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北平城内的文人学士则结伴而来,献上了自己亲手写的挽联,来寄托自己的一份哀悼之情。 就连在北平西山养病的熊希龄都托自己的孙女送来了自己亲手写的一副挽联。
站在院子的中央,宋哲元呆立良久,然后潸然泪下。 “舜臣、捷三一逝,我失两员虎将也!”
这个时候,赵登禹的长子,年仅4岁地长子赵学武站在门边,手臂扶着门框,一副不明所以的神情,他才是个四岁的孩子。 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他知道自己的父亲躺在那个大木盒子中,不说话。 也不动弹,整天就知道睡觉,就连自己喊他也不理自己。
走到孩子的面前,宋哲元蹲下身,伸出手轻轻抚摸了孩子那白嫩的小脸,然后低声问道,“学武。 还认识宋伯伯吗?”
小学武睁着一双大眼睛,眨了眨,然后天真的点了点头,“认识,过年那会,宋伯伯还去我家了呢,给了我这么大地一个红包!”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比了比红包的大小。
宋哲元忽然觉得自己地喉咙有些哽咽。 他一时间竟然说不下去了!伸出手将小学武抱了起来,大步向里面走去。
堂屋内的地当中,摆着两具棺材,上等十三元的红松木,刷了不下十道油漆,表面都泛着镜子面似得亮光。 棺材盖没有盖上,斜放在棺材一边。 在棺材的前面,是一张长供桌,上面摆着香炉和供品,还有一对素腊高烧!供桌前则是并排三个蒲团。
在棺材的一边,黛儿身上披着一片月白色的素袍,腰间用带子系着,完全是一副亲属的打扮,正双眼红肿地站在屋当中。
“宋军长!”见宋哲元进来了,黛儿连忙朝宋哲元行了个礼。
宋哲元摆了摆手。 急忙说道。 “黛儿姑娘别客气,我也是来看看舜臣和捷三的!”说完之后。 他向屋内看了看,见除了黛儿和一旁站立的红衣、刚青叶外,并没有看到秦阳,于是疑惑的问道,“秦阳呢,怎么没见到他?”
听宋哲元提起秦阳,黛儿脸上一黯,然后开了口,“秦大哥还在塘沽,他说要给赵大哥去取一份奠礼,晚一点过来,让我们等他!”
“这都什么时候了,什么奠礼比这还重要!”一名二十九军的将领忍不住在宋哲元的身后说道,还没说完,就被宋哲元给阻止了。
宋哲元回身摆了摆手,然后说道,“不用说了,我相信秦阳一定有他的原因,而且事情肯定很重要,要不然以他跟舜臣他们的关系,在接到小心地第一时刻就会赶过来!”
见宋哲元这么说,那名将领也不再说什么了,退到了一边!
黛儿感激地朝宋哲元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宋军长,我相信到了送赵大哥的时候,秦大哥一定会赶到的!”
对于秦阳,不管是黛儿,还是红衣或者刚青叶,都始终有着绝对的信心!她们相信只要秦阳想做的话,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难住他的,所以对于这件事,她们并不担心。
何基沣从一旁取过来了三柱香,递到了宋哲元面前,低声说道,“军长,既然来了,就上柱香吧!”
“那是一定要做地,我和舜臣、捷三几十年的交情,怎么能不上柱香呢!”宋哲元一边说着,一边感觉到眼角有点湿润了。 当初中原大战的时候,冯阎桂联军因为张学良的大军进关而大败,西北军群龙无首,宋哲元几个人几经周折才聚到了一起,没办法之下,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了国民**军第二十九军。
从那时候起,宋哲元和赵登禹等人几乎就没有分开过,这些年风雨同舟走过来,几个人的感情十分的深厚了,没想到现在竟然会出了这样的事情。
点燃了香之后,宋哲元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兄弟,一路走好!”
虽然只有这么短短的几个字,人们却从其中听出了宋哲元对这两个老兄弟的思念和无法遏制的悲痛。
宋哲元地这句话一出口,何基沣等二十九军地将领纷纷转过身去,偷偷的用手拭去了眼角地泪水。
……
—————————————————————————————————
Ps:推荐一本无限流的小说《雷神候补公司》,书号:1376722,雷神候补的公司,第二次诸神的战斗,这一次,人类的未来到底将何去何从?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将由谁来坐呢?
