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三次的屠杀后,嘉定城真是“千户家杀尽,万门人踪灭”,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荒草僵尸!彻底成了————“嘉定、嘉定、家家安定”。
但在故国反抗暴力征服的历史上,:wrshū。却又增添了一个英雄的城市。
如果说嘉定人民的坚韧和顽强让人荡气回肠的话,那么太湖义军的智慧和持久则让人心生敬佩!
太湖义军的反清起义从1645年6月开始,一直坚持到1647年1月,前后近两年时间。
该义军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有一个好领导人——吴易。
吴易,字日生,虽然科班出身(崇祯十六年进士),但曾经跟着史可法干过参军,属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在弘光政权垮台,清政府下达剃发令后,吴易看到“民心可用”,就以太湖为根据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准备“欲与清虏试比高”。
之所以选太湖作为根据地,是因为吴易看到了南下清军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只有陆军,没有水军。
而太湖地区,恰恰有丰富的“水军后备力量”。这里的众多渔民,稍加组织训练,即可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水上武装力量”。
心动加上行动,一支人数三千,战船五百的精干水师出现在烟波浩淼的太湖上,揭开了汉人“水上抗清”的帷幕。
1645年6月11日,吴易率太湖水师一打吴江县城,擒杀伪县长朱廷佐,获取大量物资后返回太湖。
1646年1月15日,吴率再率太湖水师二打吴江县城:杀伪代县长孔胤祖,再次获取大量物资后返回太湖。
1646年3月25日,吴易聚集一千多条船,声言将三打吴江,吓得伪代县长陈日升惊恐不安,连连向江宁巡抚土国宝,吴凇提督吴胜兆紧急求援。
吴胜兆的手中掌握着清朝唯一的一支水军,为对付吴易,他只得把这压箱底的“家伙式”拿了出来。分出一部分水师,让副将汪懋功带着,火速去太湖找吴易决战。
一到太湖,汪副将就抓了不少当地的百姓,一为了做苦力划桨,二为了做向导引路。
但当船划到湖中央时,这些被捉来的“百姓”却纷纷搞起了“跳水表演”。
跳也就罢了,但跳到水底下的“百姓”,却用事先藏起来的锤子和凿子把清军的船给凿沉了。
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很熟悉这一歼敌场景。
不错!,吴易就活学活用了“吴用同志”的套路,让自己的水上健儿假扮当地的百姓,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水浒故事”。
这一仗,不但让汪副将及其带来的水师都全部报销,还让吴易声名大震,隆武帝和鲁监国都派人跑来给他加官进爵。
清政府“明战”不行,就来“暗战”,往太湖义军中派出多名“资深间谍”,开展情报收集和人员策反工作。
1646年6月下旬,清军收到一则吴易将到嘉善赴宴的情报,立刻做了精心的“准备”。
不知情报泄密的吴易在嘉善被埋伏的清军一举擒获,后因不降被杀。
吴易牺牲后,太湖义军就像一株失掉养分的大树,日渐枯萎,半年后,被清军消灭在太湖之滨。
在南方汉人为“保卫文化”而战时,北方的汉人,也在和清政府作着同样的斗争!
北方汉人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主要有:
1、京郊农民反“圈地”、反“投充”的武装暴动,其中以昌平县、三河县最为激烈,虽然这些“暴动团”以村为单位组成,各自为战。但在斗争的高潮时,曾一度包围了北京城,使西山的煤炭在二三月个无法运到北京。
2、天津、静海等地农民的“反清复明”斗争,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斗争,领导人并非社会贤达,而是江湖人士。
3、山东青州赵应元、鲁东谢迁、于七及鲁西榆园农民起义,领导人为大顺军余部的将领、农民中的“杰俊之士”。
4、河南地主武装刘洪起等的反清斗争。
5、陕西大顺降清将军贺珍的汉中起义,起义后,贺珍与原明朝将领孙守法,共同拥立明朝宗室,建立了反清历史上第一条“民族统一战线”,并一度集结马步军七万人攻打西安,是北方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
但与南方汉人“大”(每一次起义的规模都很大,涉及一城市或一地区);“全”(全民上阵、老少参与);“广”(范围广,从长江以南到东海之滨);“早”(弘光朝灭亡,剃发令一下就开始抵抗)相比,北方汉人的斗争却呈现出以下相反的特点:1、“小”,每次的规模都比较小,即使规模最大的贺珍、孙守法起义,也不过只有七万人。
2、“散”起义此伏彼起,力量分散,就算在同一地域,也没有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战斗。
3、“杂”参与的人员有缙绅、农民、大顺军、山贼、草寇、跑江湖、做小买卖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4、“晚”在清军入关进京的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是相对平静的,只是在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恶政后,反抗斗争才陆续出现。
下面分析出现这样的差别的原因吧!
