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无疆-第10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德国海军总司令部也有介入核物理研究,他们被核能运用在水面和水下舰艇可使得战舰具备理论上的无限巡航能力所诱惑,因而他们一开始也有支助核物理研究,并且重在支持核反应堆的研究,卡尔?威策尔海军上将便是德国海军 “铀项目”研究的支持和管理者,身为海军军械局局长的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的战舰都是以核能为驱动力的。
当然,威策尔曾与陆军军械局局长埃米尔?莱布上将进行过陆海军共同研究核物理事宜的磋商,当时由穆特?哈塞领导的海军核物理研究小组还隶属于海军军械局管理,而且在海军的支持下,实验和爆炸物理学家利用位于宁霍夫的化学/物理研究测试站开展研究工作,海军的重视也吸引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加入,帕斯考尔?约尔丹、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豪特曼斯和奥托?哈克塞尔等都纷纷加入,名气最大的帕斯考尔?约尔丹早在哥廷根大学时期就与他的导师马克斯?玻恩推动了海森伯格“矩阵力学”的发展,在罗斯托克大学在量子力学、量子电气力学和宇宙哲学等方面造诣喜人。
陆军和海军都如此重视核物理研究,那么当时作为德国工业翘楚的大型企业,也曾有过在原子物理学一展拳脚的野心。
德国西门子集团第二研究实验室建立了一个“气体放电、电子及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心”的招牌,卡尔?弗里德里希、冯?西门子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古斯塔夫?赫兹,都曾在该中心工作,只不过后来赫兹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不得不放弃了科研工作,前往了荷兰飞利浦公司独自展开有关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后来荷兰被德军入侵,据说赫兹就跑到了英国,但事实上赫兹一家从荷兰被德军入侵之时,就杳无音讯仿佛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
也有小道消息称赫兹一家移民了,接受了共和国高新技术人才的移民方案,以高科技人才的身份高薪移民共和国,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德国烧遍欧洲之时,西方国家不乏有大量优秀科学人才纷纷移民海外,共和国和美国是最大的两个移民国家,而共和国又拥有非常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一向重视对科研项目投入的共和国企业都甘愿大笔大笔的花费重金从事科学研究,因而移民共和国的犹太科学家不占少数。
不管小道消息如何,反正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核物理研究是效果不大的,而号称德国第二大的工业集团法本工业联合企业集团一开始只是寄希望于能够提供气态铀合成物和重水,可在德国化学工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卡尔?克劳赫的建议下,该企业也雄心勃勃,除此之外德国航空工业中很牛的亨舍尔飞机制造公司,在德国最出色的远程向导式飞行炸弹设计师之一赫伯特?瓦格纳教授建议下,亨舍尔公司的工程师也坚定的相信,或许真的会有利用使用原子能驱动潜艇和飞机诞生并广泛运用。
总而言之,在1944年之前,德国的确拥有一大批素质极高并且非常热衷于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但始终却缺乏一个卓有成效的协同研究机制和组织来统一领导,这种散漫而又自由的科学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科学家们的创新性和自主性,可却同样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时间、金钱、人力等等方面,这就好比一个地主家本来拥有良田万顷,但他却不从事耕种,只是希望这万顷良田自己能够长出些什么,殊不知除了野草,就算有些野果子,那也是寥寥无几的。
终于,大地主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开始重视起来,万顷良田必须拥有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人来从事管理和指导工作,因而德意志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便应运而生,它就好像是一个要领导众多佃户耕种万顷良田的劳工组织一样,在德国三军的高度重视下,绝对严谨、认真、务实的将德国宝贵的核物理科学家和实验设备利用起来,在充沛的科研资金支持下,风风火火的展开“大生产”运动,为的自然是让这沃野良田产出原子弹这么个果实出来。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来就有不错研究底子的德国科学家们真正被团结起来爆发的力量是相当之大的,从1944年11月开始,到1946年4月为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德国的核物理研究,比1938年到1944年长达六年时间的自由科研时期所取得的成果还要丰硕,用硕果累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六年的自由研究、一年零五个月的集中攻关,七年多时间里,德国的核物理研究经历了种种波折与坎坷,如果没有六年时间的积累,德国的研究进度也不会在近期如此之快,而如果没有这一年多的集中攻关,估计就算自由研究下去,德国人想要触及武器级的原子弹和成熟型的核电技术,都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历史只会前进而不会后退,德国人没有去遗憾为何当初不在奥托?哈恩教授以及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之际就开展集中研究,或许他们还需要感谢着六年时间的自由研究,也正是因为这样,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展开研究,所以在这一年半的集中攻关时期里,群策其力的科学家们并未遭遇任何技术空白,他们要做的就是以原子弹为终极目标,一步一步的验证各种之前已经有科学家进行过相应研究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将理论变为现实。