第四卷 北平风云 第254章 祭礼
第254章 祭礼
赵登禹的盖棺被安排在了第二天的上午十点。
所谓盖棺,就是瞻仰遗容完毕后,接着要盖棺。 盖棺由别人来做,民间又称为“镇钉”。 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盖棺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例如河南一带,禁孝子进前,孝子要在门外候听。 里面钉棺者敲击一声,外面孝子就高呼一声:“勿警”,俗谓之“躲钉”。
山东一带,如出嫁之女在夫家病死,收殓盖棺必须由女家之父母兄弟亲自钉棺,名曰“引钉”。 若女家亲人不到,其公、婆、丈夫等都不敢自行作主。 虽中年以后,儿孙满堂者,亦必如此。 因此,就有女家据此而妄行勒索者。
白族人入殓盖棺时,须留下一根钉子不钉死,要由其亲人加钉。 若是女子和入赘男子,则由其娘家或父家的人亲自加钉。 彝族人在盖棺时,位于棺木中间的一颗“子孙钉”不兴打紧。 要在它上面拴一根红线,由孝子用手拉着,木匠轻轻地敲一下就算了,意思是“留后”。 禁忌把这颗钉死,否则,以为对子孙后代不利。
北京地区,盖棺是在孝属们瞻仰遗容后的突然的哀哭中进行的,全部孝属均围跪在柩前。 死者入棺之后,棺材才能称“柩”,大殓时,棺盖上的三根木梢钉只钉一根,其余两个留到出殡时才钉上。 如果有远道亲友赶来瞻仰遗容。 还可以打开棺材。 钉钉的时候,长子跪在地上打喊:“亲人躲钉!”钉好钉,大殓就算结束。
赵登禹是军人,虽然祭拜什么地全有,但是那些所谓的哭灵什么的环节都被省略了,这样以来,在祭拜之后。 就只剩下了最后的盖棺。
但是,在人们祭拜完毕要盖棺的时候。 黛儿阻止了他们,她说到,“秦大哥还没赶回来,你们不能盖棺!”
负责这些事情的军官十分为难,这些事情都有固定时辰的,要是误了,那么恐怕会很不吉利。 虽然二十九军是军队 ,并不太在意这些,但人们依然是想要图个吉利。 所以一听黛儿说要把盖棺地时间向后推移,军官就不知道该怎么好了。
要是别人这么说,这个军官早就命人把她们赶出去了,但是这个说话的人是黛儿,他们没办法不重视他地意见。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何基沣大步从外面走了进来。 一看见何基沣。 那名军官立刻跑过来,向他请示该怎么。
何基沣仔细思考片刻之后,这才说道,“这件事情就按她们说的去办,封棺的时间向后顺延,我估计秦阳是能够按时赶回来的!”他真的相信秦阳是能按时赶到的。
见何旅长做了决定。 那名向他请示地军官放下心来,又开始忙碌自己的事情去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眼看盖棺的时间一推再推,到了最后实在不能再向后推拖延了,那名军官这才再次的来到黛儿面前。 低声说道,“黛儿姑娘,你看时间已经晚了,这实在不能再拖下去了,秦教官都这时候了还没来,估计不会来了!”
黛儿摇了摇头。 然后简单的说。 “不会的,我想秦大哥一定会来的。 一定会来地!”一边说着,黛儿不再理会那名军官,而是自己来到了门边,等待着秦阳的到来。
军官也没有办法,对于黛儿这些特殊身份的人,他是硬不得软不得,只能无奈地退到了一边。
黛儿倚靠在门边,目光投向了大门口,心中默默的叨念着,“秦大哥,你快点回来啊,要不然你就见不到赵大哥最后一面了!”
不知道是黛儿的叨念起了效果,还是秦阳正好赶到,黛儿心中的话音还未落,大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地马蹄声,紧跟着就听到了一声骏马的嘶鸣。 也就几个呼吸的功夫,大门口就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随之秦阳的身影出现在了台阶上。
黛儿的眼睛一下定住了,她嘴唇微微颤抖着,想要说什么,但就是一个字也说不来,急的她用力的抓住了自己的手指,狠狠地握着!
秦阳从战马上跳下来之后,一抬头第一眼就看到了挂在大门口的白纸幡,就觉得心里仿佛被什么给狠狠地扎了一下似得,疼得他呼吸都有点困难了。 用力地喘息了几下,秦阳双腿微微颤抖着向门内走去。
踏入院门,那满院地白花和奠礼,仿佛是一颗颗钢针,深深刺进了他的心里,每一根都那么锋利,每一根都刺得那么深,就好像自己地灵魂都被穿透了一般。
一股无法言表的恐惧忽然从心中升了起来,秦阳竟然想要转身掉头就走,他有些不敢进去了。
因为他怕——他怕看到赵登禹那苍白的没有血色的脸庞;他怕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怕看不到他那和煦的笑容;他怕再也无法感触到他对自己的关心。
秦阳的脚步停住了,他仿佛一块屹立了千年的石头一般,站在大门口,望着屋子里面,脸上的表情不断的变化着。
“秦大哥,进去见赵大哥最后一面吧,要不以后就——”黛儿的话说不下去了,她哽咽着,伸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躲到了一旁。
秦阳猛地扬起了头,用力的吸了两下鼻子,好半天才缓缓的低下头来,再说话的时候,鼻子中已经多了一些鼻音,“你们在外面等我,我——进去一下!”
铁头和孟飞他们没有说话,而是整齐的向两边一闪,站在了院子中央。 从大门口一直排到了屋门口,两排人之间形成了一条笔直地通道。
“举枪,敬礼!”
随着铁头一声略带嘶哑的喊叫,特战队员们刷的举起事先专门换上的中正式,动作干脆利落,整齐划一,看上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