本来在北方,由于明末清军曾六次南掠,使河北、山东等地的民众生灵涂炭、妻离子散,汉人自然对清政府恨之入骨。
但在多尔衮实行了一系列的善政后,民众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清军,在老百姓的眼里,由财富的掠夺者,变成了财富的保护者。
而且,在对侍少数民族的心理上,南北汉人也有很大不同。
这是因为,虽然北方是汉族的原住地,但由于战乱的影响,汉族曾五次大规模地南方迁移。
这五次分别发生在东汉、东晋、唐朝、五代、南宋,持续时间近一千年。
规模最大两次南迁,发生东晋初年和宋金战争时期,而且,这两次的背景都是少数民族内侵。
汉族的迁移产生了两个后果。
一是使南方在经济上完全超过北方,文化上,南方也以继承和发展了“正牌的汉族文明”为自豪。
二是使留在北方的汉人与内侵的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匈奴、鲜卑、沙陀、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大顺皇帝李自成即为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这样,就导致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相比,更多元、更开放、也更包容,对满族这个“外来户”的排斥程度并没有南方强烈。
但随着清政府民族迫害和民族歧视恶政的推行,一部分北方汉人不愿忍气吞声了,由依附变为反抗。
但与没有遭到过大规模战乱的南方相比,北方,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战乱,“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大部分地区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说,这时的北方,战争的潜力,与南方相比,已挖掘尽了。
另外,三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大顺、大西、明军的余部都己经转移到南方,使北方出现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几率,比南方降低了。
以上即是南北方汉人在第一次反清斗争中的表现,最后,让我总结这次斗争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虽然斗争都先后失败了,但却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迟滞了清军的南下,为隆武及鲁监国政权的建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第十七章 一皇帝三监国
在阎应元、侯峒曾据坚城与清军血拼的时候,有一个名人,意识到,这样做,不行。
这个名人,就是明末的大儒——黄道周。
黄道周,福建漳州人,一个王阳明式的圣人。
他在天启二年中进士后,因为几次上巯为倒了霉的大臣求情,结果是弄得自己也跟着倒霉,官是越做越低,有几年还被削职为民。
在崇祯继位后,黄道周被再次启用,但后因对大学士杨嗣昌作法不满,竟当面指责崇祯帝用人不当,结果是被降官六级,贬到江西按察司当了个小小的照磨(从九品,相当于副科)。
但这“副科”,黄道周也做得不安分,两年后又因为“胡言乱语”被判处到广西“劳改”。
可黄道周的名声太大了,在崇祯朝堂内部分“高干”的运作下,还没到广西,圣旨就下来了,免其劳改,官复原职。
这时的黄道周,已从冶国平安天下的美梦中清醒过来,重新定位自已的人生坐标——开坛讲学、传道授业。
经过数年在教育事业上的春种秋收,他被大明知识界公认为儒林领袖、一代宗师。
连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跑来拍他的马屁,称赞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
知识多了,眼界就高,因此在江南地区各自为战时,黄道周却在思考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汉族应该向何处去?”
经过一番思考,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汉族要想复兴,捷径就是再打出“大明”这块牌子!
想打“大明”这块牌子,就需要再次推出一个“朱姓皇帝”。
如果再按大明帝位继承权来操作,现在唯一的人选就是桂王朱常瀛了。
但这个桂王现在远在广西,且名声也不太好,这让刚刚从“弘光恶梦”中惊醒中的他心有余悸。
这时,一个叫朱聿键的唐王进入到黄道周的视野。
朱聿键,朱无璋第二十二子的第八代传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孙。从血缘上说,与崇祯帝已拉开了千山万水,按继承法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黄道周认为,目前的唐王,有做一个“好皇帝”三大优势。
第一优势是身世坎坷。朱聿键虽然出生在王府,却从小饱经忧患,原因是他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很不喜欢他的爸爸,而喜欢他的叔叔,从小就把他和他的爸爸关在深宅大院里。
不但限制了这父子俩的人身自由,到后来,他的爸爸也被叔叔毒死了。
这是因为,他那个小老婆生的叔叔太想得到唐王那顶王冠了,而大老婆生的朱聿键之父是他唯一的障碍。
费尽心机的叔叔却没有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