回顾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成立以来德国的核物理研究进展,就不难发现德国人已经越来越逼近他们的终极目标——原子弹。
1944年11月20日,由德国军需部直接管辖的铀矿研究所正式成立,之所以挂牌在军需部的名下,其实并未指望着军需部能够提供多大的科研便利,计划委员会旨在希望铀矿的获取能够以军方的需求进行,铀矿肯定要与铁矿、铜矿、煤矿等相区别开来,而该研究所成立之后便正式奉命开始在整个欧洲到处寻找铀矿。
根据欧洲地区铀矿资源的特点,研究并提出适于不同类型铀矿的水冶工艺流程和选矿流程是该研究所最初的使命所在,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他们不断验证和改进了铀水冶厂的工艺流程,希望能找到不同类型铀矿石提取铀的工艺流程,并对铀磷矿、铀煤矿、铀钍矿、铀铁矿、铀铅锌矿石中提取铀和从铀矿石中综合回收钼、铼、镍、锌等伴生元素进行了研究,为德国建立铀分离工厂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当然,该研究所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以军需部的名义秘密运输并囤积大量的铀矿,而与此同时,挂牌在德国自然科学研究协会的原子能实验室,也在集结众多科学家的基础之上,对同位素分离理论、试验和工艺展开研究,并很快在慕尼黑大学建立了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验、工艺研究,铀浓缩厂的建设终于变得可行。
1945年年初,铀矿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室正式围绕着离子交换树脂法和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分离同位素展开探索,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承担起了膜的理论研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研究和性能参数的测定,建立了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包括鉴定分离膜浓缩系数测定的小级联。
同年4月,德国科学家们成功在实验室里,验证了铀矿石浸出液直接制备四氟化铀的湿法生产技术的可行性,解决了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很快拿出了六氟化铀简法的生产工艺,为大规模生产六氟化铀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储备基础,而当时困扰德国的一大技术瓶颈就在于如何对六氟化铀进行冷凝,当时共和国还并未对德国实施经济制裁,因而德国很快从共和国购买了许多冷凝器和相关技术来从当指导,很快就自行设计了大型隔板冷凝器攻克了这一技术障碍。
钚、铀裂变产物的分离、分析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样有大量的科学家负责,他们不断尝试着从辐照过的研究堆燃料中提取出人造放射性元素钚,后又在汉堡建立了一个热试验技术研究所,利用热室、温室、热化学实验室反复进行热试验从而获得铀。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们终于摒除了各种起奇思妙想,重点对原子弹中的压拢型和压紧型展开研究,经过反复对比后最终确定了以技术更高的压紧型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始就聚合爆轰、金属动力压缩性能和快中子链式反应等进行研究,用特征线法对爆轰波和冲击波的传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
紧跟着,德国科学家们开始提出脉冲中子测量、临界试验物理方案和实验装置的研究及中子源的研究与试制,测算裂变反应有关的重核中子截面、裂变中子能谱及裂变中子平均数,建立各种放射性测量方法及标准,建立了各种中子通量、中子能源等测量方法,建立了裂变数测定方法。
很快,在1945年9月至12月期间,德国科学家们便开始集中攻关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分析和计算,从理论上估算反应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决定各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进而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变化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一时期,爆轰波与冲击波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界面不稳定性等研究也告一段落,专原子弹总体计算程序开始成为头等大事,德国科学家们先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从理论上证明了用伪特征线法所作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不过其验证过程因为存在相当庞大的运算量,这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德国而言可谓是相当困难,好在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下属的技术部,尝试着将共和国卖给德国海军,在战舰之上用于快速解算火控数据的电子式计算机拆解下来,参与到繁复的计算中来,这才大大缓解了计算压力。
当然,原子弹这么一个终极武器的到来并非那么简单,仅仅是起爆元件的设计和波形会聚流体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及爆轰波传播规律和高压状态方程的实验研究