却因此而更加激烈了起来。
想到这里,李逸如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立即明白了这场表面看来是关于巴蜀内政的争论,背后更为深远的根源。
身为家族一员的少年,当然毫不犹豫的追随着家族的态度,当下小心翼翼的趁着的官员们吵闹的时候进入议事厅,准备蜷缩到不引人注意的位置中去。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主座上传来:“我们凯旋的英雄终于来了,何不发表一下高见?”
李逸如抬眼望向高高在上的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他正微笑注视着自己,显然并不准备放任李氏家族的无所作为,以达到一贯坚持的权力平衡。


第六章霸者无奈
“末将年轻识浅,又刚刚自印月返回,不明了神州局势,因此对于如此重大的决策不敢妄言!”
李逸如的回答,虽然在风雨的意料之中,却也不免微微感到了一些失望。
在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看来,无忧谷人才济济,官员们大多清廉而且耿直,但是在很多重大战略方面,却始终都不能够完全顺应自己的心意。
李氏家族需要防范尾大不掉、外戚专权的危险,必须严格限制其在战略决策方面的影响,而且其成员复杂、良莠不齐,一定得谨慎使用。而云济正在筹建的新风云世家,倒是为风雨所看重,只可惜时间太短,多半都是一些负责技术革新的官僚,缺乏独当一面的人才,暂时还无法真正的和其他两个阵营正面交锋。
这种权力体系的平衡,虽然有利于掌控风雨军,但是在此刻,却成为了风雨非常头疼的麻烦。
当李氏家族退出争论之后,云济一系,便很难和声势浩大的无忧谷相抗衡,即便是风雨其实很倾向于云济的建议。
眼看李中慧故意缺席,李逸如也是满口推托之词,显然无法从李氏家族方面得到支持,风雨只能够将目光转向了云济。
“凉州已经空虚,必须注入新的生命力,还望风侯三思!”
可惜,意识到自己独木难支的云济,回答却非常简单,并没有如风雨所愿的对清流派们全力反驳,反而将问题重新推到了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的面前。
然而,这却是一个让风雨无法逃避的问题。
风雨军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收益于伦玉关的获取。
当年,呼兰人南侵,如同风卷残云一般的扫荡了整个中原,将圣龙帝国中央朝廷直接控制的富饶地区洗劫一空,其中所掠夺的大部分财富和相当数量的青壮人口,都集中在了作为草原和神州之间的中转站--伦玉关。
因此风雨夺取了伦玉关,便等于直接继承了圣龙帝国皇室的一大部分财产。
可以说风雨军并非凭空而来,伦玉关内的巨额财富,还有被关押着的那些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是却强壮有力,富有战斗经验、劳作经验的战士和工匠们,都成为了风雨军得以组建,并且迅速拥有战斗力的物资和兵源保障。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风雨军实际上,是经过千百年累积的圣龙军团部分实力的演变。
这个事件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直接导致了圣龙帝国中央权威的衰弱,和风雨军的迅速崛起,以及随后的庞勋造反、诸侯割据。
而作为最大受益者的风雨军,则趁着帝国权力格局的巨大震荡,先是威震圣京、解围锦州,继而收复西北、平定高唐,甚至远征印月,一时之间声势大增,跻身于神州最为强大的军政集团之中。
只是,伴随着这些辉煌战绩的背后,却是实力的大量消耗。
风雨军的崛起,毕竟缺少牢固的根基,尤其是经过了和燕字世家、皇甫世家的决战之后,早年从伦玉关获得的资本,再加上历次战争的红利以及西北的治理,所有的补充和收获,都无法跟上战争的损耗。
如果说天文数字一般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投入战争,还可以通过领土的扩张、战争的胜利来抵消,那么大量富有经验的战士、大批强壮有力的青年,都永远得倒在战火硝烟之中,这绝对是无法在短期之内弥补的。
相对于荒芜的西北土地,无法为风雨军持续不断的南征北战提供足够的兵源和补给,导致目前许多军队都得不到全额的补充,而地方上更是不得不让白发的老人和体弱的妇孺进行耕作。
风雨军便如同在一夜之间暴富般,在极度膨胀的同时,却出现了后继无力的危险。
风雨在击退燕南天之后,之所以不顾兵马疲顿,连续用兵冒险进攻险要的巴蜀,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在于为凉州补充足够的物资,尤其是人口和兵源。
因此,云济提出的迁居巴蜀富户的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巴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又有群山蜀道之险,的确是一个天然的宝地,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巴蜀的地方豪强势力根深蒂固,百姓们也安居乐业,缺少如“万里觅封侯”那种尚武进取的豪情和勇气,这既不利于风雨军迅速的从巴蜀获取巨大的财富,支持领地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迅速补充兵员以恢复并壮大战斗力。
唯一的解决方法,便是彻底打破巴蜀已经延续了千百年的现状,彻底破坏地方的门阀统治,将西北优先耕战的制度和勇于开拓的民风,带入这块相对封闭的地区,从而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洗涤这里的腐朽之气,将巴蜀便做第二个凉州。
可惜,这个方案遭到了清流士林们强烈的反对,数千年一直借着土地牢牢束缚住百姓并巩固统治的圣龙帝国,历来都将迁徙人口视为劳民伤财、损害社稷安定的暴政,在这些儒生的眼里,将协助帝国管理地方的豪门从土地上分离,简直就是对于帝国制度的毁灭性破坏,势必严重动摇着帝国的延续。
而且如此的骚扰民众,也确实不利于风雨军招揽巴蜀的民心。
如此一来,风雨便陷入了非常尴尬的窘境。需要雷厉风行推广的战略决策,却缺少能够认同的官员前去执行。
面对着官员们的顽固,焦躁和愤怒从风雨的心底涌起,让他几乎想要咆哮,只是理智最终还是束缚了他的行动。
“冷静!冷静!”
默默的按捺下心中的烦恼,风雨的目光扫视了一遍下方的官员。
李氏家族显然摆出了事不关己的样子,无意介入;云济也独木难支,出现了打退堂鼓的样子;而无忧谷一系却是群情激愤--由于风雨军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令这些执着于自身理念的书生,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大有舍身取义的气概。
只是这种不顾一切要做忠臣的狂热,如今给风雨带来的,却只是无奈的苦笑。
“不管怎么说,敢于仗义执言,总比唯唯诺诺要好吧!”
风雨只能够进行自我安慰,有时候大权在握的定凉侯,也颇有不顾舆论我行我素、独断独行的冲动,不过每一次都被自我的理智所牵制。
因为,尽管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发号施令,绝对比现在要痛快得多,但是风雨不希望自己的部下因此成为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
这种在如今圣龙帝国庙堂之上已经弥漫开来,最终造成了偌大的帝国丧失了生机和活力的风气,是绝对不允许在凉州重演的。
更何况,不同于从呼兰人手中夺回、原先的利益集团已经七零八落的凉州,要想在继承了圣龙帝国千百年传统的巴蜀,进行全新的整合,就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
自古以来,大多数的人才都往往倾向于当时的主流思维和传统观念,相对抵制着变革的方案,而除了少数真正有大魄力和长远眼光的俊杰之外,会支持变革的,往往是那些见风转舵的投机者,因此如果强行推广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大批正直有为的官员纷纷离去,而阿谀奉承者则趁此机会阳奉阴违,行中饱私囊之实,令变革的效果适得其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